2.過敏主要為身體對“環境”的表現反應,表現症狀為長期性的,較易出現在早晚溫差較大、季節變遷或出入冷氣房時,以連續性打噴嚏、咳嗽及流鼻涕等症狀為主。例如:吸入過敏物質多引起人體呼吸係統的反應,表現出分泌增加(如多痰)、粘膜腫、鼻塞、咳嗽、氣喘、流鼻涕等類似所謂的感冒症狀;食入過敏物質,則是多表現胃腸係統的症狀(嘔吐、腹痛、腹瀉);接觸過敏物質,則是多表現皮膚的症狀(發癢、出疹、紅腫)。
因此,如果醫生能夠在臨床上給予正確的診斷,則治療方麵並不是很困難。
感冒及過敏兩者在處方用藥及治療上幾乎相同,如針對咳嗽、鼻塞及流鼻涕為主,皆不外乎使症狀減輕;隻是造成感冒的病毒本身是無藥可根治的,須等身體自行產生抵抗力,所以患者要多休息、保養體力,使抵抗力增強,需時約一周左右。
治療過敏症者,除了治療症狀的藥物外,最好要先檢測出致病的過敏原,如塵蟎、花粉、灰塵、溫度、濕度、空氣品質、微生物(病毒、細菌)、昆蟲、衣物及飲食等等,並有恒心地按時接受減敏(針)治療。
感冒與過敏兩者也常並存,尤其是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因此特別需要有耐心的小兒科醫師仔細的診療。
有些寶寶的感冒症狀拖了很久,家長就會懷疑是否因為再度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即所謂“二次感冒”,所以才遲遲未愈。一般來說這種機會不多,即使有的話,它所表現的隻是更為明顯的發燒,而非咳嗽、鼻塞或流鼻涕。所以如果您的寶寶從上次感冒發燒後,到現在仍然有咳嗽、流鼻涕、鼻塞、痰多不斷等症狀,吃了一個多月的藥,仍然未見好轉,則可能是對環境過敏的現象。
這與生病是不同的。譬如以大人的經驗而論,氣候稍變或清晨、半夜時,常有咳嗽、鼻塞或講話鼻音較重的情形,這是因為呼吸道的粘膜因暖人空氣或搬塵(或病毒)的刺激作用。麵導致分泌物增加(如痰多)、粘膜腫脹等。
一般嬰幼兒因為本身呼吸道,如鼻腔、咽喉及氣管極為狹小,所以風吹草動的微小影響都會使呼吸道堵塞。產生感冒的症狀。這是身體正常的反應現象,隻要環境改善,如天氣好轉、煙味灰塵變少,症狀自然會消失。
綜合感冒症包括咳嗽、痰多、流鼻涕、鼻塞、流淚、眼紅、耳痛、聽力變差、氣喘、嘔吐、腹痛、腹瀉、發燒、倦怠、肌肉無力、酸痛、頭痛等症狀。任何人感冒,身體上都不外乎多少有這些異常。
首先要介紹的是我們臉上的“五官”,它們是身體的門戶,包括口腔、鼻腔、眼睛及耳道,大多數的病媒菌皆是由這些管道侵入體內的(極少數是由皮膚直接侵入體內)。
在解剖學的結構上,“五官”彼此都是相通的。每個人都有以下的體驗:
1.眼、鼻、喉通道平常我們點眼藥水或鼻藥水後,沒有多久即可在鼻腔及咽喉腔內感覺到藥水的味道,那是因為眼、鼻、咽喉這幾條路是相通的,其通道就是由眼至鼻的“鼻淚管”及由鼻至咽的“鼻咽道”。
2.咽、耳通道用力以嘴吹氣球或閉嘴以口鼓氣時,可以感覺耳內亦會有脹痛感,由此可得知耳道與口咽道是相通的(耳咽管)。
3.鼻、咽喉、氣管、肺通道以鼻子或嘴呼氣及吸氣時,氣流可經口鼻、咽喉、氣管及肺進或出,這是維持生命(呼吸)最基本的要件——呼吸道通暢。
4.咽喉、食道、胃腸通道吃東西時,飲食可由口腔到咽喉,再經食道而進入胃及小腸、大腸內。
以上這四條通道的共同交會點,是位於口腔後麵的“咽喉部位”。
俗話說“病從口入”是很有道理的,當外界的有毒害物質(譬如可造成感冒的病毒、細菌),經由口鼻進入交會點(咽喉部位)後,即可藉著這些內部現有通道迅速擴散到各處,進而在以下感染部位引發症狀:
1.眼部病菌由咽喉經鼻腔、鼻淚管至眼部,使眼睛受感染刺激,所以淚水分泌多、眼白處充血、眼睛畏光、眼痛、眼眶紅腫等等。
2.鼻腔病毒細菌直接在此處繁殖,造成局部反應——粘膜發炎腫脹、鼻涕分泌多,鼻腔內的各個小通道因腫脹及鼻涕多要阻塞,所以呼吸不順,造成膿鼻涕,嚴重者可至鼻竇(鼻腔附近的空腔)發炎。
3.口腔內發炎、舌頭發紅(草莓舌),所以粘膜破裂、出疹、牙齦腫痛、口水分泌增加、口腔惡臭。
4.咽喉扁桃腺及腺狀體發炎、會厭炎、有膿癡、紅腫疼痛、吞咽困難,甚至呼吸阻礙。
5.氣管、肺部因牯膜發炎刺激所以咳嗽不斷,分泌物增加,痰多,堵塞了呼吸通道,呼吸急促、痰音重等等,氣管炎及肺炎接踵而至。
6.耳朵病毒細菌可經由耳咽管傳至中耳腔內,在此產生炎症反應、分泌物增加、粘膜腫脹,進而引發中耳炎的一些症狀,如中耳積水、積膿、耳內疼痛、聽力受損。
7.食道、胃腸病媒菌可吸人體肺內,一樣也可以吞人胃腸道內。胃因受吞人病毒或細菌的刺激而發炎、收縮造成嘔吐(即胃炎);腸道也因刺激而蠕動增加(腹痛)及分泌物增加(水便)。食物吸收不壘,最後就會腹瀉。
此外,毒害物質除了經過這些通道產生以上局部的症狀外,它們同時也能“穿透”這些通道的“壁膜”而進入附近的血管腔內,再由循環的血流係統散布到身體其他各處,進而影響其它器官組織的正常功能。產生一些自覺的症狀及不自覺的變化。
患者可以感覺到的症狀有如下幾點:
1.發燒表示體內對侵人的病媒已有相當的反應了。發燒是生病的一項警號。在某種層麵也有控製病菌蔓延的效果。
2.頭昏、暈、痛、發燒、抽搐等,類似腦炎或腦膜炎的症狀。
3.心髒跳動不規則、心髒衰弱、心肌發炎等。
4.黃疽、倦怠、吸收消化不良等,類似肝功能失調的症狀。
5.肌肉骨骼四肢無力、酸痛甚至局部腫脹及骨髓發炎。
6.血管小血管發炎被破壞,所以皮膚有小出血點。或產生血栓阻塞了血流。
以上各症狀及變化都可能因單一的“感冒”造成,其影響層麵及範圍因人而異。平常健康狀況尚佳、抵抗力及耐受力好的人,能在體內阻擋病媒的擴展,所以較輕的症狀將會自行恢複。反之,脆弱的嬰幼兒、早產兒或免疫不健全者,原本體能就較差,隻要任何“單一點”被病毒細菌突破後,則會有如骨牌效應般的每個器官都被波及,此時性命就非常危急了。
所以對嬰幼兒來說,即使是“小感冒”也不能大意,尤其是身體已沒本錢的個體.常會一病即不可收拾。
如何預防及治療流行性感冒
感冒隻是小毛病,沒有什麼了不起!流流鼻涕、咳咳嗽、頭昏頭痛的感冒經驗,每個人都曾體驗過。而“多喝開水、多休息”的療養方式,也已經是治療感冒的基本常識,隻要本身抵抗力(體能)足夠,甚至不看醫生也會自行痊愈,但是父母對流行性感冒卻不能掉以輕心。流行性感冒不同於一般感冒,不僅症狀嚴重,對於體弱者還有致命的危險。
以致病原因而論,流行性感冒之病毒大體上可分為A、B、C三型,其中A型最容易造成全球的大流行,完全不同於一般的感冒病毒。由於A型流感病毒時常會隨著時間改變其抗原性,甚至是一季數變,每隔一段時間即可出現新的變異抗原病毒,使大多數人對目前正在流行的感冒病毒都無法具有有效抗體,會有重複感染(感冒始終不愈)發生。
一旦遭到目前所流行的感冒病毒(多為A型)感染,可使人身體出現症狀,尤其是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老年人或原本即已患其他疾病者,如慢性肺病、心髒病、腎髒病等等,長時期被病魔折騰後再屢患感冒,最終將導致體內器官機能極度惡化,產生足以致命的危險。
除了一般的預防方法外,嬰幼兒、老人及體弱多病等易感染者,或可以利用下列方法來預防及治療。
1.流行性感冒疫苗主要是針對過去曾流行的三種(A、B、C)病毒所研發的,一般是建議於每年流行期前接種。溫帶地區可以在秋天開始,熱帶地區可以在流行季節前接種。
但因通常當年新的流感病毒早已變異過了,即使醫界能及早製作目前在流行的變異病毒疫苗,但在流行季節之末期方能上市,時效上仍緩不濟急,故當市之疫苗多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前一年的預測,先選取少數幾株病毒製成。
因為各地流行的病毒可能有異,國外製造的疫苗在國內效用未必是一樣,故其預防疾病之效果仍是有限,頂多隻有七八成,且隻能維持一年,目前國內尚未大量進口供臨床使用,但因副作用很少,所以還是值得高危險群患者及早接種的。
2.預防藥物抗病毒藥物(如Amantadine)對預期可能遭受感染或初期的感染患者,或可收到預防及治療之效。不過因有可能加速藥物之副作用及抗藥物等問題,沒有必要所有的人都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