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療衛生保健篇:寶寶的健康成長是媽媽的最大心願——從小培養體型的健康(3 / 3)

除此之外。感冒患者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保持體力要多休息,減少不必要之消耗,以保持體能來全力對抗病害。

2.飲用大量的水分以使身體的水分循環充足,維持各器官新陳代謝之穩定。

3.多看醫生,萬一身體有不良變化時,能夠及早獲得適當的處理。

小感冒為何會導致死亡

一個原本健健康康的小孩,竟然會因一個小小的感冒而喪命,是許多身受其害的父母著實無法理解及接受。但不容否認,事實的確如此殘酷,此種悲劇尤其在嬰幼兒時期,更是一年到頭地不斷在演出。

嬰幼兒不會以言語來表達自己身體的初期不適,而許多疾病在嬰幼兒體內的進展卻又相當快速,所以當被父母發現其身體有異樣時,多為時已晚。

另外,嬰幼兒身體結構、功能及對外界物質(致病菌、病毒、或毒物)的抵抗力皆嫌薄弱,禁不起重大的考驗,隻要是有稍大的損傷,即可產生如骨牌效應般地:“一個個的器官接連被打垮,到最後全軍覆沒(死亡)”。

所導致疾病的嚴重度,則與下列各項因素相互影響有關:

1.病毒或細菌本身的毒性輕重不一。以傳染性疾病而言,幾乎大部分的病毒在目前的醫療能力上皆是無藥可治的,也都無針對的疫苗能夠預防感染,但也切勿因此而恐慌,因為絕大多數的患者都可複原,而非一病不起。

(1)“多休息,減少不必要的體能消耗”,讓體內的潛能量能集中全力對抗侵入者,並修複所造成的傷害。

(2)“支持性療法,”隻要能維持各器官的最低功能,而逐漸過渡到產生對抗此病毒的抗體,則病情自然就會逐漸消退。

(3)細菌導致的疾病則除了要多休息及支持性療法外,尚需要配合有效抗生素的治療。

2.每一個體的反應不同。“反應”即一般所謂的身體抵抗力。因人且因病而異。譬如打完B型肝炎的預防針,絕大多數的個體即應對該8型肝炎產生抗體而具有抵抗力,但確有少數人還是無法產生抗體,還是會被8型肝炎病毒感染的。

眾所周知,較嚴重者如免疫不全{無論先天性或後天性) 的患者,其身體對大多數細菌或病毒皆沒有該有的抵抗力,所以很容易匿感染而死亡.即使已經使用大量抗細菌或抗病毒的藥物。有些病毒(不單指艾滋病毒)本身會逐漸破壞人體內的免疫係統,使之喪失原本已有的抵抗力。

3.每個人的內在體質因時因環境而變動 體內的狀況並非恒定的,比如呼吸、心跳及體溫正常者在一天之內也都在改變。隻是未超過範圍而已;最常見的例子是,原來不會造成身體過敏反應的東西,在陰錯陽差之時,也會有問題,同樣接觸到病媒菌環境,有人會被感染到,也有人會一點事都沒有。

4嬰幼兒器官之功能及結構較脆弱要幼兒體內各器官的儲餘能量較大人少,禁不住外來的傷害,易失去原本之功能。比如:在呼吸係統方麵,幼兒呼吸道的管徑原本就較細小,外加粘膜受感染腫脹後更加狹窄,分泌物(粘液)增加,呼吸道的管徑極易因此而堵塞。如此則喪失了流通氣體的功能。

由此可知。從幼兒的角度來看,在如此相對陌生且多變的生活環境之下,許多的病媒菌都會造成身體的傷害,而其本身的抵抗力又不足,故生命是非常脆弱的,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確實需要大人細心的來維護及照顧.因此建議父母能做的最好辦法是:

(1)在傳染性疾病流行季節,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出人公共場所;家人自外回家時。要先清理身上的衣物並勤洗手,少去親吻寶寶,並注意保持家中生活環境的清潔衛生。

(2)平日就要找一個可以信得過的兒科醫師,定期給寶寶健康檢查及有問題時迅速谘詢,如此醫師可以確實掌握寶寶狀況,遇到身體變化時可給予正確的治療及建議。

(3)要幼兒體內的疾病反應迅速且多變,照護上應要特別提高警覺,一有異常就盡早就醫,切勿耽誤。幼兒活力變差、持續高燒不退、嗜睡、頭痛、抽搐、呼吸急促等,皆為危險訊號,需要立即到大醫院就診。

夏季熱

“夏季熱”又稱為“暑期高體溫症”或“夏期熱”。顧名思義,多發於天氣熱的夏天,常見於嬰幼兒或早產長大寶寶,它不是因為寶寶生病的發燒,隻是一種高體溫的現象。因為嬰幼兒時期,寶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故其體溫不容易像大人一樣維護持恒定於37℃上下,而會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

夏季熱具有以下特色:

1.發熱為本症主要的症狀,一般以輕微發熱為最常見,而發熱超過400c以上的很少。

2.發熱形式較為獨特,體溫多在清晨以後漸升,到了下午漸降,次日清晨以後又複漸升,如此周而複始。

3.夏季熱常見於環境高溫時。

4.此種體溫升高不退的現象,一般的治療均無效,各種退燒劑的使用也仍能暫時減熱而已,所以常令家長及醫師感到困擾,因為寶寶發燒的原因很多,欲做完整的各種檢查,不僅父母麻煩,寶寶痛苦,往往也耗時費日。

5.如將患者遷到涼爽的地方(如冷氣房內),當周圍環境溫度降低,那麼發熱的現象就會有明顯的改善,甚至患者體溫可以完全回複到原有的正常範圍。

當懷疑寶寶有夏季熱時,父母在家中應作如下處置:

1.讓寶寶活動於二十四小時均有冷氣設備的室內,該室的室溫應保持在23~24"攝氏度左右,該室應有一支室溫計,以供隨時查看並記錄。

2.如該室室溫不能降至23~24℃,則應將該室隔小,或將冷氣機裝於較適宜的房間,或更換較大的冷氣機。如僅開冷氣而不能將室溫降至此標準,則對降低寶寶體溫無效。

3.約每四小時左右測量寶寶的體溫一次,並記錄。

4.將體溫及室溫記錄下來,於複診時帶給醫師參考。

5.在此控製方法下,三四日內如患者體溫仍無下降趨勢,則應住院檢查。

如確實得了夏季熱,通常處於涼爽的環境中,均可見體溫有明顯降低或恢複正常,且很多麻煩及痛苦的檢查均可免除,一旦過了好發年齡 (三歲)以後即會自愈。

登革熱

登革熱是一種急性發作、但可自然痊愈的病毒共有四種登革病毒。個人健康體質佳者,可以度過此種病毒的肆虐。

登革熱係登革病毒藉由蚊子(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傳染。當人被帶此病毒的蚊子咬後,病毒會隨蚊子的唾液進入人體血液而感染。在幼兒(多無免疫力之患者)身上潛伏五至八天左右,病毒會大量繁殖而造成病毒血症,並隨即發生症狀,此時患者若再被蚊子叮咬,會造成蚊子的感染,然後再咬別人時,就將登革病毒傳給第二者了。

嚴重感染登革熱之患者,將產生下列兩種情形:

1.出血性登革熱會發生血液蛋白降低、血小板缺乏、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延長,然後發生出血點、紫斑及大片皮下出血。

2.休克性登革症候群血壓降低、脈搏增快,昏睡。

這兩種情形較常發生在小孩身上,死亡率高。

隻要不被蚊蟲叮咬就不會感染登革熱,以下為具體的預防方法:

1.已被感染登革熱的患者,應避免再被斑蚊叮咬,以免再傳給別人。

2.目前仍無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登革病毒,故應從整個社區家庭環境衛生來改善以及撲滅蚊蟲。

治療登革熱的方法如下:

1.症狀療法,即發燒給予退燒,多休息、養體力等。

2.觀察患者血壓、脈搏及呼吸情形。

3.患者神智不清、虛脫休克,可送到醫院,靜脈注射補充體液。

4.避免使用阿斯匹林來退燒止痛,因為易導致出血。

口手足病與皰疹性咽喉炎

口手足病與皰疹性咽喉炎和感冒的症狀頗為相似,是由一種名為“克沙奇”的腸道濾過性病毒通過口鼻呼吸道感染造成不入的紅因種於上會吐:於六個月至三歲的幼兒。

口手足病表現的症狀除了一般感冒的咳嗽、流鼻涕、發燒為屬於腸道的濾過性病毒,所以當此病毒由口腔吞尚有明顯胃腸道的嘔吐及腹瀉現象。另外最特殊的是,在口腔內有明顯的潰爛小泡,手掌、腳掌附近有小泡或紅疹,此種疹子的分布現象與其他疾病疹子不同,故口手足病因此得名。有時在手肘、膝蓋、屁股、甚至全身都會出現這種似乎不痛不癢的小疹子。

而皰疹性咽喉炎隻造成口腔內潰爛或起水泡,尤其是位於軟齶後側或扁桃腺附近,並不會有疹子發生在手足的皮膚上。得此病的耍幼兒,感覺最不舒服的主要是口腔內的潰爛,會因疼痛而不吃不喝、吞食困難、口水外溢等,再加上發燒、嘔吐、腹瀉,所以容易導致脫水休克。

此種病毒是藉由漂浮於空氣中或直接由身體互相接觸而傳染的。與患者共同生活或一起玩都可能被感染,這是因為嬰幼兒本身體內無對抗此病毒的抗體存在,所以在家中、托兒所或公共場所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