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就表示生病了嗎
用手摸量體溫的誤差很大,時常會誤判。懷疑寶寶發燒時,首先要確定測量寶寶的體溫是否準確?
人類的體溫是依賴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來控製的,嬰幼兒由於此調節中樞尚未穩定成熟,成以體溫高低相差較大,而且常會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
正常人的體溫並非恒定不變,而是呈波動狀,大約介於36.5—37.5℃,清晨因身體尚在休息狀態,所以體溫較低;而下午及黃昏時分因身體的活動增加,所以體溫會較高。
發燒不是病,它隻是身體的一項示警征兆,告訴我們身體內恐怕有問題,可能是疾病因素,也可能不是。
當寶寶發燒時,把醫療的部分交給醫師處理,父母們則照顧寶寶的飲食起居,幫助寶寶一起戰勝疾病。退燒的居家處理包括:
(1)在38.5℃以上給予一般退燒藥劑,如口服或肛門塞劑(現今基於“雷氏症候群”的考慮,已少用阿斯匹林類之退燒藥劑於嬰幼兒)。
(2)可考慮以多喝開水、溫水拭浴或溫水浸浴至體表血管擴張、加速散熱(即流汗)等方式來退燒。
(3)切勿過度的睡冰枕,因冰枕易使局部溫度降得太快而引起不適。
(4)多讓寶寶休息,減少體能上的消耗,使體內能量完全投入對抗細菌病毒的侵害。
(5)如可能的話,增加寶寶的飲食量以提高熱能(營養物質),補充身體對抗疾病的消耗,幫助渡過這一段體內的爭戰。但通常此刻的寶寶胃El並不好,可能又伴有腹瀉嘔吐不能進食,寶寶如果平日的營養及健康狀況還好的話,父母也不必一定要強迫寶寶進食,但水分的補充是必要的。
(6)若寶寶有熱痙攣病史時,所有退燒動作皆該提早施行,即原來應要超過38.5℃才使用的退燒藥劑,則應提前0.5℃(即38℃)使用。
總之,發燒本身僅隻是個示警號,而非一種病,家長應有正確的認識,做好“寶寶可能會先燒個三至五天”的心理準備,配合兒科醫師診視後的病情及相關的藥物治療,對於整個病程能有所了解,即能不慌不忙地陪伴寶寶安然度過每一次的 “發燒衝擊”。
感冒時為何聲音會沙啞
聲帶位於氣管開口部位,是兩片膜狀的結構,本身是非任何外力的刺激(過度便用、尖叫、咳嗽、過敏、受;)都會使其腫脹。聲音是吐氣時,氣流經過氣管口的聲帶,再藉由人為控製聲帶開開閉閉而造成的震動所發出聲音。一般認為,薄膜震動音較尖銳.厚膜震動音較粗較低。
感冒是咽喉附近的粘膜,包括兩側扁桃腺、咽(張口可見的最裏麵部位)、喉(位於咽下麵的部位,張口並不可見)因被細菌或病毒侵犯而產生紅、腫、痛的現象;當聲帶附近稍有腫脹時.兩片聲帶膜的震動發音就會較低沉而沙啞。
每個人咽喉部位的特性皆不同,聲帶敏感的人,稍有感冒,聲音自然就會沙啞。
當聲帶部位嚴重腫脹時,此處的管徑腔會因此而阻塞。呼吸氣流無法有效的通過,在吸氣的時候會發怪聲,並造成頸下部位凹陷,這都是相當危險的訊號,須立即就醫。
咳嗽
咳嗽是兒科門診中展常見的問題之一。
大部分的咳嗽都會不藥而自行痊愈的,隻是時間快慢不一,但是嚴重的咳嗽卻會使平靜的生活受到幹擾,例如夜晚咳嗽睡不安寧;嬰幼兒咳嗽造成嘔吐;學童咳嗽影響課堂安寧;使大家不適;成人咳嗽使工作不順,與人談話不禮貌等。
輕微的咳嗽是可用意識力控製的.但嚴重的咳嗽都是自發的且控製不住。
咳嗽的原因眾多,約有下列數種可能:
病毒或細菌性的氣管、喉嚨感染,環境空氣的汙染(如抽煙引起的),幼兒不自主的吸嗆奶或反胃(胃食道逆流),鼻竇炎引起的鼻涕倒流,過敏體質的氣喘性氣管炎,心理因素的咳嗽,或口腔、胸腔內的腫瘤等。
由於咳嗽的原因眾多,所以最好是請教兒科醫師做一些必要的檢查,以去除潛伏嚴重疾病的可能。由於咳嗽一般對藥物的反應不是很好,所以常有久咳不愈的情形,但是隻要確定並無嚴重問題存在,父母也就無須特別焦慮了。
不要刻意地去抑製咳嗽,因為咳嗽本身對氣管的保護及清潔是有益的,而且止咳藥物可能會嚴重抑製正常呼吸,以及有氣管麻痹作用,長期或過量的讓幼兒使用,不見得有益。
此外,多吸溫暖的蒸汽,嗬緩和喉頭的不適感,使咳嗽減少。
咳嗽造成眼臉浮腫
嚴重的咳嗽確宴會造成臉郝的浮腫。
咳嗽時身體內部的反應是,腹壁肌肉駛橫膈膜肌肉收縮向上壓迫胸腔,使胸腔內的壓力急劇升高,然後氣管的聲帶間斷地開啟,高壓的肺內空氣即快速由氣管內衝出口外。所以,咳嗽時胸腔內的壓力是很大的,如用力憋氣一樣,此時頭臉部的靜脈血流因胸腔內的高壓,而無法順利的流回心髒,因此頭臉部會充血,咳得愈大,充血愈厲害。我們大人在劇烈火咳嗽時都會有金星直冒、脖子粗、眼睛突的感受,就是這個道理。
嬰幼兒的臉頰組織是很鬆嫩的,含有豐富的血管分布。尤其是眼皮部位,質地好似海綿可以存留很多水分,所以當血流無法順暢的流入胸腔內的心髒時,就會滯留在眼皮及臉頰中,這就是浮腫的由來。
胃腸感冒
所謂“感冒”即為身體不舒適的一般用語,而“胃腸感冒”就是指胃腸的不舒服,造成胃腸不適的原因眾多,包括細菌、病毒的感染,環境不適應,對飲食過敏,藥物反應以及頭部傷害(腦震蕩)等。
其中嬰幼兒患“胃腸感冒”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菌的感染及飲食的過敏反應。細菌及病毒在喉部著床發炎後,即會順著唾液被吞人胃腸中引起胃腸的不適。其表現症狀如下:
1.嘔吐,胃部因病媒菌或其他毒性物質進入,導致胃體肌肉刺激收縮,將胃內容物排出體外。
2.腹瀉,主要為腸子受刺激而分泌大量增加,影響吸收功能,造成腸腔內的水分過多,外加腸蠕動也增加,所以排出的大便都是稀便。
3.腹痛,因腸蠕動較正常時加倍增快而感覺到疼痛,或是腸壁上的黏膜因發炎而紅腫痛,紅腫雖然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覺到疼痛。
一般胃腸感冒約持續二至三天就可以自行複原,毋須特別施予藥物。但是父母還是要注意下列事項:
(1)請兒科醫師診視寶寶,尤其是伴有發燒時,以排除可能存在的其他疾病,如盲腸炎、傷寒病。
(2)嘔吐及腹瀉嚴重時,幼兒容易有脫水現象,不可大意。需要就醫治療。
(3)寶寶能吃東西時,可給予清淡的飲料以補充體內喪失的水分,切勿進補式的強迫大量飲食。
(4)胃腸感冒時要讓胃腸充分的休息,許多父母看見寶寶上吐下瀉的很不忍心,認為會營養不良,於是背道而馳地增加寶寶的喂食量,如此隻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久之變成慢性胃腸炎.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都不良,而原本健壯的寶寶R 後可能就逐漸瘦弱下來。多休息、減輕負擔是為了提早恢複功能,然後才能逐漸的增加食量。一周左右的減食不會有營養不足的顧慮。
感冒生病的護理
感冒會持續多久
究竟一次感冒需曆時多久算正常,其實沒有一定規律。但以發燒的急性期來說,平均需約三至五天左右,有的急性發燒非常短暫,甚至並沒有察覺到;而時間長的,也可能到七天以上,隨病媒菌的毒性及個人的體質,反應程度不同而不同。
治療感冒的方法,大多數是“症狀治療”,即有咳嗽治咳嗽,有發燒吃退燒藥,將原本嚴重的感冒症狀減輕,並無所謂根本性的治療,甚至單單輕微的咳嗽、流鼻涕都大可不必吃藥,因為身體自然會藉著免疫力消除病原,這就是一般常說的“感冒不吃藥也會好”的道理。 治咳嗽的藥,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種能夠將咳嗽完全治愈。而且止咳藥吃多了會對身體有害,因為“咳嗽”具有保護呼吸道及清除呼吸道中雜物的作用,對身體有利。至於鼻塞、流鼻涕則是因為嬰幼兒天生鼻腔構造較狹窄的原因,將來長大後都會改善。
因此隻要沒有再發燒,即表示體內曾經存在的病毒或細菌已被有效的控製,所以不要因擔心感冒未愈而不斷吃藥,隻須定期讓兒科醫生檢查即可。
“吃藥不等於看醫生,而看醫生也不一定要吃藥”這是現代人應具備的觀念。許多父母認為寶寶生病了,吃藥較能讓人放心,其實這隻是在安慰自己,因為藥物的幫助是有限的。許多小孩就是在父母的錯誤心理下,變成了藥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