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療衛生保健篇:感冒生病常見症狀(二)(1 / 3)

許多寶寶小時候胃腸功能不錯,但是經曆過一次胃腸炎後,大便情形就不是很好,形體也消瘦了,都極可能是因為當初胃腸生病時沒有好好調養的關係。

運動飲料內的成分與世界衛生組織要求的標準大致上是符合的.如果完全以此飲料喂食寶寶,可不必稀釋;但如果隻是部分時段喂食,尚吃其他食物的話,就要稍加稀釋。

要注意的是,運動飲料是隻適合在腹瀉或嚴重嘔吐時,才可給寶寶食用,主要目的在於幫助維持體內水分及電解質不致缺乏;平時若多食用,會使寶寶胃腸有滿足感,反而不愛吃正餐。

幼兒何時需要打點滴

患兒家屬常把點滴注射當做補品看待,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一般點滴溶液中的成分不外乎是水分、葡萄糖及必要的礦物質(鈉、鉀、鈣、鎂、磷等),它們都廣泛地含於一般的日常飲食中,隻要寶寶的飲食吃喝尚且正常,是不可能缺乏這些營養素的。

舉例來說,一瓶含量為500毫升、濃度5%的萄萄糖點滴注射液,除了水分外,其養分隻有25g的葡萄糖,相當於一顆糖果而已,就算寶寶一天要打兩瓶,也隻不過等於吃兩顆糖果。

如果寶寶自己稍能吃喝,又何必要寶寶哭哭鬧鬧、綁手綁腳地硬去挨針打點滴呢?況且目前許多的藥物都可以口服,其吸收效果並不亞於點滴注射。

其實,最好的營養是來自日積月累的日常食物,而非花大錢購買高級且怪異的健康營養品,適度的滋養身體可以接受,但過度的或強迫的滋養身體,不但體內不能接受,反而會造成傷害。

一般的感冒發燒,其病程約三至五天左右,隻要寶寶稍能吃喝,也無嚴重的嘔吐腹瀉,其體內的營養儲存足夠應付身體的所需,故並不需要特別來打點滴。

點滴注射的壞處如下:

1.寶寶哭鬧不適尤其是本身的心髒或肺功能不佳者,容易因哭鬧而導致缺氧休克。

2.容易感染到細菌或病毒,針器或注射瓶液若處理不當,容易導致感染,如注射部位發生化膿發炎、靜脈炎、肝炎、敗血症,甚至愛滋病等等。

3.水中毒,寶寶身體容積有限,心、肺、腎髒的負荷及調解能力都較大人為差,當被強迫性地注射點滴,接受了過多的水分,會導致心髒衰弱、肺水腫。

但是在下列情況是需要點滴注射的。

1.手術之後身體需要養分,但胃腸又不能進食所以需通過靜脈來供給所需的物質。

2.用靜脈藥物病況嚴重時,日服藥物不足以治病,需要使用靜脈藥物,此時就必要以點滴注射給藥。

3.嚴重嘔吐、腹瀉胃部不能進食,腸道吸收不良時。

4.水需要大量的水分及電解質來補充體內的不足。

5.期營養缺乏 多為本身胃腸有問題,或剛接受腹部手術後,需要以靜脈注射來補充必要的養分。

總之,將好處與壞處相互衡量一下,就可以知道寶寶是否需要打點滴了。

內服藥與外用藥

寶寶長期吃西藥會傷(身)腎嗎

答案是不會的。在早期因能用的藥品有限,確實是有些藥物,例如常用的阿斯匹林、水楊酸劑等解熱鎮痛劑會傷胃;磺胺類藥物會傷肝傷血;抗生素使用過量或時間過長,會造成腎髒功能損壞。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各大知名藥廠對任何新上市的藥物,必定先經過一係列的研究及l瞄床試驗,確定其對身體副作用的程度如何,以提醒醫藥人員謹慎使用。

醫師使用藥物的原則是:優先考慮藥物的毒性,其次才看它的療效。就算某藥有非常好的治病效果,但如有不能接受的副作用,仍是不宜使用的。所以目前民眾能拿到西藥,尤其是兒科使用的藥物,隻要是出自醫師親手的處方,大體上都會考慮患兒家屬的立場,不致會傷害身體的。

但要注意,藥物如非兒科常用的,或是非兒科醫師所開的,其傷身的可能性就大了,這就是鼓勵幼兒生病須優先看兒科醫師(尤其是可信賴的醫師)的道理之一。

嘔吐後是否需要再補吃藥

生病時很多藥是不吃不行的,如抗生素、退燒!藥物,如咳嗽藥、流鼻涕藥,卻是暫時可吃可不吃雪,如果方便,可請教醫生是否需要再補充吃藥。百言,再嚴重的嘔吐也不可能把胃內容物完全的排出來,大約仍有一半保留在胃內。所以寶寶嘔吐後,父母可以耐心的再補充約半量的藥劑。但如果又嘔吐了,則這次的藥劑就不需要再喂食了。

另外,喂藥後一小時內發生的嘔吐,最好要補充喂食。如果喂藥超過兩小時後才發生嘔吐,此時胃內藥物大部分已蠕動進入小腸,不會被嘔吐出來,就不需再添補了。

口服退燒藥後若出現嘔吐情形時,可改用給予肛塞的退燒藥。嚴重的嘔吐不能接受口服藥物時,則一些必需不可免的藥可考慮以靜脈點滴注射的方式給予。

這次感冒可否吃上次的剩藥

吃剩藥是危險行為,不宜用於嬰幼兒。

此種心態讓家長有偷懶取巧的借口,認為家中有備用藥可不需急著看醫生,其結果往往是延誤了寶寶的病情。

嬰幼兒的許多疾病,表麵上看起來似乎都差不多,但實際上卻有輕重之別,所以還是要請專業的兒科醫師診治才好。而且藥物,尤其是兒科使用的糖漿藥,一經開封後的有效期很短,且保存不易,會變質;就曾有吃剩藥而中毒的案例發生,所以父母一定要養成藥吃不完就丟棄勿再使用的習慣。

不過兒童發燒通常都是突然發生的,事前一點跡象也無,所以家中要準備退燒藥,可以就急先行使用(無變質者),以防上高燒引起寶寶不適或抽搐,而且事後也不會影響醫師對病情的判斷;其他的藥物,如咳嗽藥、流鼻涕藥或抗生素等,大可不必急著給予.因為病情不急,且藥物也不會那麼快發生作用。

傷口不宜塗抹紅藥水或紫藥水

紫藥水,學名“龍膽紫”,紅藥水俗稱“紅汞水”。在過去醫藥不發達時期,常用於皮膚上的傷口,以做消毒殺菌減少發炎用;但目前則因以下原因,已不再使用。

(1)皮膚上的著色不佳,非紅即紫的顏色過於顯著,影響外觀形象;萬一汙染到衣物更不易洗清。

(2)某些人會有不良的反應。如龍膽紫對蠶豆症者易引發紅血球的破壞;紅汞水易造成汞中毒現象。

(3)以目前的醫療進展而論,此兩種藥水的消毒殺菌效果皆不理想。

目前,最常使用的外用皮膚消毒藥水首推“優碘”,顏色為與膚色相近的咖啡色,且消毒殺菌的效果很好,在外科手術中也可以使用。

優碘有兩種液狀製劑:水溶液無刺激性,塗抹傷口時不會痛;汀劑含酒精(95%)成分,對傷口刺激性強,會很疼痛。兩者的消毒殺菌效果差不多。

所以,下次家裏的小寶貝有外傷時,可別再把他塗得“紅紅紫紫”了。

寶寶不小心把藥膏吃下去了

藥量少並無害。

外用的藥膏,其成分多為抗生素、類固醇、抗黴菌藥等,摻混於凡士林軟膏內而製成。因為此類藥物的作用緩慢,毒害性少,所含藥物的濃度原本就很低,外加塗抹在皮膚上的量又不多,寶寶以手抓後再放人口內時,其量更少了,所以對身體並無傷害。

同樣道理,塗抹口腔內的藥膏或漱口水,因安全性大(猶如牙膏般),即使被吞食了部分,也對健康無妨。因此,外用的藥膏除非是大量的被當成糖果零食來服用,否則即使不小心誤食了也無大礙。

嬰幼兒遠遊時的必備藥品

嬰幼兒生病常是無征兆的,帶嬰幼兒出遊時,細心的父母總不會忘記替寶寶準備一些隨身攜帶的藥品,以備不時之需。這是非常好的觀念及做法,因為:

(1)嬰幼兒一般體質較弱,在陌生的環境中,尤其是到環境衛生狀況較差的地區,很容易感到不適和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