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醫療衛生保健篇:感冒生病常見症狀(二)(2 / 3)

(2)陌生地方人地生疏,尋醫看病不易,尤其不易找到品質好的兒科醫師診所,費時費錢又費力。

(3)當地陌生醫生對嬰幼兒體質狀況不熟悉,藥物易不合適。

最常派上用場的嬰幼兒藥品,除了平日已在服用的藥物外,還有以下幾種:

1感冒藥治療咳嗽、流鼻涕、鼻塞等等。

2退燒藥,口服或肛塞劑皆要有。

3腹瀉藥周圍環境變遷,細菌病毒也會不同,故嬰幼兒極易有胃腸方麵的問題(嘔吐、腹瀉)發生。

4暈車藥在旅途中,嬰幼兒常會因暈車而哭鬧不安及嘔吐,妨礙周邊人的作息,故此藥為必備之藥。

5蚊蟲咬傷之皮膚外用藥尤其是到熱帶地區,因環境條件不一,要小心預防當地的各種蚊蟲。

6鎮靜安眠藥嬰幼兒因時差及環境變遷因素,易哭鬧不安,此類藥物有益於幫助寶寶渡過調適期。通常的暈車藥、流鼻涕及鼻塞藥(第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就具有安眠及鎮靜的作用,此類藥物本身皆很安全,父母不必畏懼寶寶會有習慣性(上癮)的問題。

此外尚需注意以下幾點:

(1)寶寶如有較特殊的疾病,如心髒病、慢性肺病、腎髒病、免疫疾病等等,最好能夠隨身攜帶一份(中、英文書寫)病曆摘要,內含寶寶重要的病曆資訊,萬一用到時,可以幫助當地醫師多了解寶寶的病情以及用藥問題。

(2)千萬勿因圖方便而讓嬰幼兒服用他人(尤其是大人)的藥物,除非曾與兒科醫生商量過,在用量方麵尤要特別注意。

(3)出遊時期,幼兒如有長期的不適或嚴重狀況時,則最好還是讓當地的兒科醫師檢視一下才能放心。

預防接種

預防接種的原理與副作用

疫苗的基本設計就是將病原菌製成較不具傷害力的形式,但是仍保留病原菌刺激動物體免疫係統的特性。因此當動物體初次接觸到這種不具傷害力的病原菌後。動物體免疫係統便會反應列入記憶細胞,並分泌一定的保護物質,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質、特殊抗體等。當動物在自然的環境中再次接觸到這種病原菌時,動物體的免疫係統便會依循其原有的記憶。分泌更多的保護物質來阻止病原菌的傷害,避免感染疾病,而達到保護防禦的目的。

以預防醫學的觀點來說,疫苗接種是防止人類遭受傳染或感染性疾病的最好方式。現有的疫苗組成可以分成以下數種:

1死亡的細菌疫苗如傷害疫苗、罌亂疫苗、百日咳疫苗孫兒麻痹沙克疫苗。

2減毒的活菌疫苗 如卡介苗、麻疹疫苗、德國麻疹疫苗、小兒麻痹沙賓疫苗、水痘疫苗。

3利用基因工程製造的疫苗。如第三代B型肝炎疫苗。

目前的免疫科技更將多種單一疫苗轉換為一種複合疫苗(如三合一疫苗,包括麻疹疫苗、德國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隻要打一針即可有三種疫苗的功效。

疫苗接種的目的,是為了在體內建立特定的記憶細胞,以便在重新接觸同一種病原菌時,刺激動物體免疫係統產生保護物質(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質、特殊抗體),以提供有效的免疫力,避免感染疾病。因此有效的疫苗接種,需要以正常體質的動物為對象,在經過一定時間後(記憶細胞刺激動物體免疫係統所需的時間),使動物具有免疫力。

但是,單次疫苗接種所得的免疫保護物質若是含量過低時,便不足以作為抵抗感染的防禦之用。因此研究人員便以間隔一定時間,連續追加疫苗的接種方式,使得動物體免疫係統在多次相同的刺激模式下,而產生高含量保護物質,以確保其免疫力的確可作為抵抗感染之用。這種以間隔一定時間,連續追加疫苗的接種方式就被研究人員定義為“多次疫苗免疫接種法(Hyperimmunization)”。

“多次疫苗免疫接種法”應用在預防醫學的例子很多。如:8型肝炎疫苗接種要分三次注射(注射時間:第一次後間隔一個月注射第二次,第六個月後注射第三次);百日咳、破傷風、白喉及小兒麻痹疫苗則要分五次注射(新生兒在第二個月、第四個月、第六個月、第十八個月及四至六歲之間分次注射。)

“多次疫苗免疫接種法”除了應用在預防醫學來作為防止人類遭受傳染或感染性疾病之用外,還用於目前食品科技上。由前述的原理可知,由“多次疫苗免疫接種法”所獲得的免疫保護物質含量更高,可以提供動物體更有效的免疫力。因此食品科技的研究人員便將“多次疫苗免疫接種法”注射在牛、羊、豬、雞上,使其分泌的免疫保護物質可以供給人類使用。

何處是最佳的疫苗注射部位呢?這是許多家長的疑問。

一般來說,無論何處隻要是注射人身體內,疫苗都會產生作用。但是嬰幼兒的手臂及大腿外側的側肌肉較豐厚,注射疫苗的針頭不易傷及神經或血管,所以多為被選擇注射的部位。

此外,疫苗接種還分皮下注射與肌肉注射兩種。

皮下注射的免疫效果比肌肉注射要佳,如果單純隻考慮到疫苗的效果,應該盡量用皮下注射。但是由於一般的非活性疫苗的效果較差,為了提高效力,常常會添加增強免疫反應的免疫佐劑。如果把這種含有免疫佐劑的非活性疫苗接種於皮下.可能會引起厲害的局部腫痛反應,甚至引起無菌性膿瘍。肌肉的血流較豐富,注射人肌肉的疫苗不容易引發局部反應,故這類疫苗通常會改以肌肉注射方式。

所有的疫苗都有其副作用,隻是發生率和嚴重度各不相同。目前所有的疫苗之中,B型肝炎疫苗及日本腦炎疫苗是副作用最小的;副作用最大的是百日咳疫苗,有相當高的比例會發燒與其他反應。,

如果接種疫苗以後出現了某種症狀,我們要判斷是否與疫苗有關,首先要考慮此種疫苗是否常引起這種反應。例如,接種B型肝炎疫苗很少引起這種全身性反應,此時就必須考慮小孩子是不是得了其他疾病,而不要馬上將一切歸咎於疫苗。

其次,我們必須考慮到症狀發作的時間。L般而言,非活性疫苗的反應大多是在接種疫苗一至兩天以內發生;活性疫苗則因為需要一段潛伏期才會出現症狀,一般是在一至兩周之間。所以如果接種腮腺炎疫苗(屬於活性疫苗)以後隔天就出現腦膜炎,或者接種百日咳疫苗(死菌疫苗)一周以後才發燒,都可以判定這些症狀與疫苗無關。

最後,我們需要考慮到症狀持續的時間,一般疫苗的副作用像發燒反應都隻會持續一至兩天。所以如果接種了百日咳疫苗之後,持續發燒了一周,就必須檢查是否有其他原因。

預防注射的禁忌與時間父母育兒經到底哪些情況可以帶寶寶注射要,能否更動預防接種的日期?醫師谘詢站預防針,哪些又不能?

疫苗接種不可避免的會引起一些副作用,但在考慮利大於弊的情況下,還是值得廣泛推廣。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接種疫苗反而使得弊多於利,或者疫苗會失去效力,此時就不必冒著引發副作用的危險勉強注射,這就是疫苗接種的禁忌。

所有疫苗接種有以下三個共同的禁忌:

1發燒或其他需要特殊治療的疾病 主要是擔心身體對疫苗有不適反應,可能會影響日後對病情的判斷。假設一個小孩原本因感冒發燒到38.5℃,接種疫苗以後,晚上若燒到40℃,就難以判斷這是單純的疫苗反應還是病情已經惡化,需做進一步的處理才能確定。不過一般沒有發燒的小感冒,如咳嗽、流鼻涕等,仍然可以接種疫苗。如果是一些病程較久的疾病,例如急性細支氣管炎,小孩子可能會咳上數個月,等觀察一陣子,沒有問題以後,就可以接種疫苗。

至於所謂其他需要特殊治療的疾病,並沒有明顯的定義。一般指的是“需要住院治療的特殊病症”,此時不宜注射疫苗,同樣也是怕混淆病情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