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俗風情:養育禮俗(一)(1 / 3)

洗禮、探寬及其他

先說洗禮,清代編纂的《順寧府誌》上說:“傣人生子三日,貴者浴於家,賤者浴於河。”這就是最簡單的洗禮。

有半年時間生活在冰天雪地裏的鄂倫春人,嬰兒一落地馬上要施行洗禮,且用雪和冷水。《璦琿縣誌》上說:“生小孩冬即用雪,夏以冷水而淨之。”

印度尼西亞馬達搬舅A的洗禮,習慣上叫“洗頭”。事先,要請人擇定吉日。到了舉行儀式那天,諸親好友們在一名老人率領下,迎著旭日去附近的某條河邊。到了目的地,大家麵朝東方而立,抱孩子的姑媽(或舅媽)將孩子高高舉起,在大家的歡呼、祝福聲中,走下河灘,給小孩輕輕洗頭。然後,接生婆和小孩母親依次象征性地洗頭。洗完頭,眾賓興高采烈地回家歡宴。宴會上,第一道菜必定是他們視為吉祥物的“白浪馬大”魚。相傳,此日大家開筷先嚐這條魚,意味著這個孩子長大後說的話大家可以相信。

18世紀的巴黎人,小孩落地當日即施行洗頭禮,那是一種宗教性的儀式。張德彝《三述奇·後巴黎記》中記述道:“某日)申 I初回寓,複同劉輔臣街遊。步行到巴魯街,見大禮拜堂內男女老幼跪而默誦者十數人。旁立一少婦,懷抱嬰孩,係本日所生者。甫生未愈一日,即抱出戶,風氣之不同,於此可見。婦旁一童,著烏衣,舉燭逾四尺。中立神甫,年近三旬,與之看經解義;後將聖水滌於兒頭,以棉拭之,拭畢登記於簿,少婦深謝而去。”

現代歐美的嬰兒洗禮儀式要繁複得多。首先,做父母的要選定教父母;其次,要請好儀式的主持者;再次,要確定舉行儀式的時間。而儀式本身又可分為幾項內容:一開始,神父在孩子額上劃十字,表示歡迎孩子入教會,同時也要求孩子的父母和教父母在孩子額頭劃十字。接著,神父誦讀《馬太福音》上的經文,並作簡要的講解;然後,用聖油塗在孩子的胸口。據說,其旨在拯救孩子的靈魂。這是儀式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儀式主要是施洗。在施洗前,小孩的父母和教父母要三次申明自己的信仰,表示信奉上帝,棄絕撤旦。之後,神父給水賜福,為小孩實施洗禮。施洗完畢,在小孩頭頂塗抹聖油。第三部分儀式,是給小孩穿上表示聖潔的白衣服。同時,教父母或父親點亮或接過神父手中拿著的一根蠟燭,說道:“接受基督的靈光。”繼而,神父撫摸孩子的耳朵和嘴巴,表示“開竅”。最後,在場的人們一起吟唱主禱文,神父向大家祝福。

那麼,為什麼要對嬰兒施行洗禮呢?其最初源於原始的拜物教。在教民看來,水是最純潔的,世上的萬物以及人的身體和靈魂,都可以用水得以淨化。這種原始意識後來被基督教所接受,嬰兒的洗禮也就成了必修的一課。當然,教會的洗禮注入了新的涵義:滌除前生罪孽,皈依上帝旗下。

在日本,上古的圖騰神後來轉化成了社神。這社神,就是嬰兒必不可少的保護神。按俗,男孩出世31天,女孩32天,須由祖母或母親抱著,穿著繡有鬆鶴等吉祥圖案的喜服,去參拜社神。祈禱社神時時垂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保佑他(她)平安成長。

雲南蒙古人的嬰兒保護神與日本極為相像,是山神。參拜山神在小孩滿百日進行,所以這儀式習慣上又叫“百日關”。“這天,要孩子的母親、外婆、奶奶等人,帶著孩子到山神廟祈禱。祈禱時,要殺雞殺鴨,抬著蒸糕到‘送子娘娘’處,請求她的保佑。在這裏還要舉行一個儀式,由孩子的外婆和奶奶抬著勾擔,孩子母親背著孩子,外婆和奶奶(多數是奶奶)口中念念有詞,問什麼關,什麼關過了沒有,孩子的母親一邊背著孩子從勾擔下鑽過去,一邊答應:‘過去了!過去了’關有一百道,凡疾病凶兆之關都在須‘過’之列。過完一百道關口,立即用鐵鏈斜鎖在背著孩子的母親身上,把孩子‘保’回家去。在回家的路上,參加祈禱的人不能說任何話,一直要到家門口,燒一把草,讓每個人都從燃燒的草上跨過去,進了家,才允許說話。”(雲南民族出版社《雲南少數民族婚俗誌》第242頁)

在阿波美的芳族人看來,保佑孩子,神靈不一定會比祖先頂用。因為,按照人的本性,對自己的子孫是不惜犧牲自己來保護的。因而,“芳人總是把孩子奉獻給祖先,以獲得他的保佑。這種儀式並不需要急於舉行。在同一個家族內,人們寧願等到有了幾個孩子以後一道奉獻給祖先。舉行儀式那天,那些坦吉農(籌備祭祀的人)先列出死者的姓名,並由博科農(占卜師指定由哪一個死者承受保佑孩子的榮譽。於是,人們就把這位祖先的名字附加在小孩的名字之上,然後,在一堆沙子上麵安放一些煙葉、小米粉、烤豆、棕櫚仁等祭祀品。”(羅貝爾·科納萬《達荷美史》中譯本,第344頁)

此外,緬甸的克耶族人,婦女做產,家裏要殺四隻雞。第一隻雞宰殺之後,要用血塗抹在產婦的背上和前額上,意思是用血洗滌產婦的不潔,使她清潔平安。這隻雞的雞肉給產婦吃食。第二隻雞宰殺之後。血液裝在竹筒內,再浸若幹係有珠子的篾繩。客人來探望時,把篾繩繞在客人手上,告辭時把篾繩掛在竹籬上,並祝禱主人家平安。這隻雞要給不能再生育的婦女食用。第三隻雞,產婦和全家人一起分享,若有客,客人也可同享。第四隻雞,給嬰兒命名祭祀用。祭祀後,隻能讓與嬰兒同名的人食用。

泰國人十分重視一種名為“探寬”的儀式。何謂寬?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披耶阿努曼拉查東說:“就是一種被臆想為存在於人體當中的虛幻之物,有其存在,人們則可享受健康和幸福,它若一旦離去,人們則將生病或經受某種意想不到的後果。一個嬰兒之所以容易吃驚,就是因為‘寬’在吃驚。受到驚恐時它就會逃到荒郊野外,在它未恢複原狀之前不會回來。隨著嬰兒長大,逐漸強壯,‘寬’也會逐漸強壯,它的性格也會變得更加堅定,就像它定居在身體之中的人一樣。”(《泰國傳統文化與民俗》,中譯本,第152-l53頁)概而言之,“寬”這種東西相當於我國民間所說的靈魂。不過,這個:“寬”不隻一個,有三十二個,即身體的每個重要部分都有“寬”’。當然,有一個為主的。假如發現小孩出門回家時哭鬧不安,或跌倒受驚後發燒,泰人就會認為,主要的“寬”離開了這個孩子。於是,須及時做“探寬”的儀式。儀式是這樣的:孩子的母親或其他女性,拿一隻銅碗、長勺和一塊布,徑直跑到孩子失“寬”之處,一邊喚“寬”,一邊用長勺舀“寬”,把它放在銅碗裏,用布蓋住。返家後,將碗在病孩頭上繞幾圈,讓“寬”認準自己過去的處所,回到孩子身體中去。之後,用棉線纏在孩子手腕上,意思把“寬”拴住,再用供品祭神為小孩祝福。他們認為,經過這一儀式,“寬”就會複位,病孩就可以恢複健康(在漢族中,也有類似的儀式,叫“叫魂”)。

在浙江玉環島的漁民中,有一種搖竹盼長的趣俗。有人介紹說:“舊時,凡是有小孩的人家,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他們把希望寄托在竹神身上。每逢夏曆正月十五日,白天,由家長領著小孩到竹枝中選定一株去年長高的健壯青竹,然後教小孩如何搖毛竹和背熟口歌,不然,念錯一個字,就不長個了。元宵節晚上,當夜深人靜時,搖竹的小孩要避開人的耳目,單獨悄悄地跑到竹林中,然後站在選好的那株青竹前,雙足並立,雙手高舉過頭,扶著青竹搖動,一邊搖,一邊念:‘搖竹娘,搖竹娘,你也長,我也長,舊年是你長,今年讓我長,明年你我一個樣。’念完口歌,也要悄悄跑回家,不能碰見人。”(《風俗》)1986年第l期第46頁) 在俄羅斯的哈薩克人中,還有一種“還子”的禮俗。所謂“還子”,就是兒子結婚後,將自己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還給父母親,讓老人養育,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之所以要這樣做,他們認為:一則可以增添老人的一份樂趣;--9lIJ可以密切長輩同晚輩的關係,日後待孩子長大了,做爺爺奶奶的有為他(她)嫁娶的義務,孩子也有贍養兩老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