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俗風情:養育禮俗(一)(3 / 3)

可笑的是,清朝末年,杭州流行寄子於鬼神的習俗。往往喜神不寄,卻寄予武林門外馬塍廟之無常鬼,呼為胡阿爹、胡幹爹。考之史籍,不見無常姓胡,大約是鄉民以“無”“胡”音近而訛誤的原因。寄法,做新白布長衫一件,另用燒餅、燒酒、香燭、銀錠供而焚之。該廟和尚代為取名,用紅紙一條,上書寄名符寶某字樣,持歸貼之大門之外,每年七月,其父母還須抱了小孩前往拜胡阿爹生日,到l6歲而止。

民間寄名還有拜樟樹、石頭為娘的。除上所述以外,值得一提的尚有貴州盤縣小孩的撞名。《中華全國風俗誌》載: 盤縣初生小孩,除寄拜於父母外·,有一種撞名之風俗。倘有時小孩有疾,以箸占卜,許以撞名,於是擇黃道吉日,在路之畔,陳列果品,焚香燒錢,雨後靜伺行人。第一經過其畔之人,便以為孩子之幹父母,享以果品,以求認繼。而其人無論如何,不能推卻,隻得承認為幹父母,並為小孩易姓己之姓,並另改一名。又須以錢物給與小孩,以當贄見。如彼此相鄰近,以後便作親戚之往來。若相住太遠或貧富相懸太大,成禮以後,便即完結也。

拜乞婦為幹娘的風氣在江西一些地方流行。碰到小孩有疾病,或祈禱菩薩,或請法師禳解,如果無效,最後要尋找一個女丐,由人抱小孩拜之,親生父母則口稱“拜幹娘,拜幹娘,自今以後,與討飯的幹娘一樣。”連呼不已。丐婦就高聲以“賤頭賤腦”答之。倘幸而孩兒痊愈,丐婦就共將討來的飯,每天來喂小兒一次,該家須給飯二三碗以為報酬。

漢族民間那麼熱衷於寄名,認義父母,拜幹爹幹娘,大約視名與命相關聯,寄名就是寄命,寄命於神鬼和他人,以保自己子女易長易大。

帶有迷信色彩的承寄鬼神、樹石之類的陋習現已消失,但民間承寄之風在某些地方仍存在。

刻臉壓災的來曆

在河南、湖北一帶農村,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嬰兒在百日之內要找唱戲的藝人給刻個戲劇臉兒,說這能避邪壓災,母子健康。這個習俗的來曆同不少習俗一樣,也有個說法。

從前有個員外叫張三義,家有良田千頃、家產萬貫,就是缺少個兒子。當他過罷五十大壽那年,老夫人忽然有了喜,第二年競生了個胖小子。老年得子分外溺愛,老漢怕夫人侍奉不了孩子,就特地尋了個奶媽照料。他怕生人驚嚇著孩子,就禁止丫環、仆女進房;怕孩子受風著涼,把個窗戶也關得不透風兒。哪想到,孩子不上兩月,麵黃肌瘦,老愛啼哭。員外一聽到哭聲就心疼得不得了,專拿奶媽出氣,弄得奶媽有苦難言。

這天,村裏唱大戲,家裏來了一大幫客人。張員外發話說:“今天若聞少爺哭一聲,罰二十板子。”那知這娃偏又哭個沒完。奶媽無法隻好抱起小孩往後門外暫避。一出家門小家夥竟止住了哭聲,奶媽就抱著他向戲場走去。

來到後台,小孩見了那紅紅綠綠的戲裝,立即活躍了起來,一個唱小醜的逗了他一下,還嘎嘎地笑個不停。晚上,員外見孩子與往日大不一樣,就打問原因,奶媽隻好如實相告。員外聽了又驚又喜,就叫奶媽抱著孩子天天去看戲。

唱小醜的藝人見老嫂子天天抱個小孩到後台來看化妝,就問她莫非也想學唱戲?奶媽連忙向他講明了原因。“小醜”一聽,想想小孩悶在屋裏如坐牢籠,看不到花花世界,那能不厭煩而啼哭呢?想到這裏,他說服了奶媽,給孩子刻了個“趙匡胤”臉譜,讓奶媽抱著孩子在村裏閑逛。鄉鄰見了好奇,都圍上來看稀奇,還不斷有人逗弄孩子玩,小家夥被逗得手舞足蹈,嘎嘎大笑,笑得手臉沁出了汗水。就這樣,小孩不哭了,快活了,能吃了,養壯了,百病也沒了。員外為了報答那位藝人,送去了紅包和禮物。從此,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到四鄰八鄉,大家都說這孩子的災星是“太祖爺”趕跑的。從此,這刻臉壓災也就成了鄉風流傳了下來。

百家鎖和百家衣

有些小孩體弱多病,擔心難以養育。為了小孩易養易大,保延壽命,民間流行有各種保育的方法。戴百家鎖、穿百家衣、吃百家飯、兜百家米就是其中迷信的保育手段之一。

百家鎖,是小兒的家人派人走家串戶,如同僧道化緣一般向各戶乞付一文錢,然後用這積湊起來的錢打一把鎖給孩子戴上,借這百家的福壽,以保孩子的壽命。北京稱為“化百家鎖”。湊製百家鎖的風俗,在全國流行很廣。江西一帶的做法是:先用白米七粒,紅茶七葉,用紅紙包好,約二三百包,散給親友。收回時,對方須送錢數百文或數十文。小孩父母將收集來的錢,購一銀鎖,正麵鏽“百家寶鎖”,反麵鐫“長命富貴”,係予小孩頸上。又有一種簡易的方法是。用一百或二三百文錢與一乞丐對換成小錢,取其從百家討來的意思,然後將換來的錢購買鎖。鎖或鍍金,或純金,佩於小孩胸前。

為保小兒的安全,黑龍江一麵坡一帶,嬰兒生出後,產家要向街坊鄰居討要七家的大錢,即帶:療孔的古銅幣,和七家不同顏色的彩線。將大錢用七股合一的線一孔連一孔地穿成連環形,綴上飾穗,用長線將其掛在嬰兒項上,叫做“長命鎖”,一直要掛六七歲時,因這時孩子已經能“站住”,即保活了。

給小孩穿“百家衣”的習俗,各地流行也頗廣。所謂“百家衣”就是用各種顏色的碎布拚製成衣服給小兒穿,由於社會上的乞兒多穿這種百結鶉衣,小兒穿了“百家衣”就可像卑微的乞丐一樣容易養育。古代官宦富貴人家或中等人家,多在孩子啟蒙前,先向一百戶人家各索討一塊:布(後發展為由一百家各送一小塊錦緞)拚製成“百家衣”。每一塊布直徑為7cm,呈八角形,顏色各異,並且都繡上花鳥蟲魚或人物。這大約是正宗的“百家衣”了。

除此,浙江麗水一帶還有“兜百家米”的習俗。倘若小孩子多病,難以養育,父母須擇取吉日到夫人廟去燒香禮拜,許下討飯願。許願後,往各家兜米,每討一家就用紅頭繩打個結。待討足百家米後,賣掉其中若幹,為小兒添製銀項圈,或銀腳鐲、銀手鐲,剩下的百家米磨粉蒸成千層糕,切成小塊,在村口或道旁分散給眾人,叫做“還討飯願”。與此相似的是安徽有吃“百家飯”的習俗,也是家中小孩體弱多病,就用大紅布袋向外姓人家討些糧米,煮飯給小孩吃。這類做法寓有小兒吃了百家飯,賤而易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