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人民都有吃年糕的習俗。有白糖年糕、紅糖年糕、豬油百果年糕、棗子年糕、桂花赤糖年糕、水磨年糕……名目繁多。老年人都說,過年吃年糕是盼望“生活節節高”,是一種討取吉利的舊俗。年糕到底始於何朝何代?何人創始的?還有一段古話哩!
據傳,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采納了大臣伍子胥的建議,修建王城,並交由伍子胥督建。幾年之後建成,吳王命名為“闔閭大城”。到公元前484年,闔閭死後,其子夫差接位,一心想吞並齊國,不肯聽取伍子胥“聯齊抗越”的主張,起兵攻齊。當時吳強齊弱,夫差很快就打敗了齊國。當吳王夫差班師回朝那天,滿朝文武都到城外迎接,獨有伍子胥一人憂心忡忡、默默無言,他預料到自己將有殺身之禍。回到營房後,便悄悄地對幾個親信說:“我死之後,如果國家有難,民眾沒有糧食吃,你們到象門城牆下挖地三尺,可以找到能吃的東西。”不久,伍子胥果然被權奸們誣為“私通齊國”、“阻撓攻齊”,夫差不分青紅皂白,賜劍一把逼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死後不久,越國就趁機進攻吳國,夫差連吃敗仗,京城被圍,城中軍民處於彈盡糧絕的困境每天有許多百姓和守城軍士餓死。伍子胥的幾個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帶領軍民們去象門挖地,果然挖到了許多可以充饑的“城磚”。原來,象門一帶的城磚是用糯米粉蒸煮後壓成的,這種糯米磚十分堅韌,既可作磚砌城,又可充饑。這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設下的“積糧防急”之計,可見他是一位對國家、百姓安危深思遠慮的忠臣良將。吳國京城的居民就靠著這些“城磚”渡過了危急難關。
以後,每逢過節,吳國的百姓家家戶戶都要蒸煮糯粉糕,紀念、奉祀伍子胥,成為一種習俗。因為這種形如城磚的粉糕是過年製食的,就把它叫做“年糕”,沿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