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普魯斯(波蘭)(2 / 2)

我打聽一些細節以後,就趕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昕一下,昨天下葬了一個點燈人,他的墳在哪兒?”

“點燈人?”他重複一遍,“誰知他埋在哪塊土裏!昨天一共來了三十位‘遊客’。”

“當然,他一定是葬在窮人墓地的。”

“窮人也來了二十五個。”

“不過,他睡的準是白皮棺材。”

“睡白皮棺材的‘遊客’也來了十六個呢!”

我到底沒能看見他的臉,也沒弄清他的姓名,甚至連埋他的一壞黃土也沒能找到。他死後給人留下和生前一樣的印象:隻有在黃昏後才能看見的、一個無聲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樣的人形。

在人生的黃昏時,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鬥爭中死去;一些人墮入深淵;種種機緣、希望和仇恨衝擊著那些被偏見束縛著的人;在那黑暗泥濘的道路上同樣也走著那些給人點亮燈火的人。每一個頭上舉著火種的人,每一個在自己的旅途上點燃光明的人,盡管沒有人承認他的價值,但他總是默默地生活著、勞動著,然後像影子一樣消失。

名篇鑒賞

《影子》是一篇富有象征意蘊的散文,作者把一個無名的點燈人稱為“影子”,他默默無聞地生活在世界上,為世界點燃了光明,卻沒有留下自己的芳名,他無聲無息地離開了塵世,卻沒有任何人看清他的麵容。“影子”盡管崇高卻是個悲劇人物。作者通過對點燈人命運的展示,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裏勞動人民的悲慘際遇,同時也歌頌了他們的勤勞善良,對下層勞動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為了突出點燈人的重要性,文章開篇就對氣氛進行了渲染。作者通過奇妙的想象把黑夜比喻成一支“凶猛的”、“自古以來就和白日永恒地廝殺著”的夜大軍。作者通過對夜大軍“伺機出動——悄悄襲擊——全麵攻勢”的描寫,充分展示了環境的惡劣,為點燈人的出現作了充分的鋪墊。

接著,作者正麵描寫了點燈人,“這時,在華沙的空曠的街道上出現一個奇怪的人形。頭上舉著小小的火種”,他沿著人行遒“飛速奔跑著,一見路燈,便停了下來,點亮歡悅的燈火,然後就像影子一樣消失了”。這裏,作者隻做了這樣如同特寫鏡頭般的描寫,但是點燈人是誰?他從哪兒來?何處人氏?為什麼這樣自隱?家庭情況如何?……誰也不知道。文中,作者連用了十三個問句,創造了諸多懸念,為的是引起人們對點燈人命運的關注。

為了解開“謎”底,作者接著安排了“我”三次尋找點燈人的經過。第一次尋找點燈人,隻看見他在簡陋的房間用長杆子挑著的小燈籠——火種。他是什麼模洋,連他住的這個院子的掃院人都不知道。這些都說明點燈人生活貧困,處境孤苦,像影子一樣在世界上無聲無患地生存著。第二次尋找點燈人隻用了兩句對白,表明他死了。掃院人“默然沉思”的神態,給作品增添了悲涼感。第三次尋找點燈人,是在墓地。當“我”趕到基地,向看墓人打聽他葬在何方時,看墓人冷漠的語調充分顯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裏,窮人被社會所壓迫,連生死都不為人注意的悲慘處境。“謎”底依然沒有解開,“我到底沒能看見他的臉,也沒弄清他的姓名,甚至連埋他的一鈈黃土也沒能找到”,這是一出多麼淒涼的人生悲劇,讀者的感情也隨著“我”的“三次尋找”而蕩起波瀾:

作品的結尾,作者滿懷深情地指出:“每一個頭上舉著火種的人。每一個在自己的旅途上點燃光明的人,盡管沒有人承認他的價值,但他總是默默地生活著、勞動著,然後像影子一樣消失。”直抒胸臆,將“影子”的內涵進行了拓展,對文章思想進行了升華。

《影子》就是這樣以巧妙的構思、層層的鋪墊,為普通勞動者唱了一曲哀歌,並在記人敘事之中深蘊哲理,飽含批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