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鑒賞
“無所事事”、“懶惰”的人是為大多數人們所指責的。那麼,作者為什麼要違反這個常理,來“鼓吹”“無所事事”的生活態度呢?
作者在文章開篇寫了自己和一位朋友在一次郊遊中的表現。別人或“對著吹牛”消磨時光,或“亂哄哄地忙忙碌碌,動用心計啦,圖謀策劃啦,爭辯啦。掙錢啦,揮霍啦”,而“我們”則“連日舒坦地躺在高原草地上,不是仰望蒼穹就是夢幻般地凝視遠方的地平線”,“像成了仙一樣,實實在在地無所事事,頭腦清淨,一片空白”。作者接著寫了別人對於我們這種“無所事事”態度的反應——“指責”和“攻擊”。作者怎麼看待別人這樣的評價呢?
文章隨後用了兩段來寫這些評價及其給予我們此種評價的“瑟夫裏奇先生”,跟著又在第四段對於與“無所事事”相對的生活態度“忙忙碌碌”進行了分析。“在這人世間,萬惡其實都是那些一向忙忙碌碌的人造成的,他們既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忙,也不曉得什麼事情該做”、“世界上仍然有大量的精力(以往從來也沒有這樣多瞎忙的人),隻不過大部分都給浪費在不該用的地方了”……作者通過這樣的語言直接對“瑟夫裏奇先生”的“指責”進行反擊,擺明了自己的觀點。
接著作者又舉了兩個和政治相關的例子,對人們所謂的“碌碌”進行了諷刺。“所有的人,皇帝啦,國王啦,大公爵啦,政治家啦,將軍啦,記者啦,都一下子極想什麼事也不幹,而隻希望在陽光下閑蕩,消耗煙葉,那麼我們的境況也許就會比現在強多了”、“世界大事也給處理得挺好”——在作者看來,那樣的無謂的忙碌不過是一種對於“利”的無止境追求,盡管在現代人看來“它”是一種“文明”的象征,但是這樣的忙碌帶來的結果隻能是讓人頭腦不得“休息”,“雜念”重重,使得人們的“境況”更差。作者在下麵又舉了梭羅、惠特曼、華茲華斯等在他看來十分優秀的人的事例來證明了這個觀點。
通篇讀下來,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提倡人們要保持一種“無所事事”的態度,不過是對現代社會中人被物質異化這種生存狀況的一種諷刺。而他所追求的則是一種簡單、純真的生存境界。而這正是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