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的前兩天,從日本飛了二三百名捧場的中年女性觀眾。她們先在北京旅遊,看長城遊故宮,最後一晚看吳汝俊的戲,次日一早飛回日本。她們集中坐在位置很好的兩排上,穿和服,手中拿著兩把小折扇。演出中,吳汝俊扮演的楊貴妃一出場,就要響起那個主題曲。一來二去,那些日本女性也都會哼唱了。到最後演出結束,日本女性一邊揮舞小折扇,一邊哼唱這個主題曲。我的座位就在她們背後,對這一幕印象特別深刻。
這一次看《大唐貴妃》,也碰到主題曲的問題。唱詞不長,但寫得精辟,六句是:“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隻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癡。天生麗質難自棄,長恨一曲千古謎……千古思。”詞是寫得極好的,用在戲裏也恰如其分。第一個楊玉環史敏唱了一次,沒什麼反響;第二個楊玉環李勝素再唱時,台下就有些動容。等第三位楊玉環梅葆玖演唱時,台下就開始跟著哼唱。謝幕時,一組組演員次第上場,台上也不斷播送這段主題曲,上海大劇院的地板是很滑的,大家緩緩退場,一邊專心走路,看著腳底下,同時又下意識哼唱這段主題曲。我後來遇到編劇翁思再兄,建議第四句最後的“癡”字,不妨唱成“衣”韻,要上口,因為這是京劇的傳統,同時也和前邊的“泥”字押同一個韻。
關於李楊愛情
曆史上寫李楊愛情的戲(或廣義的文學作品)實在是太多了。改革、開放以來,表現李楊愛情的戲也不少。什麼原因?故事一波三折,場麵大,牽涉的人多,同時曆史上的李隆基是個“很大的人物”,再說他又曾是楊玉環的公公……這最後的一點不能忽略,因為另一個曆史女性也遇到相同情形:武則天,他曾和唐太宗李世民睡過覺,差一點被殺之後,才“潛伏”下來,最後遇到了皇子李治(即後來的高宗)……中國的民間世界關於這兩個女性的故事太多,曆朝曆代都關注她倆是否又產生出新的影響。
為了文藝舞台上的淨化,今天當然不能再去抒寫這種亂倫的愛情。盡管在唐代,男女之間的關係比較混亂,帝王人家更不在乎這些“小節”,為帝王塗脂抹粉的作品,也就更加“無所謂”了。為什麼越過唐代之後,比如到了提倡男女關係嚴肅化的今天,人們還依然關注這個作品呢?今天的觀眾,究竟欣賞它的什麼?或許從戲劇衝突上講,主人公那難堪的種種,對今天來說實在太特殊也太畸形了,那心理過程也實在太苦了……人們需要從這個醜陋的故事中,去體驗那種尷尬的美。總之一句話,這故事太個別,這人物的某些段落也太“邪門”了。她倆的這種個性,在整個中國的曆史上都非常少見。如果到了中國現今的電影大導演手裏,這故事中的這種內涵,是絕對不會放過的,反而是要緊緊抓住、再給予適度的表現的。如果是電影、電視(甚至包括長篇小說)表現這個題材,這一點也同樣是要狠狠抓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