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京劇電視劇怎麼製作(3 / 3)

梅蘭芳就深諳此理。他的改革不是突飛猛進,一勇無前,而是走一步看一步,走出幾步之後,索性停步觀望,多聽取一些批評,如果批評中有幾分道理,就不妨按照批評的建議去做。有時,即使批評未必完全合理,也能讓自己更多幾分清醒和更多幾種辦法。

梅蘭芳有一個很高明又多元的智囊團。團員們不僅會說,而且會做,甚至會領著他梅蘭芳去做。智囊團的人,都不是吃閑飯的,他們各有專業,還多是某一方麵的領軍人物。梅蘭芳和他們是朋友,不是主人與奴仆的關係。

他習慣了一種姑且可以叫作“扭秧歌”的步伐。不管外界是批評還是讚譽,他習慣進三步再退一步。他是主動這樣做的。因為主動做習慣了,因此也就得到了從容和自由。

今天,我們力求做出準確的創新。為了能科學地實現這一點,至少在兩個方麵要給予注意。

其一,要盡量加強學術準備,而不斷調整步伐。百多年來的京劇,從來就是盲目摸索著前行的,經常“不碰南牆不回頭”,有時甚至是“碰了南牆還不回頭”。這種曆史的積習需要改變。

其二,是注意群體的聯手行動。京劇向來突出主演個人,主演與主演之間盡管私人交誼很好,但藝術上大多各行其是,很少有聯手的時候。比如過去京劇曾有“京津滬”的小三角的格局,解放後就慢慢發生變化,如今的變化似乎更大,連台灣也不甘怠慢,認為“京滬台”的新三角業已形成。這一點給我們很大啟發。尤其是像京劇這樣一向尊崇手工勞動的藝術,如能有不同方麵或地域的聯手,那效果會是很大的。承認有三角比承認有對台(戲)要好。國內大的開發區,過去隻說深圳與浦東,是一種意義上的對台(戲);如今多了個天津的濱海開發區,成為了三角。過幾年就能看出大的好處。

京劇人也要走出梨園

前邊說了不少使得京劇衰微的外因,俗話說,“蒼蠅不叮沒縫的蛋”,如果梨園內部沒毛病,那也就不會有大礙。下邊,我特別想講一講京劇和京劇人自身的事。練好京劇的功夫很不容易,要從小練習,要堅持不斷,要吃很大的苦,要心無旁騖。試問這麼努力的人,最後贏得了什麼名聲呢?至少在今天,遠不如那些時尚藝術的佼佼者。看看那些港台歌星和他們在大陸的同行吧,為什麼少男少女對之趨之若鶩?那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幹京劇,過去說幹好了可以“吃香的喝辣的”,現在呢,享受的標準早就變化,減肥還來不及,光想著吃飯喝酒,又算哪門子風流?

梨園習慣了封閉,越是古典的劇種,其封閉性也越大。京劇同樣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如今在現代化進程中,它遇到的麻煩與危險也越大,不承認是不行的,必須抓住機會,尋找自己的轉機,去爭取更好的前途。

我是很看重傳統的,但心思總陷在裏麵又很危險。幹脆,如有機會的話,就索性跳出換一個環境適應適應,去看一看自己究竟怎麼樣。吳汝俊如果不去日本,很難有他的今天。在他工作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男人不可以唱小嗓”——這話如同真理一樣神聖,可他出國了,他發現自己的小嗓如果不用,就實在是太可惜了。結果他充分運用了,於是他就通過“反叛”取得了超乎想像的成功。

要敢於打破常規,要敢於運用超常規的思維和行為的方式去開拓。這世界實在是太大和變化太快了,偏偏京劇把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人鎖定在一個又一個狹小而特定的圈子裏,要求他循規蹈矩,一步也不能越過雷池。其實我們回望曆史,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毫無例外打破了他那個時代的雷池。梅蘭芳不就是這樣的麼?如果說他的機遇太好,尚不能作為一般人的榜樣,那麼看一看機遇十分不佳的程硯秋,他本來屬於“沒飯”的一群,可他硬是不信命運的安排,硬是爭取到那份本來就應該屬於自己的前途。曆史不會偏袒每一個過來的人,曆史也不會無緣無故去寵信那些舍不得努力的人。曆史是公平的,所以,每個想爭口氣的人,就趕快努力吧。

最後再說一些最新的體會,時代到了今天,各種藝術你中有我又我中有你,你的舞台和我的舞台互相交叉,不同觀眾彼此之間也變來變去。像過去那麼細化而穩定的情況,很難再重複了。這是一種曆史的必然。今天的世界,早已不再是封閉的了,“天下真小”。早晨在北京,下午就可以到美國;早晨喝豆汁,晚上就喝洋酒。而且,穿越萬裏隻在一瞬之間,豆汁和洋酒也不是絕對不能“調和”。再者,戲劇的舞台同樣是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但同時又是我吃你的和你吃我的。究竟是誰吃了誰的,這就看機遇和恒心了,有時候道理還超出藝術範疇之外。所以說,今後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藝術的命運,有時候真的不和自己的努力與否有關,而和國家和民族的運氣有聯結了。就這個意義說,藝術界人士一方麵要“隻爭朝夕”,同時更要期望自己民族及早強大起來,有這個“綜合國力”作基礎,其他事情就好辦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