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絕無僅有的悲劇。

作者:莎士比亞。

文體:戲劇。

成書年代:1601年。

一作者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年)是文藝複興時期歐洲文學最傑出的代表。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中部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鎮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大約在20歲左右,因家庭破產,輟學到倫敦謀生。他先後給劇院打工,當演員這些職務給了他接觸了各階層人士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接觸到先進文化。這些,為他的傑出創作打下基礎。後來他開始寫劇本,30多歲就成為著名的詩人及戲劇家了。

由於戲劇活動威廉·莎士比亞。的成功,他的收入日趨豐富,後來還在故鄉買地置產,並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襲紳士的身份。45歲左右,他回到故鄉斯特拉福鎮的莊園定居,1616年逝世。他一生共寫了38部戲劇,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但最大的成就是戲劇,一般來說,可將他的創作分為三個時期:前期創作主要是曆史劇和喜劇;中期主要是悲劇;後期主要是傳奇劇。其中《哈姆雷特》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與創作成就,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

二作品檔案。

16世紀末17世紀初,正值伊麗莎自統治豐年,這是一個鬥爭激烈的時期,現實的主流是資產階級取得輝煌的成果,這使莎士比亞滿懷實現人文主義理想的信心;而另一方麵,是封建勢力的反撲,這使莎士比平憂心仲仲。前者成為《哈姆萊特》的主題的基礎,後者成為這部悲劇的氣氛的基調。

當時倫敦各劇院正流行夏仇劇,利用現成材料改編劇本,是莎士比亞想到死去的兒子哈姆奈特,理想的幻滅,重大精神打擊讓作者產生了一種憂鬱。這樣,哈姆萊特由一個快樂王子變成了憂鬱王子。

舊劇本經過莎士比亞的脫胎換骨的改造後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後,莎士比亞創作了一係列偉大的悲劇。

三內容概要。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讀書時,接到父王的死訊回國奔喪,看到叔父克勞狄斯已登上王位,母親也改嫁新王,參加葬禮的來客成了慶賀婚禮的嘉賓。哈姆萊特心存疑慮,心事重重。老哈姆雷特鬼魂在露台出現,哈姆雷特從父王處得知被害經過,父王鬼魂要求哈姆雷特一定要為他複仇。宮庭的醜惡陰謀,使哈姆萊特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決心為父報仇。為了掩飾自己,他表麵上佯裝瘋癲。克勞狄斯懷疑哈姆萊特的瘋癲,多次授命親信刺探虛實。王宮裏來了戲班子,哈姆萊特決定利用他們,將克勞狄斯暗殺先王的場麵排演出來,給國王和王後看,以便證實父王鬼魂講的話是否屬實。國王果然心中有鬼,臉色大變,不等戲劇演完便匆匆退場。

哈姆萊特應召去母親寢宮,恰見克勞狄斯跪倒在聖像前祈禱,他想拔劍殺之,可轉念一想,在他祈禱的時候殺死他,反讓他的靈魂進了天堂。於是哈姆萊特放棄了這個機會,決定等待更殘酷的時機。波洛涅斯為了取悅國王,自告奮勇向克勞狄斯提出,讓他去偷聽哈姆萊特母子的談話,以便探聽虛實。哈姆萊特見到母親,指責她無情無義,他發現簾幕後有人竊聽,以為是克勞狄斯,便一劍刺去,不料竟誤殺了自己戀人的父親波洛涅斯。

波洛涅斯的被殺迫使哈姆雷特接受克勞狄斯安排去英國避難的安排,克勞狄斯設下陰謀,同時委派。兩個大臣陪伴哈姆雷特上路。並給英國國王修書一封,希望英王在哈姆萊特到達後將其殺掉。途中哈姆萊特發現了這個陰謀,他偷改了信,要英王把送信的那二人處死,然後跳上一條海盜的船逃回丹麥。這時戀人奧菲利婭因父親的死精神失常,溺水而死。她的哥哥雷歐提斯聽到父親的死訊,也從法國趕回來複仇。

克勞狄斯煽動雷歐提斯和哈姆萊特決鬥,並讓人替雷歐提斯準備好利劍,劍刃塗上毒藥,又為哈姆萊特備下毒酒,不論哈姆萊特決鬥輸贏,都將會死去。不料情況出現意外。哈姆萊特開局取勝。國王即斟酒祝賀,哈姆萊特急於繼續比劍,把酒放在一旁,母後卻高興地一飲而盡。間歇中,雷歐提斯乘機刺傷了哈姆萊特。哈姆萊特一時警覺,奪過雷歐提斯的毒劍,又把他刺倒。此時王後因誤飲毒酒倒地而死。雷歐提斯自知身中毒劍難以活命,臨死前,將克勞狄斯借刀殺人的陰謀揭發出來。哈姆萊特在憤怒中回身一劍把克勞狄斯刺死。哈姆萊特終於和篡位者同歸於盡。此時,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遠征波蘭凱旋過境,乘機接管了政權,並在進行曲和禮炮聲中,為哈姆萊特舉行了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