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就是把你我的錢放進他的口袋裏。
經濟,就是你我他把錢移來移去的過程。
財富,就是有能力控製錢進到我口袋裏的數量和時間。
景氣,就是大家都把財富這件事處理得很好。
快樂,就是大家都賺錢!
於是,錢就多起來了!
奇怪,這大約是世界上唯一人人想要卻無虞匱乏的東西!
土地、人口、資源、愛情的對象都有時盡,財富世界卻大同!
有錢人,一定有他富有的道理。
“錢”是人類以物易物行為進程裏的插曲。我付出勞力,不管是劈柴種穀,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溫飽”。可是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就叫做“錢”。漸漸地,我劈的柴、種的米都必須拿去賣,換成錢,然後再去買溫飽。如果我很會買又很會賣,隻要劈少少的柴,種少少的米,我就可以很溫又很飽!這個買賣的過程就成了“貿易”,而我,就成了一個“好”生意人。
後來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劈柴種米的人少了、十行百業的人多了,於是社會就用“錢”來把這一切原本單純而越來越複雜的依存關係串連起來,就成了今天的世界。
要想清楚“錢”,就要先看清楚“錢”的真義:無中生有的交易和轉換。
你現在上的班、做的工,對全人類提供的服務有多少?你就領到那份與服務代價相對等的“錢”。你可以用這些“錢”再去交易,或轉換成你所需的一切:他人創造的服務,那些別人上的班、做的工。
於是有人會提出問題:“我覺得我做得多,可是我領得少。因為我的所得隻能換得他人少少的服務。”
答案很簡單:他做的“工”給人類提供的服務效益太差。可能他選錯行,用錯工具,缺乏知識,沒有效率……總之,事倍功半,自然領得少。
“可是我明明看見很多人什麼也不做。每天隻是炒炒股票,就領得比我多,享受比我好,大家都替他服務……?”
答案也很簡單。炒炒股票就能賺錢?那還得要眼光獨到、操作得法。懂操作才能抓對時機,眼光準才能選對行情上揚的股票。會行情上揚的股票代表那家公司會賺錢。會賺錢的公司,代表它的產品為人群所需要。越為人群需要的產品,就代表越有價值的服務。那些人將資金投資在一家能提供“有價值服務”的公司,使這公司資金充裕、擴大規模,就代表可以創造更高績效的服務效能,就代表為人群提供了更多的服務!當然可以領得比他多、享受比他好!
當我賺錢時我快樂。當我用我快樂賺來的錢買我喜歡的東西時,我更快樂。當我用我買來的東西證明我自己時,我超級快樂。當我快樂時,我賺更多錢!當我賺更多錢時,我更是無比超級勁爆大快樂!
所以,花錢是一種投資,快樂的投資!
花錢的目的應該是創造更多更大的賺錢機會!
其實這樣看“花錢”還算是消極的。我們可以這樣看:花錢,是一種行為的過程。在過程之中我們唯一會減少的,就是錢。那麼,來看看我們多了些什麼:
第一,你已經知道的:消費的快樂。
第二,當然會得到的:你買的東西。
第三,附帶一定有的:購物的經驗(包括買貴了的教訓和買到便宜的得意)
第四,有可能得到的:信用的累積(包括刷卡積分,店家因熟悉而漸漸產生的常客折扣)。
第五,說不定會有的:人脈的拓展(包括賣你東西的人和分享消費過程的人)
第六,你沒有查覺的:選擇的品味(買多了一定會變精明,品味會提升,包括買檳榔在內)。
第七,我們常忽略的:生活的一頁(充實的生活來自有目的的行為,沒事幹是會要人命的)。
熱愛才能產生動力。讓我們把心思和工夫全都用到賺錢上來吧,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會辜負你的東西。
30年後誰為你買單
這個問題,還真是個問題。35歲之後,我們還這樣按部就班地打卡上班嗎?上到什麼時候?40歲?還是45歲?
如果我們是國家的人,沒問題--捧上了鐵飯碗,不就是為了死心塌地為國家服務一輩子嗎?不就是為了退休之後悠哉悠哉領退休金享受醫保嗎?可是我們這些四處打工的高級白領呢?咋辦呢?
年輕時候是月光族,早早當上了房奴車奴,25歲貸款買房子,如果不幸一直沒發筆橫財無法提前還款,貸款25年,還貸得還到50歲,就是說,可能退休了還在還債。
能還得起還是好的,萬一趕上“高齡失業”,房貸斷頓了,房子被銀行收了,怎一個慘字了得啊!
年輕的時候不懂婚姻,找個人結了婚了,老公卻也不是國家的人,於是乎一對打工仔打工妹得共同麵對45歲以後的生活啊,沒攢夠足夠的養老錢,怎麼辦呢?
關鍵是,公司能把你當個寶似的留用你到退休年齡嗎?如果你老公本事一般,44歲被裁員了,還能找到什麼工作呢?如果歲數再大些呢?給公司值夜班看大門嗎?月薪8000變成1500,你們能承受嗎?
與女人關係更緊密的問題--30出頭了,不得不要個孩子了,這時候,繼續工作還是回家帶孩子呢?還是送幼兒園呢?有老人幫著看孩子還好,就是自己來回奔波唄!沒有人看呢?不工作了,好好照顧孩子吧,很多姐妹也是這樣選擇的,如果老公的掙錢能力夠強,回家3年也不錯。
可是,如果你33歲生下了孩子呢?--36歲想工作了,能順利回到公司上班嗎?隨便找個工作掙份工資,你心裏能平衡嗎?那就勢不工作了吧1 33歲開始做家庭主婦--你的性格能坦然接受嗎?
再說了,你老公真的能一個人養活整個家庭?孩子上學了,大筆的擇校費、讚助費、學費,都掙得過來嗎?
現在女人們聚在一起最愛討論的問題就是如何賺錢,如果做個調查,多數女人的夢想,就是能開個店當上老板娘。咖啡店--悠閑、時間自由、有暴利;服裝店--興趣使然,能體現自己的審美品位;家居飾品店--看著一堆漂亮東西就覺著賞心悅目;飯店--來錢快啊!
但是,誰都知道不容易。真的想想自己35歲以後的出路,多少女人能信心滿懷胸有成竹呢?
那些真稱得上是“有事業”的女人,真的是令人羨慕的,值得羨慕不是因為人家掙錢多可以不依靠男人,而是因為人家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有發言權,多少能做到心中有數。還是那句話--不用選擇,也就少了很多惶恐和煩惱。
仔細想想,也不算聳人聽聞,我們這一代的生存狀態,的確跟父輩不一樣了,他們有退休一說,好歹能混上個房子住一輩子,起碼每月有退休金,生病了老東家還要管一部分。我們呢?--工作是不穩定的,房子是借錢買的,看病能報銷的前提是你有單位給你上社保,養個孩子到大學畢業平均花費得幾十萬……
但是,年輕的時候,我們都是瀟灑的“月光女神”--掙多少花多少,混一天算一天,儲蓄、保險、理財,都懶得去想,總覺得人生會按照既定的軌跡發展下去,工作懶得上心,愛人懶得操心,直到步入那個尷尬年齡段,睜眼閉眼都是這些煩心問題。
35歲以後,才覺得後悔,心疼那些亂花的錢,心疼那些荒廢的光陰。如果時光能倒流10年,大家都會懂得勤奮向上、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吧!可惜,時間永遠隻有一個方向。
但願,以上言論除了給大家添堵之外也能給姐妹們提個醒吧--讓我們早做打算早計劃吧!對於多數人而言,職業生涯是有限的,混混也就成大齡女青年了,生活是否順心快樂,生活是否有安全感,都是自己年輕時候決定的。
到了30沒到35的,趕緊想想,趕緊決斷;沒到30的,更得好好規劃一下人生了--學什麼東西,做什麼工作,愛什麼人,那可都跟你的後半生息息相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