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1 / 2)

我大概屬於總想找點事幹的人,隻要有時間便要翻翻書。好在時間對我來說,雖不似大款兜裏的銀子,一抓一把,但也還算寬裕。這一段時間翻的,是寧夏社會科學院已故研究員韓蔭晟先生編的《黨項與西夏資料彙編》,煌煌九大冊,洋洋四百萬言。

我讀書不為做學問,我本來就沒做出什麼學問,隨著在行政單位任職時間的增長,我更是做不了什麼學問。我讀史料,一是有曆史情結,我大學學的是曆史,離開學校後雖未從事曆史教學與研究,但對曆史,還比較有興趣;二是身在寧夏,時常有人會問及西夏國的一些事情,為了應付問詢與裝潢門麵,似也有必要讀讀有關西夏的資料。這個想法已存放了很久,因各種原因,一推再推,一拖再拖,終於在行將進入知天命之年時得以付諸行動。

在讀韓蔭晟先生傾注一生心血的資料彙編時,我的視角不是政治的,不是學術的,也不是藝術的,很頑固,仍然是一個雜文作者的視角與眼光。所以,我從中看到的,不是國家的興衰,朝代的更迭,不是時空邏輯,曆史規律,而是一些文明的碎片,是曆史的局部與細節。相信今天的人們,對於曆史上的這些細節是有興趣的,也相信通過展示,透析這些曆史現象,對於現實生活是有參照、關照、幹預力的,人們可以從中有所參悟,有所鑒借。

《借黨項人說事》,從黨項人之事或與黨項人有關的人與事入手,展示曆史演變,剖析世道人心,觀照社會現實,期望讀者能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

《借黨項人說事》,借用的是古人,甚至是已基本消失的民族,但說的,不隻是古事往事,有很多是今天的事。“古為今用”,不論讀史使人明智,或者更加糊塗,曆史還是要讀的。曆史就是曆史,已凝固在了那裏,怎樣去學,學成怎樣,已不關它的事體,讀史者應自負責任。

《借黨項人說事》,說的是小事,言的是小情,辯的是小理,通過一些西夏人、黨項人的正史、野史、佚聞、趣事,來表達自己的點滴見識,淺表認識。

《借黨項人說事》是一本曆史隨筆集,嚴格地說是一本雜文集。我感覺書中缺乏恢宏的知識展示,細膩而深刻的剖析,娓娓道來的從容,而表現突出的,仍然是雜文作者的激動、激情與一吐為快的急迫。

本書寫作的時間,五個月左右。做一件有文化含量的事情,本來應該慎重些,仔細些,認真些,從容些,但我的性格屬於急躁型,做起來,便慌慌忙忙,馬不停蹄,一氣嗬成。這樣做的好處,是思維連貫,激情不減,免於陷入半途而廢或持久戰的境地。不好處呢,則如入了神山,沒有覽盡曲徑通幽處,沒有盡力探明財寶並予以開發,隻是向著易走處邁步,草草結束了一件事情,使原來有趣味有意義的旅行,多少顯得有些乏味、呆板、僵滯。

我原先以雖不專,但多少有些博自詡,感覺自己讀的書不算少,知識麵不算窄,人生的積累也不算淺,但真正寫起曆史隨筆一類的東西來,卻有捉襟見肘以至無米之炊的感覺。我在曆史知識、文學造詣、理論學養等方麵積累與提升都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