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
我有一位朋友,5年前失去了丈夫,從失去丈夫的那一刻,她陷入了孤獨與痛苦中。“我到
底該做什麼事呢?”在她丈夫離開1個月之
後
的一天晚上,她來問我,“我住到哪裏好呢?我往日幸福的生活還能再來嗎?”
我知道在她這個年齡(50歲)失去相伴多年的伴侶,痛苦和孤獨是在所難免的,也是人之常
情。但時間一久,此傷痛和憂慮便會慢慢減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痛苦灰燼上的充滿
陽光的新的幸福生活。
“不!”她絕望地說道,“我不會再有幸福的生活了,我已經老了,我的孩子們都已經獨立
生活,我還能幹什麼呢?”可憐的婦人是得了嚴重的自憐症,而且不知道該如何治療這種疾
病。很多年過去了,我的朋友依然自怨自憐。
有一次,我忍不住建議她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結交新的朋友,培養新的興趣,不要
一味沉溺在往事
的
回憶裏。她沒有把我的話聽進去,因為她還在為自己的命運悲歎。後來,她覺得孩
子們應該為她的幸福負責,因此便搬去與一個女兒同住。
但情形並不像她想象中般美好,她和女兒的關係急劇惡化,最後到了互相指責,互相埋怨,
反目成仇的地步。這個婦人後來又搬去與兒子同住,結果也是不歡而散。後來,孩子們共同
出錢買了一間公
寓讓她獨住,這更加劇了她的孤獨感。
有一天她跑到我這裏向我哭訴:“所有的家人都棄我而去,沒有人要我這個老媽媽了。”這
位婦人
的
確
再也沒有快樂過,因為她認為全世界都虧欠她。她實在是既可憐又自私,雖
然年齡已有61歲了,但情緒卻還像幾歲孩童一樣沒有成熟。
不了解愛和友誼並非是從天而降的禮物是許多孤獨寂寞的人之所以孤獨寂寞的原因所在。
一個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歡迎,或被人接納,一定要盡點心力。情愛、友誼或快樂的時光,都
不是一紙契約所能規定的。我們應該勇於麵對現實,無論丈夫、妻子或哪一位親人離世,活
著的人都有權利再快樂地活下去。隻是他們須知道:幸福並不是靠別人來布施,而是要靠自
己去贏取。
再看一個生活實例:
在一艘豪華遊輪上,一位明朗、和悅的單身女性,大約60來歲,正隨著舞曲怡然自樂。這
位單身老婦人,也和我的那位朋友一樣,
曾遭喪夫之痛,但她能把自己的哀傷化去,毅然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這是她深思熟慮之後所
做的決定。
她曾和丈夫相依相偎,曾把生活的重心和支柱都放在了丈夫身上,丈夫的離世使她一度陷入
了對生活的極大絕望中,所幸的是她很快從絕望中擺脫出來。她十分喜歡水彩畫,現在成了
她精神的寄托。她忙著作畫,哀傷的
情緒逐漸平息。而且由於努力作畫的結果,她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其收入不僅可以開銷自己
的生活,這能存蓄一些。
有一段時間,她很難和人們和諧共處,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說出來。因為長久以來,
丈夫一直是她生活的重心,是她的伴侶和力量。她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長相一般、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