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德行第一(1 / 3)

本篇導讀

漢代實行察舉製以選拔人才,隻有德才兼備才能獲得推薦。若推薦失當,則有連坐之責,因此憑察舉而入仕者可謂萬中無一。其流弊則在於門閥之見與家族利益,仕宦之途往往為世家大族所壟斷。自曹操提出“任人唯才”後,世風為之一變。許多德行不堪者,竟亦身居要職、飛黃騰達。在東漢政權衰頹的年代,野心勃勃如曹操者當然重才而輕德,此舉乃為日後的謀奪政權而鋪設。直至宋朝劉義慶編撰此書,仍以孔門的德行為第一,奉行的當然仍是儒家思想,然而人物的言行已經變質。莫非,劉氏是有意以當時為世所推重的這批所謂的“風流人物”作為諷刺的對象?

在第四十六則中,第一次出現“真孝子”。這本書的編者共七個人,皆一時俊彥,考慮不可謂不周,他們選擇以孔安國為晉孝武帝而痛哭流涕為“真孝子”,是孝的最高典範,可謂是對“德行”的一錘定音。在此典範之下,“德行”中的很多行為,便可圈可點了。比如說王祥的臥冰求魚、抱樹而泣,固然孝感可嘉,但他在司馬昭擊殺魏帝曹髦時,卻沒予以抗爭,而且還接受了司馬氏政權的加官晉爵。在儒家的禮教中成長並以孝而名重天下的王祥,怎會不明白“侍君如侍父”,才是大孝?

另一真正的情感流露應是孝武帝在服喪期間說出真的想哭就會哭,而不是因為禮教所規範的要哭就得哭。那是皇帝才敢說得出,臣下百姓則是尋到了表演以獲品評的良機。例如王戎,其在服喪期間的完美表演,令他迅速躍居名人榜的前列。甚至,他參與竹林七賢的清談,亦有借以邀名的明顯目的,阮籍不久便看穿他的心思,諷刺他為“俗物”。德行列於第一,真是充滿吊詭,頗堪玩味。

陳仲舉言為士則1,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誌。為豫章太守2,至,便問徐孺子所在3,欲先看之。主簿白4:『群情欲府君先入廨5。』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6,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

1 陳仲舉:陳蕃(?至一六八),字仲舉,汝南平輿(今屬河南)人。東漢桓帝時官至尚書仆射、太尉,靈帝時為太傅,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事泄被殺。

2 豫章:郡名,治所在今南昌。

3 徐孺子: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家境貧苦,不滿宦官專權,雖多次征聘,終不肯就,時稱“南州高士”。

4 主簿:掌管印信及文書往來事務的官員。

5 府君:漢朝太守的稱呼。廨:官署。

6 式:通“軾”,古代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這裏用作動詞,人立車中,俯憑車軾以示敬意。商容:為紂王所貶之賢臣。閭:巷口之門,指住處。

譯文

陳仲舉之言談為士子準則,行為為世人典範,登車控韁,為官赴任,懷著掃除奸佞、澄清天下之誌。任豫章太守時,他一到治所就詢問徐孺子的住所,準備先行拜訪。主簿說:“大家都希望太守先進官署。”陳仲舉回答道:“周武王伐紂後連席子都來不及坐暖,就親自前往商容家拜望致意。我禮敬徐賢士,有什麼不可以呢?”

客有問陳季方1:『足下家君太丘2,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3,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注釋

1 陳季方:陳諶,字季方,陳寔第六子。

2 足下:對人之敬稱。太丘:陳寔,字仲弓,潁川許縣(今屬河南)人,任太丘長,後遭黨錮之禍。

3 仞: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仞。

譯文

有客人問陳季方:“令尊太丘長陳寔有哪些功勳和品德而譽滿天下?”陳季方說:“我父親好比生長在泰山一角的桂樹,上有萬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測的深淵:上受雨露所灌溉,下為深泉所滋潤。這個時候,桂樹怎麼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也就不知道有沒有功德了!”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1,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2,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釋

1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今屬山東)人。漢末避亂居遼東,聚徒講學,三十餘年始歸。魏文帝拜為太中大夫,明帝拜為光祿勳,皆固辭不受。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屬山東)人。東漢末舉孝廉,為尚書郎。獻帝時任豫章太守,後征召入京,為尚書令。魏文帝時任司徒,明帝時官拜太尉。

2 軒冕:古代卿大夫的車服。

譯文

管寧與華歆一起在園中鋤地種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照樣揮鋤,把金子視同瓦片石塊,華歆則把金子撿起來後再扔掉。二人又曾經同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官員乘坐車馬從門外經過,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扔下書本跑出去看。於是管寧割斷席子與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賞析與點評

在物欲橫流的當下,道德教育必須從小抓起。

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1。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嚐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注釋

1 王祥(一八四至二六八):字休征,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之孝子,後任溫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西晉時官至太保。

譯文

王祥侍奉後母非常謹慎恭敬。家中有一棵李樹,結出的李子特別好,後母經常叫他去守護李樹。有時碰上急風暴雨,王祥便抱著樹哭泣。王祥曾睡在別的床上,後母暗中過去用刀砍他。碰巧王祥起床解手,後母一刀砍空,隻砍在被子上。王祥回來後知道後母非常恨他,便跪在她麵前請求處死自己。後母因此受到感動,終於醒悟過來,疼愛他就像親生兒子一樣。

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1,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嚐臧否人物。

注釋

1 晉文王:司馬昭(二一一至二六五),字子上,三國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司馬懿次子。魏帝曹髦在位時,繼其兄司馬師任魏大將軍,專擅朝政,並謀代魏。又滅蜀漢,稱晉公,後為晉王。死後諡文,因稱晉文王。阮嗣宗:阮籍(二一〇至二六三),字嗣宗,三國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他能詩善文,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因曾官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

譯文

晉文王司馬昭稱讚阮嗣宗是最謹慎的,每逢和他談話,他的言辭都很奧妙深遠,未曾評論過別人的長短。

王戎雲1:『與嵇康居二十年2,未嚐見其喜慍之色。』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