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戎(二三四至三〇五):字浚衝,西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好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友,為竹林七賢之一。累官尚書令、司徒。
2 嵇康(二二三至二六二):字叔夜,三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本姓奚,他是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孫女婿,官中散大夫,世稱“稽中散”。他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因聲言“非湯武而薄周孔”,且對當時掌握朝政的司馬氏集團有所不滿,被司馬昭所殺。
譯文
王戎說:“和嵇康相處二十年,未曾看見過他有喜怒的表情。”
王戎父渾有令名1,官至涼州刺吏2。渾薨3,所曆州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注釋
1 王渾:字長厚,曆任尚書、涼州刺史。令名:好名聲。
2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3 薨:古代王侯之死稱作“薨”。王渾乃貞陵亭侯,故有此尊稱。
譯文
王戎的父親王渾,很有名望,官職做到涼州刺史。王渾死後,他在各州郡做官時的隨從和舊部下,懷念他的恩惠,相繼湊了幾百萬錢喪葬費送給王戎,王戎一概不收。
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1,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2:『名教中自有樂地3,何為乃爾也?』
注釋
1 王平子:王澄(二六七至三一二),字平子,西晉琅邪(今山東臨沂)人。王衍弟。曾為成都王司馬穎從事中郎。後任荊州刺史。日夜縱酒,投壺博戲,不理政事;又殘殺巴蜀流民,激起杜弢等流民起義。後征為軍谘祭酒,途中為王敦所殺。胡毋彥國:胡毋輔之,字彥國,晉泰山奉高(今山東泰安東)人。嗜酒,不拘小節。初為繁昌令,遷尚書郎,以參與討平齊王司馬冏功封平陽男。渡江後官至湘州刺史。
2 樂廣(?至三〇四):字彥輔,晉南陽淯(今河南南陽東南)人。少孤貧,王戎舉為秀才。善清談,尚名教。代王戎為尚書令,故稱“樂令”。
3 名教:以正定名分為中心的儒家禮教。樂地:快樂的境地。
譯文
王平子、胡毋彥國等人都以放蕩不羈為曠達,有時還有人赤身露體。樂廣笑著說:“名教中自有令人快意的境地,為什麼偏要這樣做呢!”
郗公值永嘉喪亂1,在鄉裏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2,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3。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頭4,心喪終三年5。
注釋
1 郗公:郗鑒(二六九至三三九),字道徽,曆任兗州刺史、司空、太尉。永嘉喪亂:永嘉五年(三一一),在山西稱帝的匈奴劉聰(國號漢)之大將石勒、劉曜入侵中原,俘殺宰相王衍,攻破洛陽,俘懷帝,焚都城,西晉覆亡,晉室東遷,史稱“永嘉之亂”。
2 邁:郗邁,字思遠,累官少府,中護軍。外生:外甥,周翼,字子卿,晉陳郡(今屬河南)人,曆官郯縣令、青州刺史。
3 過江:永嘉之亂後,晉室之琅邪王司馬睿在王導等人的協助下,於江東建立東晉政權。其時中層人士,紛紛渡過長江,投奔正翔。
4 席苫:鋪草墊子為席,坐、臥在上麵。古時父母死了,就要在草墊子上枕著土塊睡,叫作“寢苫枕塊。”靈床:為死者設置的坐臥用具。
5 心喪:古時父母死了,服喪三年;外親死,服喪五個月。郗鑒是周翼之舅父,屬外親,周翼卻守孝三年以報答其恩德,隻是沒穿孝服而已,故稱“心喪”。
譯文
郗鑒在永嘉喪亂時期,住在家鄉,生活很困難,經常挨餓。鄉裏因為他德高望重,大家便輪流供他飯吃。郗鑒經常帶著哥哥的兒子郗邁和外甥周翼這兩個小孩去吃。鄉裏說:“各家自己也窮困挨餓,隻是因為您的賢德,想共同接濟您就是了,但恐怕不能兼顧兩個小孩了。”郗鑒於是便單獨去吃,吃完後總是兩個腮幫子含滿了飯,回來便吐出給兩個小孩吃。後來都活了下來,一起到了江南。郗鑒死時,周翼正任剡縣縣令,他辭職回去,在郗鑒靈床前盡孝子禮,寢苫枕塊,守孝足足三年。
顧榮在洛陽1,嚐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釋
1 顧榮(?至三一二):字孝先,晉吳郡吳縣(今屬江蘇)人。三國吳丞相顧雍之孫。琅邪王司馬睿鎮建康,任為軍司,加散騎常侍,後來亦成為建立東晉之江南士族領袖。
譯文
顧榮在洛陽的時候,一次應邀赴宴,發現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那一份讓給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話顧榮,顧榮說:“哪有成天端著烤肉而不知肉味的道理呢!”後來遇上戰亂過江避難,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個人在身邊護衛自己。便問其原因,原來就是得到烤肉的那個人。
周鎮罷臨川郡還都1,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2。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複坐處。王曰:『胡威之清3,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注釋
1 周鎮:字康時,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
2 王丞相:王導(二七六至三三九),字茂弘,東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西晉末,為琅邪王司馬睿獻策移鎮建康。輔司馬睿稱帝,即晉元帝,任丞相。堂兄王敦掌重兵,鎮長江上遊;族人多居要職。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稱。他曆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都居宰輔之位,是調節南遷士族與江南士族關係、穩定東晉政權的重要人物。
3 胡威:胡威從京師去看當荊州刺史的父親胡質。胡威回家時,父親隻給了一匹絹當路費。胡威一路上自己砍柴做飯,胡質手下一個都督在途中常資助胡威,胡威便將那匹絹給了都督,並將這事稟告父親。胡質認為此事有損其清廉,故責打該都督一百棍,並開除了他。
譯文
周鎮從臨川郡卸任回京,未及上岸,泊舟於青溪渚。丞相王導前往看望他。時值夏天,突降暴雨,船窄且小,而又漏水,幾乎無處可坐。王導說:“胡威的清廉,也不至於這種情況!”即刻任命他為吳興郡太守。
庾公乘馬有的盧1,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2,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注釋
1 庾公:庾亮(二八九至三四〇),字元規,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其妹為晉明帝皇後。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以帝舅與王導輔立成帝,任中書令,執朝政。後蘇峻、祖約起兵,欲誅殺庾亮,陶侃出兵,平亂。後鎮武昌,任征西將軍。的盧:白額入口至齒的馬,傳說為妨害主人的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