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言語第二(2 / 3)

注釋

1 新亭:三國時吳建,故址在今江蘇南京南,東晉時為朝士遊宴之所。

2 周侯:周(二六九至三二二),字伯仁,晉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輿西南)人,少有重名,官至尚書左仆射。

3 王丞相:王導。見《德行第一》第二十七則注2。

4 神州:戰國時鄒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泛指中原。

5 楚囚:原指被俘的楚人。《左傳·成公九年》載楚國伶人鍾儀為晉所囚,仍奏楚聲,不忘南音,後用以形容處境窘迫之人。

譯文

過江避難的士人們,每逢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總是相邀一起到新亭,坐在草地上聚會飲酒。周坐在眾人中間感歎說:“風景沒有什麼兩樣,隻是山河大不相同!”大家都相對垂淚。隻有丞相王導臉色大變說:“我們應當同心協力輔佐王室,恢複中原,為什麼像楚囚那樣相對哭泣呢!”

賞析與點評

感傷無補於事,王導對士人們的當頭棒喝,足見他作為領袖的精神強度與恢複河山的信心。

衛洗馬初欲渡江1,形神慘悴,語左右雲:『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複誰能遣此!』

注釋

1 衛洗馬:衛玠(二八七至三一三),字叔寶,晉河東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人。風神秀美,雅善玄談,為世所重。曆任太傅西閣祭酒、太子洗馬。洗馬:太子屬官,太子出行則為前導。

譯文

太子洗馬衛玠剛要渡江,麵容憔悴,神情淒慘,對隨從的人說:“看見日夜奔流的大江,不覺百感交集。隻要還有點感情,誰又能排遣得了這種種憂傷!”

賞析與點評

這是人與環境的交感互應,而當代人對大自然的感應已早為機器文明所磨鈍了。

顧司空未知名,詣王丞相1。丞相小極,對之疲睡。顧思所以叩會之,因謂同坐曰:『昔每聞元公道公協讚中宗,保全江表;體小不安,令人喘息2。』丞相因覺,謂顧曰:『卿珪璋特達3,機警有鋒。』

注釋

1 顧司空:顧和(二八五至三五一),字君孝,晉吳郡吳(今江蘇蘇州)人,王導任揚州刺史時,召他為從事,累遷尚書令,死後追贈司空。王丞相:王導。

2 元公:指顧榮,他是顧和的族叔。顧榮死後,諡號為元,所以稱為元公。中宗:晉元帝的廟號。

3 珪璋特達:珪和璋是玉器,是諸侯朝見天子時所用的重禮。用珪璋時可以單獨送達,不須加上別的禮品為輔,後用來比喻有才德的人不用別人推薦也會有成就。

譯文

司空顧和還沒有出名的時候,去拜訪丞相王導。王導有點疲乏,對著他打瞌睡。顧和考慮著怎樣才能和王導見麵並請教他,便對同座的人說:“過去常常聽元公談論王公輔佐中宗,保全了江南。現在王公貴體不太舒適,真叫人焦急不安。”王導聽見他說,便醒來了。對在座的人評論顧和說:“這個人真是‘珪璋特達’,才德可貴,為人機警,詞鋒犀利。”

謝仁祖年八歲1,謝豫章將送客2。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諸人鹹共歎之,曰:﹃年少一坐之顏回3。』仁祖曰:﹃坐無尼父,焉別顏回4?』

注釋

1 謝仁祖:謝尚(三〇八至三五七),字仁祖,謝鯤之子,幼聰穎,曆官給事黃門侍郎,出為曆陽太守,轉都督江夏、義陽、隨三郡軍事,江夏相,後為豫州刺史,西中郎將。

2 謝豫章:謝鯤(二八〇至三二二),字幼輿,擅清談,通音律,放達不羈,王敦引為長史,後出為豫章太守。

3 顏回(前五二一至前四九〇):春秋時魯國人,對孔子的學說深有體會,孔子很賞識他。

4 尼父:孔子,字仲尼,尊稱為尼父。

譯文

謝仁祖八歲時,他父親豫章太守謝鯤已經領著他送客。那時他的言談便顯示出奇異的悟性,已經自居於名流之中。大家都很讚許他,說他:“年紀雖小,也是座中的顏回。”謝仁祖說:“座中沒有孔子,怎麼能識別顏回!”

賞析與點評

聰慧的兒童,當然可愛。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過於聰慧的兒童,卻幾乎等於沒有童年。

孫盛為庾公記室參軍1,從獵,將其二兒俱行。庾公不知,忽於獵場見齊莊2,時年七八歲,庾謂曰:『君亦複來邪?』應聲答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3」。』

注釋

1 孫盛(約三〇二至三七三):字安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人。博學,善玄理。從桓溫平蜀、洛,封吳昌縣侯,累遷秘書監,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記室參軍:將軍幕府中主管文書的。

2 齊莊:孫放,字齊莊,孫盛次子,幼以捷辯見稱,官至長沙相。

3 “無小”二句:引自《詩經·魯頌·泮水》,意指無論大小臣子,都跟著公出遊。

譯文

孫盛任庾亮的記室參軍,一次隨著庾亮去打獵,並且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一起去。庾亮本不知道,忽然在獵場看見他的次子齊莊,當時這孩子隻有七八歲,庾亮問他說:“您也來了嗎?”齊莊接口回答說:“正如《詩經》裏所說的:‘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孫齊由、齊莊二人,小時詣庾公1。公問齊由何字2,答曰:『字齊由。』公曰:『欲何齊邪?』曰:『齊許由。』齊莊何字,答曰:『字齊莊。』公曰:『欲何齊?』曰:『齊莊周3。』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聖人生知,故難企慕。』庾公大喜小兒對。

注釋

1 孫齊由:孫潛(?至三九七?),字齊由,孫盛長子,仕至豫章太守。齊莊:孫放,見本篇上一則注2。庾公:庾亮。

2 字:古人正名之外的另一個名字。自稱用名,以示謙恭;稱人用字,以示尊敬。名與字之間均有意義之關聯。

3 莊周:莊子,名周,戰國時人,著有《莊子》,與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譯文

孫齊由、齊莊兄弟二人,小時候去拜見庾亮。庾亮問齊由的字是什麼,齊由回答說:“字齊由。”又問:“想向誰看齊呢?”齊由說:“向許由看齊。”接著又問齊莊的字是什麼。齊莊回答說:“字齊莊。”問他:“想向誰看齊?”齊莊說:“向莊周看齊。”庾亮問:“為什麼不仰慕孔子而仰慕莊周?”齊莊回答說:“聖人生來就知道一切,所以很難仰慕。”庾亮對這個小兒子的回答非常滿意。

桓公北征1,經金城2,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3,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注釋

1 桓公:桓溫(三一二至三七三)。北征:桓溫在東晉太和四年(三六九)伐燕。

2 金城:地名。南琅邪郡郡治。桓溫在鹹康七年(三四一)任琅邪國內史鎮守金城,到伐燕時已過了快三十年。

3 圍: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的圓周長為一圍。

譯文

桓溫北伐的時候,經過金城,看見從前任琅邪內史時所種的柳樹,都已經十圍那麼粗了,就感慨地歎道:“樹木尚且這樣,人怎麼經受得起呢!”於是邊說邊手握柳條,淚流不止。

賞析與點評

再堅強的人,也有柔情的一麵。

簡文作撫軍時,嚐與桓宣武俱入朝1,更相讓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2。」』簡文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3。』

注釋

1 簡文:簡文帝司馬昱(三二〇至三七二),字道方,晉元帝少子。初封琅邪王,徙封會稽王。穆帝即位時,褚太後攝政,他以撫軍大將軍總理政務。曆事哀帝、廢帝,位居丞相,而大權一歸於桓溫。後被桓溫立為帝,不到一年,病死。撫軍:撫軍大將軍。桓宣武:桓溫,諡宣武。

2 “伯也”二句:引自《詩經·衛風·伯兮》。大意是:我丈夫手裏拿著殳,為王打仗做先驅。桓溫走在前麵,所以引《詩經》“為王前驅”以示謙讓。殳:一種有棱無刃的兵器。

3 “無小”二句:參見第四十九則注3。

譯文

晉簡文帝司馬昱任撫軍將軍的時候,有一次和桓溫一同上朝,兩人多次互相謙讓,要對方走在前麵。桓溫最後不得已隻好在前,於是一麵走一麵說:“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司馬昱回答說:“這正所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桓公入峽1,絕壁天懸,騰波迅急。乃歎曰:『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2?』

注釋

1 桓公:桓溫,在晉永和二年(三四六)伐蜀。

2 “既為”句:據《漢書·王尊傳》載,王陽任益州刺史時,視察到邛郟的九折阪,歎道:“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便托病辭官。後來王尊做刺史,到這裏時就叫車夫趕馬前進,說:“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於是策馬前驅。

譯文

桓溫率兵進入三峽,看見陡峭的山崖如從天懸掛而下,翻滾的波濤迅猛飛騰。於是歎息道:“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有什麼辦法呢!”

謝太傅語王右軍曰1:『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注釋

1 謝太傅:謝安。王右軍:王羲之(三〇三至三六一),字逸少,東晉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丞相王導之侄,郗鑒之婿。初為秘書郎,累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擅書法,自成一家,震鑠千古,世稱“書聖”。

譯文

太傅謝安對右軍將軍王羲之說:“中年以來,受到哀傷情緒的折磨,和親友話別,總是悶悶不樂好幾天。”王羲之說:“到了晚年,自然會這樣,隻能借助音樂寄興消愁,還常常擔心子侄輩發覺,減少了歡樂的情趣。”

支道林1常養數匹馬。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

注釋

1 支道林(三一四至三六六):名遁,東晉高僧,陳留(今河南開封東)人。本姓關。嚐隱居支硎山,世稱“支公”、“支硎”、“林公”。年二十五出家。繼竺法深講法於宮禁中。形貌醜異而善談玄理。宣揚“色即是空”,為當時般若學的代表人物。

譯文

支道林和尚經常養著幾匹馬。有人說:“和尚養馬,不雅。”支道林說:“貧僧隻是看重馬的神采姿態而已。”

劉真長為丹陽尹,許玄度出都就劉宿1;床帷新麗,飲食豐甘。許曰:『若保全此處,殊勝東山2。』劉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許遇稷、契,當無此言3。』二人並有愧色。

注釋

1 劉真長:劉惔,字真長,晉明帝之婿,謝安妻舅,任丹陽尹,即京都所在地丹陽郡的行政長官,卒年三十六。許玄度:許詢,字玄度,善清談,受敬仰,又樂於隱遁,拒絕出任官職,曾被召為司徒掾,不就。

2 東山:浙江的山名,謝安曾於該處隱居。

3 王逸少:王羲之。稷:後稷,周的始祖,堯時任稷官。契:商的始祖,舜時為司徒,輔助大禹治水。王羲之這兩句話是諷刺許、劉二人熱衷功名,注重享樂。

譯文

劉真長任丹陽尹的時候,許玄度到京都去,便到他那裏住宿。他設置的床帳簇新、華麗,飲食豐盛味美。許玄度說:“如果保全住這個地方,比隱居東山強多了。”劉真長說:“你如果能肯定禍福由人來決定,我怎麼會不保全這裏呢!”當時王羲之也在座,就說:“如果巢父、許由遇見稷和契,一定不會說這樣的話。”劉、許兩人聽了,都麵有愧色。

賞析與點評

朋友的可貴在於能常常令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

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1,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誌。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謝答曰:『秦任商鞅2,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注釋

1 王右軍:王羲之。謝太傅:謝安。冶城:故址在今江蘇南京朝天宮一帶,相傳春秋時夫差於此冶鑄,故名。

2 商鞅(約前三九〇至前三三八):戰國秦孝公時任左庶長,推行變法,奠定秦國富強之基,封於商。孝公死後,為貴族所誣而被殺。

譯文

王羲之與謝安一起登上冶城,謝安悠閑自在地沉湎於遐想中,似有超世脫俗的誌趣。王羲之說:“夏禹為國事操勞,手腳都長滿了繭子;文王整天忙於政事,到晚上才吃上飯,沒有一點兒空閑時間。現在戰事不斷,每個人都應為國效力。然而空談會荒廢政務,浮華的文風會妨礙國事,恐怕與當前國勢不適應吧。”謝安答道:“秦用商鞅的嚴刑峻法,僅僅兩代就滅亡了,難道也是清談造成的禍患嗎?”

賞析與點評

言論自由並不妨礙社會穩定,甚至是強國崛起的必要元素。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1:『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2,左將軍王凝之妻也3。

注釋

1 胡兒:謝朗,小字胡兒,謝安次兄謝據的長子,官至東陽太守。

2 大兄無奕女:謝安長兄無奕之女謝道韞,聰慧有才辯,善清談,時人稱其頗有“竹林七賢”的名士風度。嫁王凝之,持家有道,為後世所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