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直腸脫垂(1 / 1)

直腸脫垂是指直腸、肛管在排大便後向下脫出於肛門之外。脫垂的原因是肛提肌和盆底肌薄弱或肛門括約肌鬆弛。長期腹瀉、便秘、前列腺肥大、膀胱結石、慢性咳嗽等導致持續性腹壓增加的疾病,是本病的誘因。

自診要點

局部症狀:早期僅在大便時直腸黏膜脫出,便後能自行回納。因長期反複脫出,直腸黏膜充血,水腫或糜爛,常有血性黏液從肛門流出,刺激肛門皮膚,引起瘙癢。若日久失治,由於直腸各層組織向下移位,直腸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甚至咳嗽、下蹲或行走時亦可脫出,有時不易回複,須用手推回或臥床休息方能回納。

其他症狀:患者常有大便不淨和大便不暢,或下腹部墜痛,腰部、腹股溝及兩側下肢有酸脹和沉重感。

按摩方法

方法一

1.患者仰臥,醫者以拇指按揉百會穴約100次,再以手掌揉摩氣海約5分鍾。

2.患者俯臥,醫者以拇指按揉大腸俞及承山穴,各約3分鍾,再以中指按揉長強穴。

3.以手之橈側麵自尾椎骨端向上直推至第4腰椎約100次。

辨證加減:

(1)氣虛者,加揉脾俞,捏脊及按揉足三裏穴。

(2)陰虛者,重刺激脾俞及大腸俞,並推下七節骨。

方法二

取大腸俞、三焦俞、腎俞、下腹部(臍下至恥骨聯合)、足三裏,醫者先按揉10分鍾,再施以滾法,每次10~15分鍾,以皮膚輕度瘀紫為度,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法三

1.揉按二白穴:用食指、中指的指腹同時揉按另一手前臂內側的二白穴共60次。

2.按揉旁強穴:用中指的指腹按揉骶部的旁強穴(尾骨尖下0.5寸,向左、右旁開1.5寸處)共60次。

3.按壓百會穴:用中指的指尖按壓頭頂部兩耳連線中點處的百會穴約1分鍾,然後用手掌拍擊頭頂部1分鍾。

4.揉按氣門穴:用掌心對著氣門穴(腹下部正中線,臍下3寸,再向左右旁開3寸處),揉按1分鍾。

5.按揉竹杖穴:反手向後,按揉背部第3胸椎棘突上方的竹杖穴約1分鍾。

方法四

1.揉丹田:仰臥位,將右手掌根放於臍下小腹正中丹田處,左手掌心放在右手掌背上,以掌根著力做順時針方向按揉2~3分鍾。注意按揉時不要在皮膚上滑動。

2.推腰骶:俯臥位,醫者兩手腕背曲,五指伸直,掌根著力於骶骨下端的下髎穴處,分別沿兩側膀胱經向上直推至腎俞穴處,如此手法,反複上推1~2分鍾。推時力量要均勻,著力要平穩,輕重要適度,注意防止擦傷皮膚,並要保持適當壓力。

3.揉百會:端坐位,醫者左手扶持固定患者頭部,右手拇指指端按於百會穴處,做柔和的旋轉運動,邊揉邊按,力量逐漸加大,一般1~2分鍾為宜。

4.按穴位:取百會、長強、承山、氣海、足三裏、脾俞、曲池、陰陵泉、合穀,用拇指或中指指端分別在上述穴位按揉,使局部出現酸脹感覺為宜。選2~3穴,各按揉1分鍾。

方法五

1.逆時針環旋揉腹10分鍾,然後用拇指按揉中脘、天樞、氣海穴各1分鍾,再用一側小魚際從下腹向上邊振邊顫邊推動,慢慢推移到臍部,反複振推5次。

2.雙手拇指按壓在一側髖骨處的腹部邊緣,其餘指頭按在臀部及腰部,然後拇指向外撥揉腹側筋肉,力度逐漸加重,撥揉1分鍾後再換另一側。

3.掐揉肚臍兩側,同時用力提拿起來,持續片刻後再突然放手,反複10次,然後用拇指按揉陽陵泉和足三裏穴各1分鍾。

4.用力推揉腰部20次,再用兩拇指分別按揉腰眼穴、大腸俞穴1分鍾,以有酸脹感為宜。

5.拇指點按八髎穴1分鍾,食指、中指按揉長強穴1分鍾,再用一側手掌在骶部做橫向摩擦,以熱感透滲為度。

6.用拇指按揉百會穴2分鍾,再按揉肺俞半分鍾,按揉胸部兩側的中府穴1分鍾,最後以手掌橫擦胸上部2分鍾。

自我按摩

1.用手掌在小腹部做順時針推摩法20~30次。

2.用中指按壓氣海、關元、足三裏穴各1分鍾。

3.用手掌搓揉腰骶部2~3分鍾,以有透熱感為度。

4.呼氣時慢慢提緊盆骶部所有肌肉,臀肌也相應用力,吸氣時慢慢放鬆,做20~30次,每日2次。

愛心提示

◎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晚期內痔、直腸息肉、便秘、膀胱結石、慢性咳嗽等疾病應進行病因治療,以減少局部刺激及避免長期腹壓增高。

◎建立定時排便習慣,糾正便秘,用吊帶將紗布墊固定在肛門兩側,阻止肛門下移。

◎加強營養,加強鍛煉,增進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