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竇炎是鼻竇黏膜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鼻竇炎治療不徹底或反複發作遷延轉化而來。慢性鼻竇炎多為杆菌和球菌混合感染,變態反應體質與本病關係密切。本病可單發於某一竇,但常呈多發性,凡一側或兩側各鼻竇均罹患者,稱全鼻竇炎。
自診要點
膿涕:為本病的主要症狀,以患側明顯,多呈黏液膿性或膿性。前組鼻竇炎膿涕多流向鼻腔底部而易從鼻孔中擤出,後組鼻竇炎膿涕多經後鼻孔流向咽部而患者感覺“痰多”。牙源性感染者,膿涕常有腐臭味。
鼻塞:以膿涕滯留為主者,表現為經常性鼻塞,擤出膿涕後鼻塞可暫時緩解。如為鼻甲肥大、鼻息肉等黏膜病變引起者,多呈持續性鼻塞。常因鼻塞而伴有嗅覺減退。
頭痛:慢性鼻竇炎多無明顯頭痛,如有也不如急性鼻竇炎嚴重,部分患者可有頭部沉重感、壓迫感或鈍痛。常為一側頭痛,兩側者必有一側較重。多因細菌毒素被吸收,產生膿毒性頭痛;亦可由於竇口阻塞,竇腔內空氣被吸收後形成負壓而產生真空性頭痛。
按摩方法
方法一
1.揉囟會:將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於前頂囟會穴處,做順時針方向揉1圈為1次,揉按到患者鼻部有涼意感為宜,1~2分鍾即出現此感覺。
2.擦鼻梁:將右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指腹對按鼻根部,由上而下,輕輕擦抹,1分鍾後用同樣方法換左手,如此反複操作2~3分鍾,局部有輕鬆感。
3.按印堂:兩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同時按揉印堂,然後由前額移動到陽白、絲竹空,直達太陽穴部,力量要均勻,手法應輕。從印堂揉按到兩側太陽穴為1次,共60次,局部可出現酸脹輕鬆感。此法適用於額竇炎。
4.叩迎香:用中指指尖在迎香穴處輕輕叩擊,發力在腕,力量均勻,每分鍾掌握在60~80次,2~3分鍾。此法適用於上頜竇炎。
5.按鼻根:將右手拇指和食指尖分別按於鼻根兩側,邊按邊揉,逐漸加壓,使鼻根深部出現舒適輕鬆感,連續操作1~2分鍾。
此法適用於篩竇炎。
方法二
1.患者正坐,醫者立其側,用雙手拇指分別按在患者鼻翼兩側的凹陷處,緩慢揉動10分鍾,力量由輕到重,以自始至終有酸脹感為宜,再用重手法拿捏合穀穴,每側30~40次。
2.囑患者仰臥,醫者立其頭側,用拇指按揉印堂1分鍾使有酸脹感,然後仍用拇指從印堂開始,垂直向上推入發際,直到百會穴,力量重滯,推動緩慢,兩拇指交替操作20次。
3.用拇指交錯在前額推抹2分鍾,最後用搓熱的手掌摩揉患者整個麵部皮膚,直到皮膚發紅發熱為止。
4.用中指揉雙風池穴2分鍾使其有酸脹感。
自我按摩
1.用雙手拇指分別按在鼻翼兩側的凹陷處,正中覆蓋鼻通和迎香穴,慢慢地按揉3分鍾。
2.一手托起一側腕部,另一手則用力掐捏合穀穴20~30下,接著再掐捏另一支手。
3.用拇指按揉兩眉之間的印堂穴1分鍾,接著從印堂穴開始,垂直向上推入發際直至頭頂百會穴,力度稍重,推動輕慢,兩拇指交替按揉10次,然後再用兩拇指交錯在前額來回推抹2分鍾。
4.用兩中指勾揉兩風池穴約1分鍾。
5.用搓熱的雙手掌摩揉整個麵部皮膚,邊揉邊做環旋移動,直至皮膚微紅發熱為止。
愛心提示
◎積極治療鼻腔與鼻竇的急性炎症。
◎患病後要清潔鼻腔,去除殘留鼻涕,保持鼻道通暢,可做低頭、側頭運動,以利竇內涕液排出。
◎注意擤鼻方法,鼻塞涕多者,切忌用力擤鼻,以免鼻腔分泌物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發生耳疾。
◎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