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畫家的兩個妻子(1 / 2)

何百源

池光漢是美術學院六十年代中期的畢業生,專攻油畫,前些年已獲副高職稱,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美展並多次獲殊榮,出版過專集,有的作品被國外博物館收藏。

他的事業蒸蒸日上,可是家庭生活卻充滿危機感。他是六十年代末期結婚的,妻子金穀比他小兩歲,也是一位大學畢業生,是學高分子物理學的,在某研究所任職。

按理說,這是一個事業型的家庭;彼此都受過高等教育,應該很和諧美滿。但實際上,問題也許就正是出在這裏。

光漢酷愛繪畫藝術,一有機會就出外寫生。藏北高原,新疆葡萄溝,長江三峽,黃河古渡,萬裏長城、冰城、敦煌莫高窟,杭州西湖柳岸,天涯海角,九山十八嶺……都留下過他的足跡。計劃中,他還要走幾十個地方,矢誌不移“曆盡祖國名山大川”。他常想,要是有一個“賢內助”,將家務、孩子管得整整有條,讓他毫無後顧之憂地將行囊一背,走南闖北,那該多好!

可實際上很難辦得到!

因為金穀也是個事業心極強的女子。她整天關心的,就是她的“課題”:追蹤科研動態,做實驗,寫論文……生第一個孩子時,產假還未滿,她便丟下孩子去課題組。那時夫婦倆的工資加起來也還很少,請不起保姆,光漢沒法,隻好一手抱孩子,一手握畫筆。後來要出外寫生,幹脆將孩子寄養到農村父母家。

光漢每次出外寫生歸來,家裏冷鍋冷灶,桌上椅上的灰塵厚得可以用手指寫字,到處是散放著的科技情報和科研資料。他懶懶地找張椅子呆坐一會兒,懶得開火,幹脆跑到飯館草草吃上一頓,又一頭紮進單位的畫室。

孩子長期寄放農村,缺乏父母之愛,祖父母過份溺愛,因此變得粗野,不愛讀書。光漢的父母不斷來電說管不了……

光漢後悔了,感到自己一個事業型的知識男性,真不該找一個也是事業型的女性,“同性相斥呀!”他自言自語,說罷苦笑一下,搖搖頭。他們夫妻之間隔閡越來越大,彼此可以溝通的時間越來越少,終於在孩子滿9歲那一年平靜地分手了。金穀連孩子也不要,孩子仍然寄養在光漢父母家裏。

家裏沒個女人總不是辦法。經不住熱心人士的“外引內聯”,在分手後的第三年,光漢續娶了一房女人。

她叫翠芳,比他小10歲,中等個子,屬於那種發育得很好卻不懂得修飾打扮的女人。過去她隻讀到初中一年級便遇上“文化大革命”,接著是下鄉,10年後回城,在一家街道小廠打工,天天就重複著那乏味的工序。可是,她總不厭倦這枯燥的勞作,總希望多加班,多賺幾文加班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