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道:“沒什麼大事!少一個宋璟,大唐照樣繁榮。不是有好幾人在舉薦張九齡嗎?朕見他風度翩翩,還真有宰相的氣度。依朕看,就是他了!”寧王道:“陛下既已決定,臣就不說了。”李隆基一愣道:“這麼說你還有不同意見?”寧王道:“風度是能給人留好印象,但單憑風度來認定,恐怕不妥。”李隆基試探道:“那你的意見是誰?”寧王道:“張嘉貞!”李隆基一愣道:“他?”
寧王道:“此人在垂拱元年就中舉,初補授平鄉縣尉。不久,因受案件牽連而貶官回到家鄉。在長安年間,侍禦史張循憲為采訪使巡查河東,遇事棘手,難於斷決,即向當地官吏征詢賢才。當地官吏就將張嘉貞推薦給他。張循憲召見張嘉貞,並把許多難處向他講了。張嘉貞不但對事情進行了透徹的分折,還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這大出張循憲的意料。接著,張循憲又讓張嘉貞將此事的原委及解決辦法寫成奏章。張嘉貞下筆敏速,文詞優美,更使張循憲感到吃驚。”
李隆基道:“這事朕也聽過。當年,張循憲回朝後向女皇推薦張嘉貞,女皇經過考慮後,在內殿召見張嘉貞。但見張嘉貞形偉貌秀,舉止大方,侃侃而談,頗得女皇好感。不久,即拜張嘉貞為監察禦史。張循憲也因薦人,才有功提升為司勳郎中。監察任後,張嘉貞遷兵部員外郎。當時,兵部待處理的請功狀很多,對此他經過考慮,一一作了妥善處理,不到十天,滯留文書就全不見了。兵部之任後,張嘉貞任中書舍人,又出任梁、秦二州的都督,及並州長史等職。在這些任期內,張嘉貞為政嚴肅,屬吏奉職守法。”
寧王道:“對!看來陛下對他是了解的。”李隆基受到激將,侃侃說道:“何止是了解,朕對他是了如指掌。”寧王故意道:“噢?”李隆基道:“難道不是?朕即位後,張嘉貞以並州長史的身份入京奏報其任職情況。朕經核實,對張嘉貞多次加以慰勞。張嘉貞乘機向朕奏請將他與弟嘉祐調遷到相近地區。當時,張嘉祐為鄯州別駕,朕允準了張嘉貞的請求,特調張嘉祐與張嘉貞所在並州相鄰的忻州做官。按規定:兄弟不可在相鄰的地區任職,朕的這種安排,已經是對官吏很高的優寵。”寧王試探道:“如此看來,陛下對他是早就賞識的。”
李隆基不知是計,據實道:“開元初,後突厥勢衰,部族離散,紛紛降附唐朝,被允遷到太原以北的很多。為此,張嘉貞上奏,請求設置軍鎮,管轄突厥新附部落,朕當即準許了建議,在並州設置天兵軍,以張嘉貞為節度使。開元六年,張嘉貞又入朝奏事。值此,有人秘告他在天兵軍奢侈僭越,貪贓行賄,朕派人調查,結果並無此事。朕要判原告誣告之罪,張嘉貞上奏道:‘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廣開言路,這才是國家興旺的根本。現在陛下如果治此人的罪,以後都覺得大臣惹不得,誰還敢說話!萬馬齊喑,這不是比告狀不實更可怕嗎?’朕對他更加賞識,並想起用他為宰相。”
寧王微笑著道:“既然這樣,陛下何不立刻起用?”李隆基也笑著道:“好!朕在朝堂上下旨。”寧王道:“另外,關於禦酒一事,臣有個建議。與眾多事務比,此為小事。陛下乃一國之君,何必為小事親曆親為?依臣之見,可派李林甫前往,一定能迅速解決此事。”李隆基的腦海立刻閃現出李春燕的影子,便道:“這不是小事。如今,外國使臣越來越多,有的國家甚至來的是國君,我大唐帝國焉能無好酒?”
寧王道:“此話倒也不假,但這樣的小事,讓國君解決,必被人恥笑。李林甫去過鳴沙,對那裏的情形熟悉,一定能找出根源。不管怎樣,隻要朝廷不缺酒,何必要把國事放置下來?”李隆基道:“還有比這更重要的嗎?”寧王道:“有!宋璟因反黑而罷相,難道您希望張嘉貞一上台,就重蹈宋璟覆轍?要是這樣,誰還敢為相?誰還敢反黑?可貪官不治,大唐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