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王維中舉(1)(1 / 3)

張說離開姚崇的靈堂,順便辦了些別的事,回府後拿著姚崇的遺物引以為豪。張氏已知道了大致情況,見丈夫高興,便道:“聽說你給姚崇寫了祭文?”自楊闥冒充張說後,他與張氏生活在一起,總有一種犯罪感,時間長了就習以為常,不僅把她當妻子,也把張說之子當親子,此刻道:“沒啥奇怪,同朝為官,寫篇祭文也是應該的。”

張氏見他拿出姚崇的遺物欣賞,便道:“但人家都說,張大人給姚相寫祭文,讓人匪夷所思。”張說猛地一愣道:“真有人說?”張氏道:“說的還不少。人家說你與姚崇關係不好,沒想到你被姚崇輕而易舉地利用了。”張說道:“不管說啥,畢竟同朝為官。過去我們雖政見不合,但都是為公,從私來說,我們未必有仇。”張氏道:“難道你真不後悔?”

張說道:“要說嘛,還真有點後悔。不過人死為大,一篇祭文泯恩仇,也許我們下輩子就是好朋友啦。”張氏道:“什麼下輩子,姚崇就不信神鬼,你還期望下輩子?看來你沒有人家有智慧。”張說被張氏一看低,不悅地道:“破嘴!”張氏道:“難道不對?人家送了些死人的東西,你奉為至寶。為死人服務,你可真有智慧。”張說道:“哎呀,我還真被他利用了。好,我派人要回!”

姚明在靈堂外張羅喪事,張說的仆人左翼進來,姚明將他禮貌地請了進去,要他坐下接受招待。左翼客氣地道:“喪事忙人,我就不打擾了。”姚明故意問:“莫非有事?”左翼道:“張大人說,他寫的那篇祭文還有一些毛病,文辭不夠周密,想修改修改。”姚明道:“哎呀,張大人做事真令人感動。關鍵是祭文已報皇上禦覽,當即下旨刻成了石碑,請隨我來觀看。”

在張說府裏,張說見張氏去了隔壁,便帶著姚崇的那些遺物跑到僻靜的室內醉心地欣賞,他覺得姚崇的遺物真有價值,可張氏閑得無聊,又找到他,見他拿著那些遺物愛不釋手,便鄙夷地挖苦他腦袋笨,最近老做愚蠢事。張說一聽有些急眼,惱道:“胡說什麼?我在什麼事上愚蠢了?”

張氏道:“建造金仙、玉真二觀,那是景雲年間的事,上麵監把施工者的錢不給,目的是索賄。這些人每給一筆錢,就索一次賄。施工者被逼無奈,就找上麵訴說難處苦處,人家說:‘為要錢而死的人,我見過很多,那又怎樣?’監造者也很難,說朝廷不給錢,還要讓人家按期完工,等完工了,卻仍不給錢。上麵的官說:‘本官就是不給錢也要幹事,沒有人也要出成績,這是本官的風格!’這是遺留問題,哪個官都回避,你倒好,卻受理這種案子?”

張說道:“食君之祿,替君分憂。本來,當年建二觀時,朝廷是將錢下撥的,應該專款專用。結果這錢一層層撥到下麵,就所剩不多。地方上也很難,不按期完成,就得丟官。可按期完成又沒錢,隻好讓施工者墊錢。不錯,負責建造二觀的地方官確實有索賄的現象,但也並非完全如此。那麼大的兩個工程,讓眾多施工方墊進了很多錢,很多人到了傾家蕩產的地步,我難道不該管嗎?”

張氏道:“你管這種得罪人的事,為何他們不管?現在拔起蘿卜帶起泥,為了這兩件工程案,你把從下到上幾十號官都牽連了,結果怎樣?人家都是在反黑時上報過家產的人,你奈何不了他們,卻把他們得罪了。”張說道:“最起碼我把真相替陛下弄明白了。不僅如此,那些施工者的錢由朝廷付給了,我做了一件良心事。最關鍵的,我贏得了民心,老百姓紛紛叫好。”

張氏道:“傻蛋!那些名聲是能吃還是很喝?你沒撈到一分錢,卻得罪了那麼多官員,有啥好處?”張說道:“誰說我沒好處?有了老百姓的稱讚,有了陛下的誇獎,這就是為官的資本!”張氏冷嘲道:“資本?還不如有錢實惠。”張說道:“錢嘛,肯定有。”張氏忙問:“在哪?”張說道:“你以為我真是傻蛋?我為施工者拋頭露麵,積極向朝廷給他們要錢,他們就真的隻是口頭上感謝?”

張氏道:“這麼說他們也給了你錢?”張說道:“我沒有向他們索要,但他們卻充滿了感激,全都主動拿了錢。那麼你說我是比索賄者聰明,還是糊塗?”張氏對張說佩服得五體投地:“這麼說你得了錢,還有了光環?”張說道:“這是肯定的。我得的錢,他們往出拿時心甘情願,而我拿的也心安理得。就是有誰檢舉也不是索賄。這比起那些‘睜眼睡覺,閉眼拿錢’的人,不知高明了多少。”

張氏笑道:“看來你也是個貪官。”張說道:“不,我是他們的大救星。不過說句實話:這個世上沒真理,這個世上沒真的!”張氏搖著頭道:“我不懂。”張說道:“其實,你用不著懂。這為官之道,學問太深了。人生就像是你們女人在家打銅牌,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拿了一副好牌,而在於你能否打好一副壞牌。由於我辦了這兩個積壓多年的工程案,陛下對我很賞識,就給了我一個邊防大工程。

張氏道:“嘿,還說不是貪官?真正的貪官就是你。”張說惱道:“去你的!你不是希望我弄到錢嗎?怎麼又罵我?”張氏笑著道:“不是罵你,我是覺得既然你很聰明,為何在跟姚崇的鬥爭中,你連一個死人都鬥不過?”張說道:“我是沒有過多的考慮。”張氏道:“那你為啥不考慮?”張說白了她一眼道:“真是個婦道人家,人活世上,不能啥事都要考慮周全。有些事需要聰明,有些事需要糊塗。能做到大事清醒、小事糊塗的人,是真正聰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