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把管理、科學、技術三者視為發展生產的三根支柱。三者缺一不可,且把管理放在了首位。在他們的管理部門,集中有相當數量的管理人才。例如,美國在1960-1970年的十年間,就業人口增加了2%,其中管理人員就占70%。現在美國所有的著名大學,都設有管理學院,科、係設置就更普遍了。培養對象,也從培養一般管理人員發展到培養高級管理人員。他們認為,大學培養出來的不一定是好的經理,但好的經理必須要經過大學培養。國外的髙級管理人員都是大學畢業生。
且不說目前我國與工業發達國家在管理理論及方法上有多大差距,就是對管理的認識,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我國的工業院校,不願意開設管理課,學生也不願學習管理專業。
相當一部分企業管理人員,隻習慣於原有的一套生產管理方式,他們對現代科學管理方法往往持懷疑態度,一看到管理圖表、公式就感到頭痛。認為這些東西都是搞形式,是繁瑣哲學。總認為這些東西過去也沒有,不是照樣也出產品麼!之所以產生這種思想,其根源主要在於建國以來,國家對企業實行“產、供、銷”包幹,質量差的產品照樣被收購,沒有市場競爭壓力的緣故。
企業的管理,首先在於搞好內部的生產管理,這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礎。另一方麵,當今企業管理的關鍵是“決策”。在條件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如果決策正確和適時,企業就能興旺發達。如有失誤,就會導致虧損,甚至倒閉。這種現象在資本主義製度下,不僅對於小企業,就是資本雄厚的大型企業也不例外。如,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屬於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由於在世界石油危機時期,在產品選型上沒有注意解決耗油量的問題,結果汽車不佳,在競爭中慘遭失敗。這乃是由於企業最高領導層的決策錯誤所致。僅1979年一年就虧損七億美元,打破美國有史以來木公司虧損的最高紀錄,企業幾乎瀕於倒閉幸得政府巨額貸,才免於倒閉相反,通用和福特汽車公司,由於適時調整了產品方向,注意節油問題,經受住了能源危機的衝擊。
由此,見,企業管理的決策往往是許多企業興衰存亡的關鍵。在國內外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任何企業如果不擁有一定素質的管理人才,具備一定的科學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要使企業得到發展,是十分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