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勞動的有效化(一)(1 / 3)

2.1徹底消除無效勞動和浪費

社會主義企業生產現場管理的基本任務是努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用最少的勞動消耗和物資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不斷增加社會積累,以滿足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需要和社會需要。

企業的發展,一是依靠完成國家下達的生產任務和增加生產而獲得的利潤(扣除上繳國家部份外的企業自留部份、二是依靠企業的內部節約、挖掘、降低成本。節約就是從各方麵節縮開支,減少各生產環節中的浪費。挖掘就是要挖掘企業內部在人力、設備、物資及其它各項管理中的潛在力量(包括節約)取得經濟效果,降低成本。

但是,對於消除企業中的無效勞動和浪費的問題,卻往往不太為人們所注意。

2.1.1無效勞動與浪費

無效勞動是指企業的職工付出的勞動,得不到或不能及時得到應有的效果,甚至付出了勞動,不僅無益反而有損於他人的勞動成果。例如:為了保證生產能夠不間斷地進行或為了生產的方便起見,生產管理人員往往采取加大在製品儲備量的辦法來實現。他們認為儲備量越多越保險,且可增加產值。可是,他們卻忽視了另外一個重要方麵,即過多的保險儲備,以及為追求產值而生產無銷路的成品儲備量,隻能堆放在工序間或倉庫裏造成積壓。這樣,既占用了資金,又占用了倉庫麵積。人們把這樣過量的儲備稱為一次無效勞動和浪費。另外,為這部份積壓的在製品儲備所必須增加的倉庫保管人員及防腐、防鏽處理等,由前者派生出來的工作量稱為二次無效勞動和浪費。它進一步地增加了人力、資金、工時的浪費。所以,豐田汽車工業公司稱這“過剩製造”的儲備為“萬惡之源”。消除這種無效勞動和浪費,是企業生產管理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當然,生產者一旦出了廢品,不僅浪費了材料和本工序的工時,同時,前工序的工時也被浪費了。這也是一種無效勞動和浪費。

可以設想,如果隻生產剛好夠工序銜接用的在製品,就不會出現在製品的積壓。那麼,上述無浪費就不會產生,其勞動的社會效果就會及時地顯出來。因此,對於任何當天不需要的在製品就不生產,就可有效地消除無效勞動和浪費。豐田汽車工業公司提出“在製品向零,挑戰”的口號,即今天進廠的材料,希望當天就把它加工成零件,裝配成產品,明天就把它辦售出去。甚至可以做到材料剛剛支付出去,產品便已銷售出去,並收回貨款。這樣,隻要2-3元的流動資金就可實現多元的產值。從而大大提高了流動資金的周轉率,把勞動有效地用在必要的可銷售的產品上,提高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性,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這是企業管理工作的宗旨和奮鬥目標。

如果把“有效勞動”的含義視為付出真正必要的勞動,而把其它活動看作無效勞動,則會得出如下結論。

由上式可知,若要提高勞動效率,隻有降低無效勞動的部份。當把無效勞動降為零時,勞動的有效性,即勞動效率才會達到100%。

所謂有效勞動,是指能使工序向前推進,使工作得以完成的必不可少的勞動。例如,對零件進行切削加工,使之改變形狀;對零件奔行熱處理,使之改變性能;進行產品裝配,使眾多零件組成可銷產品等等。而對於無效勞動,又可分解為純無效勞動和條件勞動。

所謂純無效勞動,是指那些對零件形狀、性質和狀態毫無影響,有任何必要的“活動”。如對工序在製品往返重複的倒運;為尋找工具而東奔西走等等。左邊的農民同右邊的農民同樣都在踏水車,但因無水,屬純無效勞動,而右圖的農民則屬有效勞動。

所謂條件勞動,就是指能夠為實現有效勞動而創造條件的無效勞動。但是,這種無效勞動卻又是實施有效勞動所不可缺少的前提。為提高勞動效率,應千方百計地消除純無效勞動,改變條件勞動為有效勞動,才能使勞動效率達到100%的理想目的。例如,目前在一些城市之間實行汽車聯運的製度,統一調度,使汽車往返無空車,就是能動地將條件勞動變為有效活動的一例。

2.1.2無效勞動藏匿於生產環節之中

在企業內進行的生產過程,一般來說,各個環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無效勞動和浪費。在一些管理水平較低的企業裏,這種情況更為嚴重。然而,對此並不是任人皆知的。許多人已熟視無睹,不以為怪,認為自己所用的生產方式是合理的。因而,日複一日地沿著舊的操作方式和生產方式工作著,根本沒有意識到它的不合理性,所以也談不到如何設法去消除那些實際存在著的無效勞動和浪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