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均衡生產(三)(3 / 3)

采用工藝所謂迂回工藝,就是在某機器設備進行修理期間,將其擔負的工序轉移到其它設備上進行臨時生產的方法。如在一個企業中,擁有幾台同類型設備或型號雖不同,但可通用時,一旦其中某台設備出了故障,則可用其中的一台頂替,進行該工序的生產,或將該工序任務量加到另一台設備上去,不致使生產因之中斷。如因此該機工作負荷過滿,則可采取臨時增加班次或增加工時的辦法來解決。

備用設備所謂備用設備就是將兩台或兩台以上同類型號設備可通用設備、以其中一台作為備用。當其中在用設備發生故障時,在該機修理期間,可用另一台平時閑置的備用設備進行生產,以保證企業生產因此而停頓。

當然,通常還是不搞備用設備為好,這可以減少資金的積壓,但如果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亦可采用:

設備故障頻繁,已導致企業管理混亂,嚴重危及整個工廠進行均衡生產;

設備的設計先天不足,結構不合理,一時又無條件改進、更換和頂替;

同型號設備數量較多,抽出一台水備用並不影響均衡生產;

為保證合同交貨期,確保或維持企業對外信譽,且獲利可高於因備用設備造成的經濟損失。

成線修理法所謂“成線”修理法,是指對一條流水生產線中易出故障的所有設備,集中優勢力量,人力和物力,進行一次性的全麵修理。其進行步驟和方法如下:

修理前,對所有設備進行逐台“診斷”,查清問題。然後,對查出的問題進行逐項分析,製定消除缺陷的方法和措施;

根據所訂措施的需要,進行技術力量、材料、物資、工具及其它修前一切準備工作;

集中優勢力量,分成若幹修理組,在較短時間內,同時完成全線各台設備的修理任務;

如果其中個別設備較其它多數設備修理周期更長些時間時,則可對其先建立一定儲備量,在其它設備修完投產時,它可暫時儲備量維持生產。可避免因個別設備修理周期長而影響“成線”修理的進行。

這種修理方法的優點是:一次修理,長期穩定,減少使人煩惱的頻繁小修,達到修理徹底,扭轉故障率高的局麵。

針對個別設備建立儲備量,單獨修理針對某台故障率較高的設備,較準確地估計修理周期,有計劃地建立起一定的儲備量,經過綜合平衡後,納入生產計劃中去。這樣便於統一做好毛坯生產、材料供應、班次安排等準備工作。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在正常生產中進行,是一般常用的方法。但並不是所有場合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

改變設備維修人員傳統的作息時間設備維修人員的基本職責是為生產第一線服務,以保證設備正常運轉。因此被譽為設備的“醫生”。維修人員要使設備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就必須充分利用晝夜24小時的時間。必要時,要實行三班製工作。一旦出現臨時故障,則應通宵達旦地連續修理,直至故障排除,機床正常工作為止,如同醫生24小時值班為患者診治一樣。這應視為維修工作的正常製度。另外,要充分利用生產的空閑時間,進行設備的檢查、保養和小修。應把生產休息日作為維修人員的正常工作日,平時“輪休”。生產工人的休息時間,都維修人員的工作時間。充分利用班前、班後和午休時間,將其全部列入維修工作時間之內,作為製度執行。維修人員還需經常在生產時間內,對設備運行狀態,進行實地觀察,發現問題,做好記錄和修理準備工作。隻有珍惜每一分鍾的空隙時間,全心全意為設備正常運轉服務,才能更好地履行維修人員的基本職責。

分步修理法所謂“分步”修理法,就是對設備已損壞的各個合件,分總成、逐個進行更換或修理。它是在設備尚能維持工作,但各部件又必須更換或修理時采用。它的特點是:準備好一個合件,就先換一個,不影響其它部件的更換和修理。修理周期短,不致影響生產,屬於各個擊破的方法。

日常和定期“點檢”的預防性維修由設備維修和操作人,對重點關鍵設備,每天共同或單獨逐台檢查關鍵部位,稱為“檢查點”。這種固定點的檢查方法,稱為“點檢”法,把它作為製度執行,則稱為“點檢製”。

例如,對一台車床,每天要檢查各潤滑點是否注油,操縱機構是否靈活,聲響是否正常,軸承溫度是否過熱,有無缺件或損壞,安全裝置是否失效等等。將所檢項目逐項列入表格內,即為“點檢卡”。由維修人員和操作人員每天按照不同設備“點檢卡”的內容和要求,用聽、看、試的方法逐項檢查。並將“點檢”情況按規定符號填入“點檢卡”內。機修、電修和潤滑人員要每日按分擔區域對設備進行“點檢”,並對發現的異常現象或待修問題進行及時處理。事實證明,這種“點檢”法隻要堅持下去,就可避免小缺陷釀成大事故,大大降低設備故障率。它是豐田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較一般性的設備檢查,更具體化、製度化。它可以彌補過去那種日常維護保養工作的不足。為使設備管理更加科學和細致,並為設備修理不斷積累資料,應把它變成一個強製性製度來執行,並納入考核內容。對維修人員下達計劃外停歇業時指標,作為逐級考核依據。這樣,可增強維修和操作人員的責任心,可使現場設備的異常現象早期發現和排除,減少維修工作量和降低設備故障率。同時,還可密切維修和操作人員的關係。

培養維修人員為“多能工”對於維修人員要以各種各樣形式進行必要的技術訓練和培養,提高其技術水平和服務思想。隨著維修人員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管理人員就需十分注意培養“多能修理工”,即通稱的“多麵手”,這是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現代化設備是各種技術的綜合體,往往在一台設備中,集中有機械、電氣、電子檢測裝置、夾具、液壓裝置、光電安全裝置……等等。為提高檢修速度,保證檢修質量,就要求用最少的維修人員能同時完成整台設備的全部修理工作。這樣,既節約人力,又可減少因分工不清而產生的“扯皮”現象。這種“多能維修工”在工業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廠企業裏,早已實現。這也是實現生產管理科學化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必須逐步打破分工過細的界限,朝著培養“多能工”的方向發展。

上述的10種方法,是設備快速維修的基本方法。如果根據具體條件,進行靈活的混用,效果當然會更好,就可把設備故障率降低到最低限度,不斷提高設備的可動率,增強人們進行均衡生產管理科學化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