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生產的現場管理(一)(2 / 3)

當裝配線要進行產品裝配時,就帶著取件信息卡(即裝配信息卡)和標準通用的空箱到加工線人的儲存處領取必要箱數的零件。首先,把裝有零件的箱上掛著的工序內信息卡摘下,連同取件信息卡一起,分別掛到儲存處的信息卡的指定位置上,然後用帶來的空箱換取摘掉工序內信息卡的零件箱,將零件運回裝配線。用同樣的方法再去固定流水生產線的儲存處將零件取回裝配線。

固定流水生產線A和B,則定時地派人從信息卡架上摘下已取走零件的工序內信息卡。按信息卡上取走的數量組織本工序內的生產,並且將加工完成的零件,補充給儲存處流水生產線為了生產補充儲存處的零件,如同裝配線一樣也要作為後工序,帶著取件信息卡到自己的前工序去領取製件。其方式與上述領取方式相同。流水生產線,也用同樣的方法到自己的前工序去領取製件。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零件的儲存處無件可供後工序(如裝配線)領取時,儲存處同樣要收下取件信息卡,同時要交給取件者一個反饋信息卡,並做好“破壞”一次發交率的記錄,並立即按取件信息卡要領取的零件及數量緊急組織生產。之後,立即交給後工序恢複裝配線的正常裝配。同樣,零件的儲存處如發生無件可供現象時,也要用上述方法進行處理。

4.1.2.3信息卡的作用

防止“過量製造”,使在製品接近於“零”豐田生產方式把生產線中間和末尾的積壓在製品稱為“過量製造”或“提前製造”。對其付出的勞動,認為是無效勞動。過量製造的“罪過”是掩蓋了其它無效勞動和浪費。比如,製造了過量的在製品的本身,就是無效勞動和浪費,隨之而來的是對這些在製品還要進行搬運、儲存、防鏽等管理,不僅浪費勞力和工時同時還要占用倉庫麵積等。如果把前者稱之為一次無效勞動和浪費,那麼後者便是二次無效勞動和浪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又是各種無效勞動和浪費的總根源。因此,豐田汽車公司提出向在製品為“零”挑戰的口號。他們采用的方法就是變傳統的前工序向後工序的送件製(推動式)為後工序向前工序的取件製,即由裝配線為起點,以信息卡為工具,在必要的時刻到前工序去領取必要數量的必要零件。就這樣,在信息卡的作用下,逐工序向前索取,直到原材料準備部門。信息卡使生產全過程的各個工序相互有機地連接起來。前工序隻生產後工序取走的零件數量,各工序都實行“準時”生產,因此就不再需要有多餘的在製品。這樣便可做到在製品接近於零(工序中裝夾的在製品是不可缺少的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實際,在生產中,因情況複雜,必要的周轉儲備量,也是不可缺少的。

取件指令與生產指令取件指令是指後工序向前工序領取零件的指令。各工序在製品儲存處的工序內信息卡則是工序的生產指令(前麵已有詳細敘述)。

不能否認企業的生產計劃是組織生產的依據。但是,如果徹底采用信息卡管理,工序的指令性計劃便可由信息卡來代替,則工序生產計劃的日計劃數與月計劃數隻起參考作用,計劃隻要下達給總裝配線(最後一道工序)即可。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但為了使生產人員也能做到心中有數,也要編製月生產大綱下達到各生產工位,其計劃數量,隻起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