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論距離遠近,都要創造條件采用雙方商定的通用或專用工位器具,使協作廠直送工位的零、部件,盡可能依靠工位器具本身結構來保證運輸時互不磕碰和密封的要求,進而節省包裝,降低成本。
外協件直送生產工位,減少了中間環節。過去,外協產品和原材料的供應,一般,先由外協廠發運到總廠的協作處和供應處倉庫,然後再分發到各分廠倉庫,分廠倉庫再分次送到生產工位。各個庫的庫存量都比較大,且又經三次搬運,儲運損失和浪費嚴重。
為了推行“一汽”與協作廠的信息卡管理,“一汽”從有關協作廠中選擇了一些生產比較穩定的協作廠試行信息卡管理。由協作廠將協作產品直送工位,取消了中間倉庫,取得了良好效果。以鑄造分廠造型用的膨潤土為例。過去一直是由膨潤土礦供應原礦土,運輸方式是用馬車把膨潤土從礦場運到火車站,再裝上火車運到長春,卸火車後再用汽車運進總廠供應倉庫。當鑄造分廠要料時,再從地上裝上汽車或火車,送到鑄造分廠。還要在鑄造分廠進行烘幹、粉碎,加工成粉末後才能使用。多次的倒運,使膨潤土損失約3%-5%。單是運費一項每年就需要多付出4萬元以上。實行信息卡管理後,經廠礦雙方商定,由膨潤土礦自行烘幹、粉碎,然後用專用的3噸密封罐車按質、按量、按時,每天4車直送鑄造分廠配料罐,通過管路,風送到生產工位。大大減少了運輸中的損失和裝卸的重複無效勞動,每年節約儲備資金6萬元。還使鑄造分廠球磨粉碎能力嚴重不足這個生產薄弱環節得到徹底解決。已購進的球墨機也不要安裝了。
再如汽車刹車用的摩擦片,過去是由石棉廠.把毛坯件成批送往總廠供應處倉庫儲存,再根據分廠需要送到分廠的中間倉庫儲存,然後再陸續發送到車間加工工位進行加工和裝配。這樣多次倒運,增加許多無效勞動,很不經濟。後與石棉商定利用信息卡管理直送生產工位。首先由“一汽”協助石棉廠進行了生產改造,把“一汽”原用的三台加工摩擦片組合機床,折價調給石棉廠.使該廠從原來供應毛坯件.過渡到供應經過鑽孔的半成品刹車摩擦片。這樣-來.雙方按照信息卡管理要求,采用專用工位器具,定時定量地直送底盤分廠的加工工位。取消了總廠供應倉庫和分廠的中間倉庫的中間周轉,減少7總廠6000輛份的正常儲備量。石棉廠也隻須保持少量必須的周轉儲備。這樣“一汽”僅底盤分廠這項每年就可節約流動資金12萬元;每輛份摩擦片降價1.28元.每年可節約8.96萬元;因采用專用工位器具代替了包裝,每年還可節約包裝費4萬元。同樣,懷德縣的機油濾清器,實行直送發動機分廠工位,采用標準工位器具,一天送一次,儲備量從8000個降到1000個,每年節約流動資金12萬元。同時,總廠供應處將庫存儲備量由過去的5000輛份全部取消,每年則可節約流動資金120萬元之多,而且還大大減少了人員的勞動量。
4.2新型工位器具
在生產工序和生產環節(包括倉庫)中,用以盛裝零、部件或毛坯、材料等的容器(如箱、盤、板、架等器具)稱為工位器具。對於裝有待用零件停放在工位旁的車輛,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工位器具。
工位器具是任何工廠企業生產過程中都必不可少的裝備,是衡量企業生產現場管理水平的重要標誌。改革和提高工位器具,是生產管理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工位器具的標準化和專用化,是實現信息卡管理的基本條件,是管理科學化的基礎。因此,企業對工位器具要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創新。
4.2.1對新型工位器具的基本要求
4.2.1.1確保零件表麵質量
為了使零件(或外協件等)在取、送、存、放的過程中,不互相磕碰,與工位器具接觸部位也不受損傷,工位器具要從材料和結構上考慮,采用一係列防護性措施。如利用橡膠、海綿、木材、紙類等材料,予以合理隔離(相互間保持有一定距離),使之在運輸或搬抬過程中,不會因一般性的振動、搖晃而磕碰。
4.2.1.2不產生無效勞動
要盡可能達到這樣的目的:零件的毛坯從裝入工位器具開始,在加工—運輸―裝配的全過程零件不落地。同樣,也要使各種材料、外協產品件等,盡量采用通用或專用工位器具,也要保證從進廠到裝配成總成的全過程零部件不落地。
通常的習慣做法是將零件的毛坯裝入料箱,運送到生產工位後,就倒在附近的地麵上。加工時再一件件撿起來,加工後再擺放到地麵上,沿工序逐次這樣傳遞下去。當需外運時,又須一件件撿起來,裝入到運輸用的工位器具中去,然後運走。這樣,在各工序中必然產生由於零件多次落地,撿起的無效勞動和工時的浪費,還會造成磕碰傷。
與此相反,如果采用標準化、專用化的定容、定量無磕碰的工位器具,各工序則可直接從工位器具中,將零件逐件取出,加工後再逐件放回原位。由於零件不落地,可大大節約零件所浪費的工時,並可降低生產人員的勞動強度,也有利於機械化裝卸和搬運,使之不產生無效勞動和工時浪費。
4.2.1.3便於儲運和現場管理
工位器具的設計和製造,既要考慮各工序間的標準化和通用化,同時又要考慮搬運方法和運輸方式,以及現場管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