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豐田生產管理方式”在“一汽”(2 / 3)

5.2機床浮放,不埋地腳螺釘

我國企業中的機械加工機床,至今幾乎仍然全部采用傳統的安裝方法。即新廠房在澆灌水泥地麵時,事先按不同規格機床的地角螺釘孔數和相對尺寸,澆灌出相應數量的方形深孔,以備安裝設備時,放入固定機床用的地角螺釘,之後進行二次水泥澆灌,把機床固定到地麵上,以防機床鬆動,引起機床振動,影響零件加工精度。

“一汽”的新變速箱廠共有936台各種機械加工設備,在建設這座新廠房地麵時,都沒有用地腳螺釘固定,因而製作4.000-5.000個地麵方孔,減少了建築費用。采取的新方法是將機床全部放在地麵上,勿須固定。這在當地,許多人持懷疑態度,乃至他們目睹從這些放著的機床上逐台地調試出合格零件後,才紛紛歎服。它是怎樣放在地麵上的-原來是在機床的地角孔上由機床廠攻了螺紋,以便從上向下打入螺釘,安裝機床時在地麵上放一塊目的在於減少單位麵積壓力的鋼板墊塊(方形或圓形),並在中間鑽出一個120度形凹坑,與地角螺釘的下端頭吻合的支撐方法,承受機床的重量對於床身較長的機床,如地腳螺孔間距過大,可在中間加入可調高度的輔助墊鐵,保證機床導軌的平直度。

沒有攻地角孔螺紋的機床,則采用若幹數量的可調高度來支承床身和調整機床精度。

5.3將加工線的機床操作台麵調到同一水平上

為適應“一人多機”操作,使操作者能在同一高度的機床台麵上工作,腳下也要鋪設一條在一個平麵上的腳踏板,以保證行走安全。為此,該廠對不同類型的機床高度(即操作台麵至底麵的尺寸)進行了實際測量,因其高低相差懸殊,便根據機床大小不同特點,分別以各加工線操作台麵最高的一台為標準,把其它設備的操作台麵都提高到同一水平麵上。根據需要用水泥製成或用鋼板焊接成的方箱,或用可調整的墊鐵直接與水泥地麵接觸,將機床放在它們的上麵,當然,在方箱形墊鐵上麵的機床地角調整螺釘與承壓墊板仍是不可缺少的。

為了實現機床操作台麵能在同一水平麵上,在選擇立式拉床時,沒有采用操作者需爬到高處操作的,而選用了與一般機床同樣高度的操作台麵升降式立式拉床,這樣可降低整個加工線的高度。為此,在國外引進一台樣機,委托國內機床廠仿製若幹台滿足了“一汽”需要,同時填補了國內空白。

5.4加工線的機床呈排列。

“一汽”的新變速箱廠共有79條加工線。每條加工線的機床(或其它輔助設備)均排列,操作台均麵對中間。這種排列方法,為一人看管多台機床創造了條件。機床的間距隻有1.5米左右,操作者隻用轉身的動作就可隨意地對左右兩側的機床進行操作,將走路的輔助時間減到最低限度。其工藝流程是:從加工線的左端(或右端)前部的工位器具中取出毛坯件,將它安放到機床上,逐序下流。當最後加工為合格品後,取下放入右邊(或左邊)的空腔工位器具中去,提高了工作效率。這對我國仍沿用傳統的機械加工機床的直線排列方法,乘取一人操作一台機床的方式,在機床自動加工進給期間,操作者呆在一邊,工時利用率低,具有借鑒作用。

“一汽”在變速箱廠實行“一人多機”操作是以機床自動和半自動化為前提,同時在管理方麵尚需根據我國勞資政策進行適當變通,對操作者的報酬應有適當增加的措施,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否則難以推行與長期堅持下去。但它必將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而普遍推廣開來,這是大工業發展必由之路。

5.5一個零件一條加工線

變速箱廠的79條加工線,一條線隻加工一個零件。每條加工線上的機床或輔助設備都是按工藝要求,按工序排列與安裝。它與傳統的加工線選用機床的原則不同,即使有不滿負荷的輔助設備,如清洗機,各條線中按工藝需要都予配備,而不相互借用,這樣可避免由於借用設備,使廠內運輸流量增大;同時會使零件流向合理,生產井然有序而不混亂;有利生產現場管理和零件質量管理。而我國傳統習慣是不論什麼類型設備,都要以滿負荷為原則,忽視了影響質量的科學管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