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電子計算機在“一汽”生產管理中的應用(1 / 3)

電子計算機是人類在科學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大大擴展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本領,使人們能完成以前無法完成的快速計算工作。它具有一些有別於其它運算工具的特點:

(1)運算速度快;

(2)能存儲和快速讀取大量數據;

(3)能自動進行運算;

(4)具有邏輯判斷能力;

(5)計算精度高,連續工作時間長。

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關鍵在於科學技術現代化和管理現代化。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科學技術現代化如同插上了翅膀,成為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工具。今天,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巨型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水平,往往標誌著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工業發展程度,標誌著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實力。而中小型、微型電子計算機的生產數量和應用程度,則標誌著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進程。

隨著我國電子計算機工業的發展,推廣應用工作也有顯著進展,並將取得越來越明誠的成績。

“一汽”從70年代初開始應用電子計算機技術進行企業管理數據處理,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一定”效果。

6.1生產管理需要電子計算機

“一汽”是一個機械化程度高,生產量大,工藝流程比較複雜的大型汽車製造企業。企業管理信息的處理,過去完全依靠手工和簡單的計算器具進行,很不適應生產技術和管理現代化的要求。據不完全統計,全廠和解放牌汽車生產有直接關係的原始記錄有30多種,每月約用各類單據30萬張左右。每生一輛汽車,最基本的產量、質量、交接、下料四種原始記錄7簡稱,平均每車5張,如按6000輛計算約為7萬張,這些生產活動的原始記錄,過去靠人工逐級整理,手續繁、層次多、信息流程長、效率低、準確件差,雖占用了大量人力.仍不能適應生產管理的需要。管理中一些長期難於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如:在製品(庫存)盈虧情況無法掌握備種資料條件不能及時反映、平衡,工廠資產、設備建不起來統一集中的台賬等等。除了某些時期南於管理上混亂帶來的影響以外,都和生產方式,管理手段和方法,信息處理不適應有關係。

6.2電子計算機在“一汽”生產管理中的初期應用

60年代末期,“一汽”在國家科委支持,試驗研究用電子計算機進行企業管理數據處理。當時受認識水平的限製,對電子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缺乏資料,缺乏係統理解,主要的想法是把管理領域的大量繁瑣計算工作量轉移到由電子計算機承擔。1971年購進一台國產,電子計算機,從1972年開始做課題試驗。機是我國試製的第一批數據處理機,其容量、速度、功能都比較落後,沒有軟件。配套的幾台外圍設備,大部分是當時各廠的試製產品,可靠性很差,維修工作量非常大。在應用經驗,又無可靠設備的條件下,“一汽”從實際出發,堅持實踐,在實踐中增長知識,積累經驗。

經過幾年的摸索,陸續選題試驗成功的項目有:用計算機編製全廠的年、季、月生產作業計劃;計算職工工資(從一個車間發展到幾個分廠、處、室,共23.000人)開展大部份生產單位的生產作業統計月報、日報;編製彙總汽車生產各種車型的材料技術消耗定額;計算產值和定額成本。這些項目中,除生產作業計劃和職工工資計算開展的範圍比較廣泛以外,由於機器功能的限製,其它項目隻能進行局部試驗,沒有進行全麵推廣。與此同時,還利用國產開展了一部工程計算項目,為技術革新、產品設計承擔課題計算任務。

由於條件限製,機器處理的數據量在整個企業管理數據中比重還不大,但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首先是提高了數據處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譬如編製生產作業計劃,需要按照計劃任務將產品安裝配結構,零件隸屬關係逐級拆零分解,再按照工藝路線挑選分類,計算各個分廠每種產品的製造任務、交件任務、要件數量。由於全廠派生的車型很多,裝配關係最多達12級,數據量、計算方法都比較複雜。過去手工編製一個分廠的季度計劃,兩名熟練計劃員要20天左右。采用電算機編製以後,20多個分廠的作業計劃隻需16個小時(采用新安裝的價:1040型電子計算機以後,隻需4小時左右)工資計算,準備時間要4個工作日,上機時間隻需20小時,不僅提高了效率,數據的準確程度也比手工作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