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電子計算機在“一汽”生產管理中的應用(2 / 3)

過去總廠統一編製各分廠月份作業計劃,手工作業很難做到。現在,已實現按月編製作業計劃。1976年在兩個分廠試驗開展了生產作業統計和零件庫存統計。每天將前一班生產任務完成情況、零件發交情況、倉庫結存情況,根據原始記錄逐日計算打印出日報,作為安排生產的依據,效果都比較好。

通過這一階段的試驗,肯定了電子計算機在企業管理中應用的可行性。結合工廠的實際,摸索了一些應用的經驗,培養鍛煉了應用電子計算機的技術力量。

6.3新型數據處理機在“一汽”投入使用

“一汽”采用的應用屬於使用電子計算機的啟蒙階段,即初級階段。選擇若幹項目邊建立,邊摸索,沒有整體規劃和係統設計,工作項目也不配套,收到的效果是很初步的。

1978年在一機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國家又一次下達給“一汽”應用計算機的試驗項目,為“一汽”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979年訂購東德的中數據處理機一台,於1980年下半年到貨安裝,經過調試培訓,於1981年已正式驗收並投入使用。

201040型電算機盡管技術指標不是最先進的,但基本上可以滿足當時近期企業管理的需要。這台設備內存容量為10246,中央機平均運算速度為38萬次每秒。外圍設備包括:磁盤機6台(每個盤堆容量為29兆字節),磁帶機6台、寬行打印機2台、卡片輸入機兩台。另有兩合小型計算機連接18台電傳打字機和4台顯示屏。已為本機所配備的18台終端設備,分別配置在各基本生產分廠,做數據收集、傳輸和輸出打印,並具有一定的查詢功能。軟件係統配備了6種計算機通用語言。

設備安裝投入運行後,首先將原有的應用項目向新機過渡,並立即投入使用。為了進一步擴大應用範圍和效果,正在從係統設計入手,有計劃地建立起“一汽”電算化的管理信息係統,把現有手工作業的管理信息係統,按照計算機管理要求進行科學的、合理的技術改造。將企業生產經營各種信息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係統,提供給各級、各專業管理機構使用。這項工作是一個新的嚐試。國內還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國外的資料由於管理體製不同,大部份不能照搬套用。

通過學習國內有關單位經驗,並同有關大專院校合作,把係統的開發工作大致分為7個步驟,即:確定目標(整體設想)可行性研究;係統分析(現狀調查)係統設計;程序設計;⑥係統實施;⑦鑒定驗收。各個階段都需做大量、細致的工作。

6.4建立初步完整的企業管理信息係統

建立起一個初步完整的企業管理信息係統,國外一般要5-7年的時間。為了不影響應用工作的開展,“一汽”將采取係統分解的方法。按照不同的功能和數據關聯程度,把整個信息係統分解為9個子係統,有步驟、有重點,分階段實施建立,即:產品技術工藝文件子係統;基本生產管理子係統;物資管理子係統;財務成本子係統;經濟計劃子係統;產品銷售子係統;人事勞資子係統;設備工裝子係統;輔助生產管理子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