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實踐結果
根據本文闞述的理論為依據,我們首先在第一汽車製造廠的發動機、鑄模和鑄造三個專業廠進行了應用推廣的試點工作。在一汽CA141汽車上質量、創信譽、爭創“國優”產品的全廠性質量活動中,這種“深化工藝”的群眾性活動,便迅速擴展到一汽的所有專業廠和處(室人目前,“深化工藝”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一汽人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文件中又增加了這一新的詞彙),並已成為CA141汽車提高產品質量、完善工藝、改進工序和穩定生產的重要理論武器,在實踐中廣為運用,結出了豐碩之果。
增加“輔助工序”的成果舉例:
例1:一道“輔助工序”了卻了三十幾年的愁腸
一汽發動機廠的CA6102發動機活塞的第一道活塞環與油環外表麵都鍍有鉻層,鍍後的外園與端麵棱角處產生一些很硬的鉻瘤,裝到活塞上,再裝入汽缸紮內時,便在百分之百的光滑汽缸孔表麵上劃出條條劃痕,為釀成拉缸事故埋下隱患。
技術人員與這重大技術難題已打了三十幾年的交道,但始終未獲得解決。自從開展“深化工藝”,提出“輔助工序”的重要地位後,隻花1.8萬元買了一台噴砂機,僅用一至兩分鍾就可將所有責任推卸的一幹二淨。經過的活塞環再裝進汽缸孔後,就是往複拉動幾百次也不會出現劃痕。僅僅增加這樣一道簡易“輔助工序”,就徹底解決了三十多年沒解決的質量難關。
例2:三十年的爭執,今日握手言和
由一汽鑄模廠向總裝配廠提供的黃銅壓鑄接頭,多年來,總裝配線工人用扳手安裝管路時,經常擰斷管接頭,鑄模廠指責是總裝工人用力過大引起的,而總裝工人則委屈地說:“我不擰緊就漏,擰緊就斷,還是你們的管接頭質量不好!”這個矛盾已有三十年之久,因總廠對此有考核,涉及分廠經濟利益,致使矛盾由工人之間的矛盾發展到廠長之間。
“深化工藝”活動使鑄模工人開了竅。經分析發現:幾乎所有斷裂的管接頭的斷麵上,不是組織疏鬆,就是晶粒粗大,於是,們利用比重不同的原理,在天平的一端放上標準重量的管接頭,在另一端放上被檢管接頭,如果重量重於標準件,就說明其組織細密是合格品,反之,組織疏鬆就是有缺陷的品件。經解剖檢查驗證確是如此。自從增加這一“輔助工序”後,實現了百分之百的檢查,後來又以同一原理,製造出一種由電子控製的自動分選裝置代替了用天平的人工檢測,廢棄了過去沿襲三十幾年所采用的“抽檢解剖法”,從而結束了兩廠三十幾年的“扯皮”曆史。
例3:三十年的不安全隱患,輕而易舉地被消除
鑄模廠每天向發動機廠供給的活塞環數以萬計,但是卻不容混入一件厚度超厚的活塞環,否則發動機廠的高速活塞環端麵磨床的砂輪,就會因擠壓力過大被擠成碎塊飛出傷人,造成嚴重的設備和人身事故。但是,鑄模廠在過去三十多年中,一直都是采用傳統的“卡板抽查法”進行抽查。這種檢查方法,無法避免在幾萬個活塞環毛坯中,沒有一個超厚環被夾雜在合格件裏,送往發動機。所以多次打壞砂輪,釀成險情;多次因工人畏懼,而被迫停產。既影響生產,又傷害雙方的和睦。
自從開展“深化工藝”活動後,該廠職工經過研究決定增加一道“傻瓜也能幹”的“輔助工序”。即在一塊長方形鐵板上,放上兩個等於合格活塞環毛坯厚度的墊圈,在墊圈上麵再橫放長條銖板,用螺絲穿過長條板和墊圈,緊固到鐵板上。於是,在兩個墊圈之間與兩板之間形成一條能夠通過合格活塞環的長方形空隙。將鐵板傾斜30度後,操作者可百分百地將所有活塞環逐個送進空隙中,靠自重流過去。凡能通過的都合格。然後把厚度超差通不過的不合格品集中起來,用大平麵磨床磨薄,再通過去就合格了。經過百分之百檢查,無一漏網,保證送給發動機廠的環,全部都是合格品。職工高興地說:這個工序不僅“傻瓜”幹能保證質量,就是瞎子幹也能保證質量。
例4: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鑄造廠的發動機缸體、缸蓋等主要毛坯件內腔的清砂標準高低,直接影響發動機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新車投產後,工藝規定缸體內腔殘砂量高限為200克的標準,多年就執行這個標準,所以經常出現因殘砂進入缸孔內發生拉缸事故。但出國考察發現:國外汽車廠家的標準僅為3克,兩者相差60餘倍。於是,我們便在鑄造缸體的型砂清理線上.除了采用先進的鼠籠式噴丸機外,又增加了八個人的“輔助清砂工序”。他們用特製的刷、釺、鏟、小燈等多種小型工具,依靠人工精心清理,並成立了主要鑄件“清砂攻關隊”。僅經兩個月的時間,就由200克分次降到50克和3克以下,達到了國外水平。現已穩定生產,並正式納入工藝,進行指標考核。
例5:萬分之一的廢品也不允許“溜出工序”
1988年的一天,從總裝配線上流下一台新車,經試驗發現跑起來沒有勁。費了很長時間才查出原來是發動機進氣管的6個進氣孔道中,有3個被鑄成實心的不通孔,等於隻有3個進氣孔道在工作。那麼,為什麼如此明顯的廢品,卻能在眾目睽睽之下過五關斬六將,暢通無阻地從鑄造廠又經發動機廠的加工、裝配,直闖總裝配線等如此之多的工序-分析認為:是由於我們現有生產工序比較普遍地缺少必要的中間檢測“輔助工序”,所致。因此,我們便在鑄造廠和發動機廠各增加一道用來進行中間檢測的“輔助工序”便杜絕了這類質量事故的發生。即做一簡易焊接支架,將進氣管的6個孔朝上,總進氣孔自然朝下。用6個規定直徑尺寸的鋼球分別向朝上的6個孔中投放。靠其重力,如果全部從下部的總進氣孔中流出,則說明孔徑合格,6個孔都暢通,為合格品;反之,如有卡住現象,沒有全都流出,則說明有不暢通之孔道,須繼續進行清理,直至6個鋼球全能通過為止。自從鑄造清理線增加這一簡易“輔助工序”後,就徹底有效地杜絕了廢次品流入發動機廠加工工序的現象。發動機廠也增加一道與之相同的中間檢測“輔助工序”,則是為了複驗,確認合格後再加工,避免浪費加工工時。對增加這一“輔助工序”有人講:一年隻能發現幾個廢品,加一個工序值得麼-我們的回答是:即使是能堵住萬分之一的廢品,我們也是心甘情願的,這是為了一個廢品也不流出工序,確保產品質量所必需的。顯然它同時也屬於“傻瓜也能幹”的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