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生產現場的質量管理(二)(1 / 3)

改造“主體工序”的成果舉例:

例1:增加工藝蓋板,解決缸孔清潔度

一汽發動機廠在裝配發動機油底殼時,翻轉架便將汽缸頂麵轉向下方,同時頂麵上若幹螺孔在加工時殘存的鑄鐵屑也被傾到翻轉架的角鋼上。再翻轉過來裝配汽缸蓋時,積存在角鋼上的鑄鐵屑便又回到落到汽缸頂部已裝有活塞的6個汽缸孔內及其頂平麵上。這時裝配工人便拿起壓縮空氣軟管向頂部的鐵屑吹去,吹得鐵屑四處飛濺。不僅汙染作業環境,一些細屑尚易進入活塞與缸孔的間隙中去,越吹塞得越緊,極易成為拉傷缸孔的隱患。因為汽缸孔如同的眼睛一樣,容不得一粒砂進去,更何況鑄鐵屑?但這種工藝已有30多年曆史,未得改變。

根據“深化工藝”的規定要對不能加工出合格零件和裝不出合格產品的不完善“主體工序”進行改造的要求,我們就趁汽缸孔頂麵尚在朝下狀態時,就先用一塊長方形的工藝用塑料板從底部將板蓋到頂麵上,在其對角位置上鑽出兩個孔,用螺釘緊固到缸體頂麵上。這樣,再翻過來裝配汽缸蓋時,角鋼上麵積存的鑄鐵屑便散落到塑料板的頂麵上,而不是缸孔中的活塞頂部或缸體頂平麵上。隻要將兩上螺釘擰下,掀去工藝用塑料板,便可將板上麵的鐵屑倒入鐵屑箱中去。從而既保證了缸孔內的淸潔度,同時也節省了吹氣時間及動作,做到文明生產並將該工序改造為合格工序。

例2:將塗油改為噴油,不再千“心到佛知”之事

過去的發動機裝配工藝規定:在活塞裝入缸孔前要用毛刷在機油裸露在外的油盤中沾一下機油,逐一在6個缸孔內的四周均勻塗刷。但操作者在實際操作中,經常是隻沾一次機油後,便在6個缸孔頂部,從左向右刷一下了之。第一個缸孔邊上還能掛上一點油,而最後一個缸孔內,竟連邊上也見不到一滴油珠。我們把這種不負責任現象稱之為幹“心到佛知”的活。因為要說他沒有幹吧?不是,他確實幹了;要說他幹了吧-但又是不合格的操作,沒有按工藝要求塗刷足量的油。在這裏同時要說明的是,毛刷有掉毛之時,油盤頂麵裸露,會落入灰塵或雜物,影響發動機內腔清潔度。這個工藝也是不科學的。

於是,我們取消了三十幾年來傳統使用的油刷和油盤,製作了一個頭部四周鑽有一圈小孔的封頂式金屬管,後端與輸油軟管相連,接到油泵站上。每當需要向缸孔塗油時,便可將金屬管伸入缸孔,掀動油開關就會從金屬管四周的小孔中向缸孔四周噴出油來,瞬時即可噴上封閉在容器中的清潔潤滑油。這樣,逐孔進行噴射就可保證塗油質量,既均勻、足量又清潔。因為方便、省時,操作者也就不願再幹“心到佛知”之事了。

例3:用高壓水代替傳統的低壓水清洗

發動機的汽缸體內結構複雜,油道縱橫交錯,如不清洗幹淨,其中殘存的型砂等雜物便會通過油道,隨著潤滑油進入軸瓦、汽缸孔等各個摩擦副中去,使發動機發生各類劃傷,甚至“咬死”等破壞性質量事故。

過去的工藝規定也有清洗工序,但其壓力僅為0.5-0.6MPA,是無法將沾在油道裏的殘砂清除幹淨的。經過“深化工藝”,對這道工序進行工藝改進,把水壓猛增到10MPA一12MPA,較原水壓提高了20餘倍,雖然都是水壓清洗,但實際在工藝上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因此,伴隨著發動機清潔度要求的提高,其整台發動機壽命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了。

例4:從油漆件改為“白件”,破除了35年的迷信

一汽鑄造廠用灰口鐵生產的發動機缸體、缸蓋、進排氣岐管、變速箱殼體等一些主要殼體件,為防鏽蝕,35年如一日地沿襲了蘇聯50年代的老工藝。即在汽缸體、缸蓋等各種鑄件內外表麵均采用噴底漆工藝。CA141新車換型投產後,又進而將這些灰鑄件由人工噴漆改為“漆槽電泳”工藝。這個新工藝不僅使漆層加厚,而且因浸入液體油漆槽後,在一些有坑凹處便積存一些更厚的油漆,幹後竟成塊狀。這些殼體內腔均係用來裝盛高溫或低溫潤滑油料,工作時均呈高速翻騰流動狀態,常年衝刷殼體腔內的油漆,必然使其逐漸脫落,成為腔內禁忌的雜質,起著破壞潤滑係統的作用,變成降低各大部件總成壽命和可靠性的大敵。

為此,我廠對取消灰口鑄鐵件的油漆工藝,已醞釀多年。通過數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克服了舊的傳統觀念,統一了有關技術人員的思想認識。人心齊,事竟成,終於在一汽實現了以價格低廉的水溶劑防鏽液,替代了價格昂貴的電泳用防油漆,使灰鑄件在防鏽工藝水平上產生了一個新的飛躍,達到了國外先進的鑄件防鏽工藝水平。其主要效果如下:

提高了鑄件和產品質量;

取消了一個電泳槽這雙“電老虎”,每年可節約15萬元的電費;

每年可節約80噸電泳油漆,價值48萬元;

在鑄造廠消除了一個經常失火的一級防火區,人們有了安全感;

改善了工人的勞動條件,不再將有害水向下水道排放,工人衣服也不再因沾滿油漆而硬化。

例5:讓打水壓工序真正起到防漏工序的作用

為防止發動機的主要零件一一汽缸體發生體表麵因氣孔或砂眼等缺陷向外滲漏機油和水的質量問題,原有工藝曾在裝配線上設立了汽缸體試水壓的“主體工序”。但是,操作者在實際操作中,卻是坐在離地近兩米高的凳子上,依靠掀動電氣按扭來控製,將已密封,又充入一定氣壓的發動機缸體,沿升降軌道下落到用來檢查有無泄漏的清水槽中去。由於人高槽低,相距太遠,即使有點小的泄露,而產生的氣泡也不易被發現;加之製度不嚴格,不按時換水,水槽表麵便飄浮一層厚厚的泡沫。即使缸體有了砂眼等缺陷,冒出了小泡泡,也很難被發現。

通過“深化工藝”對改造不完善“主體工序”的要求,做出了下列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