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本書主要創新(1 / 1)

一、構建了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

本書構建了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此模型與現有的金融危機“預警”模型的主要區別在於以下四個方麵。

1.研究對象不同

現有的金融危機“預警”模型的研究對象為各個經濟指標本身,屬金融危機預警領域。一方麵研究危機發生時的指標狀態,以指標的某個特定狀態定義危機;另一方麵監測現有的指標狀態,當其與危機發生時狀態類似時,發出預警。由於危機不會經常發生,即使是對同一國家,不同時期的經濟狀況也有很大差異,因此現有的“預警”係統經常發生誤報或錯報的現象。

本書中構建的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的研究對象為各個經濟指標之間的關聯關係,屬金融危機傳導領域,研究其他國家爆發金融危機時,我國各經濟指標間的關聯變化。一方麵研究由危機發生國對我國的傳導影響所帶來的指標間變化關係;另一方麵研究我國相關指標的變化對我國整體經濟情況的影響。由此來挖掘能夠在金融危機傳導中調節我國整體經濟情況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機遇”指標。

2.側重點不同

現有金融危機“預警”模型,側重於“預警”,從國家內部出發,參考危機發生國的經濟情況來考察本國情況,側重於如果本國發生金融危機如何提前預警。

本書中構建的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側重於其他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後我國如何提前抵禦應對。在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剛剛發生時迅速作出反應,指導決策者該如何調整經濟運行,使其向抵禦金融危機方向發展,將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3.作用點不同

如果以某國危機發生點為參照時間點,本“機遇”模型發生作用的時間點在現有的“預警”模型之前,目標是引導經濟不向危機發生的方向發展,使指標不達到危機的臨界值。

4.考慮心理因素

心理預期作為金融危機傳導中一條看不見摸不著的路徑,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借鑒行為金融學中對心理因素的研究思路,本模型在設計時考慮了心理因素對金融危機的傳導影響。

二、構建了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指標體係

已有的研究大多需要為指標設定一個臨界值,即“閾值”,“閾值”的設定有較大的主觀性;本書構建的機遇指標,不需要人為確定“閾值”,提高了模型的準確性。

本書首先根據IMF規範和現有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心理因素分析和美國經濟分析,共確定28個指標,作為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構建的基礎指標,並以此次金融危機的實際情況對指標體係進行了實證檢驗,證明其有效性。

三、開發了“中國金融危機機遇挖掘原型係統”

依據本書構建的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的機遇挖掘方法,開發了“中國金融危機機遇挖掘原型係統”;借助於此係統的機遇搜尋以及機遇調整的可視化過程,可以迅速得到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的計算結果,並可以直觀地看到機遇指標的調整過程;進而可以依據此係統的可視化機遇調節效果,為中國政府政策的製定提出參考建議。

四、模型專為中國而設計

經典金融危機模型是根據現有的“危機”事實情況來構建的,雖然後來基於經典危機模型又發展出了許多演化模型,但也多是根據現有的已發生的危機事實來構建並且計算的。由於我國近年來未發生過大規模金融危機,因此不管選用哪種危機模型,都隻能是以相似的國家作為參考,無法真正驗證對我國的適用性。

由於我國近年來未發生過大規模金融危機,更多的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傳導影響的困擾,因此,研究如何抵禦國際金融危機,將其傳導到我國的影響降至最小,這對我國近年來的實際情況更有現實意義。

本書側重於從我國國情出發,從尋找機遇的角度來研究國際金融危機發生時我國如何抵禦,構建考慮心理因素的機遇模型,並開發出“中國金融危機機遇挖掘原型係統”,對我國政府政策製定提出參考建議。

相對於西方國家,由於我國政府具有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因此本書中構建的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及“中國金融危機機遇挖掘原型係統”在我國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五、提出了物聯網環境下的金融危機傳導問題的研究思路

金融危機傳導過程離不開全球經濟環境,也離不開全球技術環境。物聯網技術對全球的經濟環境和技術環境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物聯網環境下的金融危機傳導問題是一個嶄新的領域。本書借鑒“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思路,以“心理預期”為媒介來研究物聯網技術對金融危機傳導的影響,為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