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中國金融危機“機遇”模型物聯網環境應用價值展望(1 / 3)

一、物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技術對比

1.物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產生時間對比

1969年,互聯網的前身ARPA網在美國國防部誕生,主要用於軍事和科研;1986年,互聯網(internet)的名稱被正式采用;1989年,萬維網(word wide web)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開發成功;1993年,美國正式啟動“全國性信息基礎設施”即信息高速公路計劃;199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宣布不再向互聯網提供資金,互聯網完全走上商品化道路;1999年,信息領域產生了互聯網的下一代技術——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概念擴展與技術延伸,能夠讓互聯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通過物體與互聯網的連接,使得物體與互聯網融為一體。通過研究物聯網的發展曆程,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從概念上來說,互聯網主要側重於人與人或者人與物的連接,而物聯網顧名思義則是側重於物與物的連接,這是概念上的擴展。從技術上說,物聯網應用了傳統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通信網等多種信息通信網絡技術,雖然底層依附於互聯網的IP體係,但在外延上更加廣泛。

2.物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覆蓋範圍對比

物聯網以傳感網為核心,能夠結合現有技術,形成新型綜合性網絡架構。其核心網絡傳感網決定了物聯網既是一種獨立於各種固有網絡之外,具有自有網絡架構、自有通信協議的新型網絡,同時由於其接口的開放性,物聯網又可以與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網絡架構相對接,將現有的網絡納入到物聯網中,為其所用,從而形成綜合性的網絡架構。具體。

物聯網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覆蓋範圍廣於互聯網。隨著物聯網的逐步發展,其與互聯網、通信網的融合將進一步加深,進而形成人與物之間自由流暢的信息交互。

3.研究物聯網環境下金融危機傳導的價值

本章第一節的實證研究證明了互聯網技術對金融危機的傳導會產生影響,未來物聯網技術被廣泛應用後,由於其強大的功能和應用領域的廣泛,必將對金融危機的傳導產生更大的影響。由於對金融危機的發生情況、傳導情況目前還不具備準確的預測能力,需要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因此研究物聯網環境下金融危機的傳導,可以為未來危機發生後的應對工作做好準備,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物聯網技術現狀

1.物聯網技術發展曆程

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經曆了從概念設想到理論分析,再從學術研究到產業應用的發展過程。總結了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由以上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曆程可見,物聯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是全球信息領域的必然趨勢,我國已將其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

2.物聯網技術現狀及評述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由裝備了計算機和傳感器的物體彼此互聯形成的一個新興的信息網絡,是一個提供事物信息自動化地跟蹤、追溯和控製的基礎平台。它的出現,使得整個世界能夠被智能地感知,更加互聯互通。隨著互聯網、傳感技術和納米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泛在化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在其分析報告中指出,利用RFID和互聯網可以構造一個覆蓋世界萬物的網絡,從而實現物品的自動發現識別和物品信息的互聯與共享。該報告描繪出物聯網時代的場景,例如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能夠自動報警、公文包能夠提醒主人忘帶了什麼東西、衣服能夠告訴洗衣機對水溫的要求等。

近年來,全球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啟動與物聯網相關的信息化戰略。例如2008年底IBM向美國政府提出的“Smarter Planet”戰略,2009年6月歐盟的“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等都是利用各種信息技術來突破互聯網的物理限製,以實現無處不在的物聯網絡。這些信息化戰略的共同點是:融合多種信息技術,將物體接入信息網絡,實現“物聯網”;在網絡泛在的基礎上,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Smarter Planet”戰略強調感知技術、物物相連技術和智慧運算能力,提出各種感應科技開始被嵌入各種物體和設施,人、數據和各種事物都將以不同方式聯入網絡,先進的技術和超級計算能力。歐盟的計劃則強調RFID的廣泛應用,注重信息安全。從這些戰略計劃中可以看出:未來信息產業的發展在由信息網絡向全麵感知和智能應用兩個方向拓展、延伸和突破。

2009年1月,IBM提出新的IT戰略方案“智慧的星球”,其核心理念就是建立在物聯網和RFID技術大規模應用的基礎之上的。該戰略認為,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築、供水係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並且被普遍連接,形成所謂“物聯網”,然後將“物聯網”與現有的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係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絡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整合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製,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達到“智慧”狀態,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改善人與自然間的關係。

在中國,“物聯網”最早被稱為“傳感網”,中國的傳感網發展起步較早,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研究,先後投入數億元,在無線傳感網絡、智能微型傳感器、現代通信技術等方麵取得了重要進展。2004年,國家金卡工程辦公室把RFID產業發展與行業應用列入國家金卡工程的重點工作,啟動RFID的試點,並強調RFID應用的一個終極結果就是要形成一個物與物、人與物之間互通互聯的物聯網。2005年4月27日,中國RFID產業聯盟正式宣布成立。其業務範圍,集中在對射頻識別技術進行技術規範的製定、推廣與完善以及產業的發展和協調,促進分會成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互惠互利,推動與協助政府製定有利於射頻識別發展的重大產業政策,提升分會成員的群體競爭。2005年10月原信息產業部批準成立了電子標簽標準工作組,開展電子標簽標準的研究。2005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國發[2005]第044號)》就早已明確將傳感網作為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明確信息產業及現代服務業領域重點、優先支持傳感器網絡及智能信息處理:重點開發多種新型傳感器及先進條碼自動識別、射頻標簽、基於多種傳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處理技術,發展低成本的傳感器網絡和實時信息處理係統,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強大的信息服務平台和環境。在前沿技術方麵更是將智能感知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重點。2006年23個部門(行業)共同成立了國家金卡辦RFID應用工作組,啟動了相關RFID應用試點工作。在2006年底,中國移動物聯網運營中心在重慶成立。物聯網業務開展之初主要是在交通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城市數字化管理等幾個安全領域。中國移動物聯網業務形成了監控類、定位類、交易類、協同類和智能類等五類重要應用。中國電信物聯網平台從2007年開始建設,目前已基本完成,並且在2008年通信展上展示了基於物聯網的智慧家居,及與廣聯合作推動家電統一接口,為未來物聯網在數字家庭、智能家居領域的應用掃清障礙。2008年上半年無錫市與中科院上海微係統研究所合作成立中科院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大力推進傳感網、物聯網產業化進程。

2009年6月10日,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國至2050年信息科技發展路線圖”描述了物聯網的發展路線,指出:傳感網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研究,涉及計算機、半導體、網絡、通信、光學、微機械、化學、生物,航天、醫學、農業等眾多領域,由於學科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影響,使得許多技術趨勢成為可能,例如生物技術將極大地依賴於在芯片實驗室裏做分析的實驗設備以及生物信息學的進步;微機電係統、智能材料和新材料將使普遍設置的低成本傳感器成為可能;工程師將日益轉向生物學家,理解生物體如何解決涉及自然環境的問題;這些“仿生物”的努力,把來自天然的最好的解決辦法與人造的元件結合起來,能夠開發出比現存生物體更好的係統。基礎支撐技術的發展又可以進一步推動傳感網/物聯網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