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行走(1 / 3)

藍色的記憶

(一)蓮花般的小女孩

那是我第一次去海南,離現在已經有十多年了。

那一年,自己也才十幾歲。整日幻想著見到藍色的大海,對大海說話,聽大海的聲音,仿佛大海能給自己帶來另外一種生活。當飛機停靠在機場的時候,淡淡的海風輕輕地拂過臉龐,頓時就愛上了這個海島。

如今,這已成為一段記憶。當我重新翻開記錄這段旅行的照片,眼前依稀會出現一幅幅難忘的畫麵。在猴島上與猴子親切地合影,在海灘上盡情地和海浪嬉戲,在大東海的沙灘上快樂地拾貝殼。照片上的我快樂而單純,總是期待著大海能給自己帶來一個個驚喜。

我的視線慢慢地移到了另外一幅照片上,是一個小女孩,穿著黎族的服飾,額頭上掛了一個閃亮的銀飾,脖子裏墜著一個小海螺,身上斜挎了一個繡著民族圖案的包,右手搭在旁邊一個擺貨物的架子上,背靠一麵泥土牆,在照片上留下了燦爛的微笑。

這樣一個小女孩,對我來說,隻是一個陌生人。照片上的她,大約七八歲的樣子。其實,到現在我還常常會想起她。想著這樣一個有著一麵之緣的小女孩,如今也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了,她會在哪裏?還在黎村苗寨,還是已經高中畢業,準備上大學了。隻能猜測,因為或許在這個世界上,與她,隻能見上這一麵。可是她的笑容,她的純真,卻會永遠地留在我的心裏。

那一日,導遊帶著我們去黎村苗寨,去看看居住在海南的黎族、苗族人的生活。那時候,或許是因為剛剛開發不久,寨子裏非常熱鬧。很多表演應接不暇,上刀山下火海,老太太爬樹摘椰子,少數民族娶親表演等。在那時候,寨子裏就已經很有商業味了,如果給寨子裏的人照相,都是要給錢的。我看到了那些活潑的孩子,穿著很有特色的民族服飾,無憂無慮地跑著、叫著,就想拿相機給他們照相。可是那次我身上並沒有帶錢,正猶豫著,想要不拍的時候,一個小女孩跑到了我的眼前:“阿姨(她們習慣叫比自己大的人阿姨),我給你照相,你不用給我錢。”我仔細地看著眼前這個漂亮的小女孩,大眼睛、高鼻梁,五官秀氣,皮膚略微有點黑。我不禁問她:“我真的可以給你照相嗎?你說不用錢,可是其他的小朋友都是要錢的。”她再一次微笑著對我說:“你拍吧,隨便拍多少,不用給我錢。”以我當時的年紀,也隻是簡單地跟她交流幾句,然後拍下了相冊裏的這張照片。她真的沒有問我要錢,拍完後又快樂地跑去別的地方。

這樣一個小女孩,我竟不知道她的任何信息。應該是寨子開發成旅遊景點後的賺錢方式,遊客要照相,父母就交代孩子要問他們要錢。那麼,她回去後,會不會告訴爸媽這個情況,她的爸媽又會不會去責怪孩子。

我什麼也不知道,隻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才讓我真正地覺得自己是到了黎村苗寨,看到了屬於少數民族的最淳樸的一麵,而不是商業化的產物,那些把人性變得複雜的東西。或許,她賺得錢比別的小朋友都少,可是她的善良、單純卻深深地感染了我。

至今想起她,覺得這女孩真像是一朵蓮花,出淤泥卻絲毫不染。她純淨的眼神、美好的心靈早已深入到我的心裏。想念這樣一個女孩,像藍色的大海一般,清新、純潔。

(二)繡花的老人

十年後,再次來到海南。

從飛機上下來的那一刻,有一種“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覺。又要來看海了,那種激動的心情完全不亞於十年前的自己。說來也奇怪,知道了這一次仍然會去黎村苗寨(現在的檳榔穀),不禁又想念起了這個小女孩。人總是會幻想的,我幻想著會不會再遇到她,這個寨子又會不會是原來的樣子。

事實上,寨子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扶桑開得很豔麗,很多的景點都在,隻是那麵泥土牆和昔日的那個小女孩,再也尋不著。心中不免泛起傷感的情愫,卻也在內心裏暗暗地為她高興,她一定是去上學了吧。寨子裏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小朋友,隻剩下一些老人,在刺繡。這應該是一種好現象,是時代進步的體現。

如今的寨子,多了一個文身館。可以看到各種關於文身的文化。在文身館裏,靠近窗子的一角,斜坐著一位老人,正在埋頭勤勞地刺繡。我經過她的身旁,正要舉起相機,就被一個工作人員阻止了,此處禁止拍照。這是規定,我當然遵守。可是,我分明看到了那個老人的表情,她願意拍照,她還做了手勢。隻是,她們隻會說少數民族的語言,漢語隻會極個別的單詞。

走出館外,我也沒有多想,就來到了對麵的一個茅草屋參觀。屋內擺設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炊具、食具,我並沒有駐足很久。相反,倒是對門口的三位老人產生了興趣,我走近了她們。

她們正在繡花,這大約是她們的生活方式。她們很友善,給我看她們繡的鞋底、掛毯,精致而漂亮,色彩非常豔麗。隻是語言上跟她們難以溝通,隻能豎起大拇指對她們進行稱讚。當我示意要與她們合影的時候,她們顯得非常高興,都很樂意合作,還擺了很多可愛的手勢。

就這樣,我的相冊裏又多了三張與她們的合影,背景就是那個茅草屋。這些樸素的老人,一輩子都生活在寨子裏,卻也因為這個寨子,把她們的淳樸、善良傳遞了出去。就像昔日的那個背靠泥土牆的小女孩。每當翻看這些照片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很感動。總是覺得,那個小女孩和那些老人的眼神,分明讓人覺得很深邃,就像那裏的大海一樣,純淨、清澈。那些記憶,也被大海染成了迷人的藍色。

郭洞尋幽

汽車在山間行駛,窗外的景色一一掠過。隻覺得自己突然從一個繁華的城市來到了幽靜的山穀。窗外,一片片的芒草,在風裏輕輕搖曳,是初冬,花朵幾乎都凋零了。而芒草,像是一個山裏的女孩,仍勇敢地散發著一種野性的美麗,顯露著隻屬於她的堅強與柔美。大約是中學時期,就喜歡上了這種植物。它像人一般,有著低調隨意的個性,不喜熱鬧。後來在《挪威的森林》裏,再次讀到了它,直子和渡邊就是站在這樣一片芒草飄搖的荒野裏,尋找一口古井。他們在寧靜與蒼茫的世界裏傾訴,身後的芒草恣意地搖曳著。

在車窗裏看過芒草,溫習了一段《挪威的森林》,目的地終於來到眼前。沒來之前,我總在想,郭洞是個怎樣的地方。我猜想,它一定不是一個山洞。導遊在車裏給我們作起了介紹:“郭洞”是一個古老的生態村,取“山環如郭,幽邃如洞”之意。那麼,這個地方值得一看的必定是它的“山巒”與它的“幽靜”。在我的心裏,已經默默地開始了這一趟尋幽之旅。

郭洞所在的位置是一個風水寶地,它的三麵都有山峰環繞,而剩下的另一麵,正好是雙溪彙流之處,人們在溪上建了一座回龍橋,將郭洞完完整整地包圍起來。乾隆年間,又在回龍橋上建起了亭子,將這座橋變得更為美觀。如此一來,這個地方便成了風水寶地,應了“獅象把門”之說。回龍橋下,溪水潺潺地流過,周圍是密密匝匝的樹木,一縷陽光透過樹蔭傾瀉下來,這是初冬的午後,美麗的郭洞。溪流的旁邊,有一片荷花塘,已是菊暗荷枯的時節,人們卻依然留戀著這夏日裏的光陰,荷花仿佛隻剩下瘦弱的影子,但它的殘缺之美卻依然令人留戀。

初冬的時光,一切都是靜靜的。周邊的一切都變成了一幅靜態的畫麵,耳邊什麼聲音都沒有。我們的腳步也變得很輕,走過回龍橋,前方是龍山森林公園。山並不高,可以一鼓作氣走到山頂,沿途風景是各種各樣的樹木。樹齡一般都很長,幾百年的黃連木、紅豆杉,有些已經落光了葉子,有些常綠的,仍蓬勃地生長著。這是一個森林氧吧,清新的空氣包圍著我們,隻覺得神清氣爽。藍色的天空與金黃的落葉,綠色的樹木拚湊出一幅最自然的畫麵,定格在每個人的視線中。透過樹林,“郭洞”古村落已經展現在眼前,典型的江南式的民居,粉牆黛瓦,錯落有致。

我們從山間的小路上向下走,終於來到了這個古老的村落裏。村子裏的民居都是明清時的建築,卻保留得很完整。地麵都是卵石鋪成的,踩在上麵仿佛感受到了時光的質感。村子裏有很多小弄堂,細而狹長。最喜歡看弄堂上方那片方方的天空,仿佛拿著百花筒在看世界。牆邊的縫隙裏布滿了青苔,這裏與其他弄堂的不同之處在於,通過某個角度,可以窺見後麵大片的山巒與樹木。弄堂裏,幾隻小狗時而竄來竄去,時而趴著曬太陽。村裏的老人也悠閑地享受著這樣的生活,他們安然地在陽光下散步或靜坐。仿佛那些塵世裏的喧囂都與這裏的一切無關,如果有聲音,那隻是人與自然間的靜謐交流。

“郭洞”便是這樣一個令人不舍離開的地方。山環如郭,是它絕妙的地理位置;幽邃如洞,是它最令人珍惜的塵世裏難得的一份寧靜。

荷韻

靜靜地等待著夏日的到來,就為那滿池的荷花。

常常想著,該去哪裏賞荷?其實,有很多好去處。西湖邊的“曲院風荷”,是非看不可的。拙政園裏的荷花,靜靜地與亭台樓閣相伴,行走在長廊裏,荷風送香氣,是多好的境界。再近點,離家很近的公園裏,一池荷花,亭亭立於水中,也是不容錯過的。現在,當我知道了“荷塘月色”,自然迫不及待地想去一睹那裏的荷花。

我被那大片的荷塘吸引,想加快步子,近距離地觀賞它。卻又舍不得離開,寧願停下腳步,任由清風送來陣陣荷香。風,輕柔地吹著。大片大片的綠,輕輕地浮動。遠遠望去,像是一個個粉嫩的姑娘,穿上了綠裙子,隨風起舞。有的荷花,含苞待放,羞羞答答;有的已絢爛綻放,粉嫩的花瓣溫柔地托起細密的花蕊,淺綠色的蓮蓬。有的,因為經受不住風雨的打擊,已漸漸凋零。

漫步荷韻棧道,靜靜地欣賞著各種各樣的蓮花。王蓮,靜靜地浮於水麵。它的能量可不小,居然能承受幾十斤的重量;滿池的睡蓮,真像是一個個在水中跳芭蕾的仙子,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乖巧地像個小孩。荷塘裏開得最多的,是那大片的荷花。此刻,綠色,占據了視線裏所有的空間。寂靜的荷塘裏,荷花仙子們一個挨著一個,手拉著手,跳起了快樂的群舞。天地間綠意蒼蒼。原來,色彩也是能醉人的。

最愛泛舟荷塘。靜靜地坐在船頭,兩位船娘輕輕搖櫓。一葉扁舟,穿梭於荷塘中。此刻,自己也仿佛成了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坐在船上,與荷花擦身而過,近的可以感受到它的呼吸。荷葉上流動著一顆顆晶瑩的水珠,田田荷葉,片片相接,像一幅巨大的綠色拚圖。湖風輕吹,送來陣陣荷花溫潤的香氣。雙手迫不及待地伸了出去,輕輕地觸碰一下那些花、那些葉子。終於采下了一朵荷花和一枝蓮蓬,緊緊地握在手中。“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該是一首多麼動聽的采蓮曲。兩位船娘觸景生情,也哼起了小曲。小船悠悠地穿梭在荷塘中,在這樣的天地裏,船、荷塘、荷花、賞荷人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麵。雙腳垂在船沿上,幾乎能沾到水。我便尋著魚兒的身影,多希望看到一幅魚戲蓮葉的畫麵。放眼望去,荷葉組成的綠色海洋無邊無際。偶然發現有一池荷塘裏的荷花開得甚少,一問才知,因為之前連續幾夜的暴雨,把一朵朵盛開的荷花都摧殘了。所以,無比珍惜起眼前的這些花,隻想多看它們幾眼,畢竟它們堅強地逃過了風雨的襲擊。

荷花還在次第盛開,也因此感歎起它的生命。從萌芽開始,漸漸長出綠色的葉子,然後開花,荷花凋謝,蓮蓬生長,蓮蓬枯萎,蓮子成熟。這是它的過程。其實,今夏觀賞荷花還可以來得更早些,但是晚了也沒什麼不好。荷花的生命過程那麼豐富,哪一步都值得一看。再看看它,全身都是寶。碩大美麗的花可供人觀賞,蓮葉有很好的藥用價值,蓮子可以食用,蓮心可以泡茶,藕更是美味食品。對於它的生命,除了憐惜,就是驚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小小的生命竟然蘊含如此大的能量,真是難得。

回家的路上,我小心地嗬護著那幾朵采下的蓮,插在家中的玻璃瓶裏。它居然在第二日早上就給人帶來一份驚喜,它在瓶中羞答答地半開著。又過了一日,早晨醒來,它已在瓶中絢爛盛開,美的驚人。我輕輕地撫摸著掉落的幾片葉子,光滑、細膩、柔軟的葉片,竟然能讓人如此感動。我知道,是因為我驚異於它的生命力。采蓮,總覺得於它是自私的,看著尚未成熟的蓮蓬,竟然心疼起來。

蓮花,靜靜地紮根於泥土中,曆經無數個日日夜夜,風吹雨打,又默默地帶來一連串生命的喜悅。它清香、柔軟、純淨、可愛;它美麗、易逝、脆弱而又頑強。“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蓮的生命如此豐富。想起了藏傳佛教中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其中“叭、咪”二字,就是指蓮花。人們無數次的祈禱,隻是希望,在這浮華世界裏,能像一朵蓮花般,純淨無瑕、聖潔芬芳。

天平秋思

像是翻開一本書,因為喜愛,有種迫切想看又舍不得看的心情。無論如何,最終書會被珍藏起來。而天平山的秋色,也是這樣,當你懷著賞秋的心情走近它時,即刻會被它深深吸引。眼前的絢爛秋色竟讓人覺得如同走進一幅深深的畫卷。我停下了腳步,不知該往哪個方向走去。美麗的畫麵,畫外畫內都能醉人。天平山的秋色,是一幅色彩繽紛的油畫,讓人想到了梵高。我想靜靜地待在原地感受秋的姿態,當然,也迫切地想去欣賞它的每一個細節。

太陽明亮溫暖的照著,穿過每一片葉子的間隙,映射到青青的草地上,瀲灩的水波中,石頭也被烘烤得有些炙熱。地上的葉子已經落下好些日了,秋日裏的土地是格外絢麗的,本來是單調的土黃色,現在已經被一枚枚的落葉覆蓋,黃色、紅色、綠色……大地如此詩意,用色彩寫了一首長詩。那些葉子,落自許多不同的樹,它們跌落到哪裏,哪裏就是詩裏生動的字句。樹下青草地邊,葉子與小草深情地擁在一起,像是一首愛情詩。碧波清泉裏,落葉靜靜地漂浮水上,一動一靜,在秋日裏交相輝映,像是一首哲理詩。河邊石頭上,葉子與陽光重疊在一起,令人隻想慵懶地席地一坐,靜看秋水長天,這是一首田園詩。有些樹四季常綠,比如鐵樹,或許也在期盼著能為自己增添一抹色彩,而這落在鐵樹上的銀杏葉儼然是它的花朵,將鐵樹點綴得極有韻致,這是少女心中的抒情詩,那枚金黃的銀杏葉是它發間最美的蝴蝶結,深深地纏住一個靜謐的秋。也有些葉子是剛剛才落下的。走著走著,葉子便從頭頂落了下來,翩閃著,一抹淡淡的色彩從眼前飄忽飛過,落在地上,肩上。那枚葉子,好像還帶著生命的體溫,忍不住將它拾起,輕輕地珍藏起來。走累了,往樹下桌邊一坐,喝杯水,小憩一會兒,秋日就這樣的在眼前晃動著,像是一個老朋友,你來看望它,它也早在迎接你了。那些葉子,毫無準備地,就落在了你的麵前,偶爾也會落在盛滿豆腐花的碗裏,豆腐花也在這個時刻充滿了詩意。

風力是不斷交替的,充滿著強弱的節奏感。如果葉子是一幅奪目的色彩畫,那麼,秋風便是一首鏗鏘的進行曲吧。微風吹來,樹葉一片一片不緊不慢地落下。風力大些的時候,成片的葉子簌簌墜落。一遍又一遍地感受著“凋零”二字,才明白這不僅是樹葉生命必經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美的表達方式。

秋日的天平山,色彩豐富得令人遐想。走到它的麵前,才知道自己的淺薄,我竟說不出那些色彩的名字:深紅、絳紅、黃綠、淺綠、金黃、淺黃……是的,又仿佛不止這些。如此豐富的色彩,在淡藍的天空背景下,肆意描繪著,陶醉著每個人的心靈。

天平山的秋天,楓葉紅了。忍不住將它拍攝下來,是澄澈的天空,火紅的楓葉。色彩對比得簡單、自然而恰到好處。如同生活裏的一切,美的極致便是自然。

眷戀這一種紅色,如火般熾烈的,在林間燃燒著。然而還有一種金黃色,仿佛來得冷靜些,那是銀杏的葉子。這一枚枚黃色的小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在風裏輕輕地落下來,翩閃著它獨有的色調。喜歡看它跌落的姿態,小小的扇麵,修長的葉柄,像是一個芭蕾舞演員,踮著腳尖,在淡淡秋風裏擺出漂亮的手勢,時而淩空一躍,時而旋轉飛舞。直到落至地麵的一刻,仿佛仍在舞台上一般,靜靜地保持著最後一個動人的姿勢。梵高透著孤寂,而當成片的銀杏葉落下來的時候,便會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那是難得一見的落葉群舞。成片的銀杏葉落在鬆葉上,落在小溪裏,落在草地上,落在每一個可以去的地方。

喜歡看它落在白雲古刹外的地麵上。很難想象,如果是人,裏外都穿了亮黃色的衣服,那麼視覺上難免會令人產生審美疲勞。而眼前那大片的黃色,卻絕不會令人厭倦。黃色的院牆,黃色的銀杏葉,兩種黃色相遇在一起,卻從沒有讓人覺得刺眼。相反,這樣的組合,反而給人一種寧靜、安詳的感覺。如同寺廟裏的菩提,在絢爛色彩裏透著淡淡的禪意。遊客們安靜地穿梭在院牆內外。也有很多人被這些銀杏葉吸引,孩子們將葉子緊緊地攥在手裏,這是他們的道具,也是秋贈送給他們的禮物。

銀杏葉落在青灰色的屋簷上,畫麵也很別致。江南自古多粉牆黛瓦,青黛色的屋簷上,銀杏葉淩亂地覆蓋。青色與黃色,兩種色彩的組合,演繹得最生動的應是這銀杏葉和瓦片吧。

無論是火紅的楓葉,金黃的銀杏,都在秋日裏綻放成熟的一麵。它們的生命令人喜愛,遊人不斷俯拾它們,將它們帶回家,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從容。冬日一來,楓樹、銀杏枝頭將會落光所有的葉子,而此刻,它們是這般淡定地迎接著冬日。在一張拍攝銀杏的照片裏,看到了一幅動態的畫麵,一片銀杏葉正在緩緩墜落,這個瞬間,生命的豐盈盡現,仿佛人生的某個時刻,每一個動作都是輕盈而優美的。

山林的一角,有兩片荷塘。秋日裏的荷塘,早就過了荷花盛開之時,也再沒有夏日的滿目綠色。夏日的荷塘,荷葉田田,蟬聲蛙鳴,很是熱鬧。而秋日一來,就變得肅靜很多。荷花早已謝去,蓮子也已成熟,那麼,荷葉也該老去了。這是生命的輪回。看不到荷花,那又有什麼關係。夏日裏賞荷,其實也是一種心境。沒有看到荷花盛開,可以看田田的荷葉,沒有荷葉,可以看青青的蓮子。如今,什麼都沒有了,那麼,就看滿池的枯荷吧。

枯荷邊,仿佛看到了黛玉靜坐的身影。她說她不喜李商隱的詩,而唯有這句,卻是例外: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那滿池枯萎的荷葉,告別了荷花盛開、蓮子成熟的時期。此刻,詩句賦予了它新的意境,殘荷亦有它的價值。其實,不止黛玉、李商隱,荷塘邊很多人都懂得欣賞殘荷的韻致。沒有雨聲,也沒有關係,就看枯萎的荷葉。它們在想些什麼,或低垂著頭,或側耳傾聽,透過每一片殘葉,似乎都能看到那潛藏著的堅韌的生命,以及從夏日裏緩緩走來的從容腳步。

是生命,總要經曆每一個過程,需要的,是一份執著,一份坦然,不懼怕任何一個時刻。因為每個時刻都是美的,總有鏡頭在這樣的時刻會對準它,也總有詩意會在這個時刻仍如陽光般籠罩著它的。

秋日的天平山,楓樹、銀杏的葉子終於落了下來。簌簌地,鋪了滿地。賞秋的人們,也成了一道風景,令人想起卞之琳的詩句: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是啊,秋葉絢爛,而那些看秋葉的人呢,有些抬頭凝望楓葉,有些俯下身子撿拾落葉,有些倚在樹邊,和楓樹銀杏合影,更有一些畫畫的年輕人,靜坐河邊,愜意地用一整天時間將這個秋天描繪下來。很想讓時光停留下來,很想就這樣靜靜地坐著,在楓樹下,小河邊,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隻看著秋天,感受它獨有的韻味。

這些陌生的人們,也是為著秋天來的。我們看到的,其實不光是天平的秋色,每個人的人生裏,誰沒有秋天,是秋葉在給我們啟示,生命需要從容,如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般,靜靜地盛開,輕輕地落下。

高義園牌坊邊,再次感受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時光仿佛溯回到公元年,清高宗第一次臨幸天平山。走在乾隆禦道上,腳步從容了許多。就這樣慢慢地感受秋色吧,無論再經過多少年月,天平山的秋色依舊是這般沉靜、從容、醉人的。

烏鎮的詩意時光

這裏的一切都是那麼熟悉,水,小橋,枕河人家,粉牆黛瓦。去過很多的水鄉小鎮,隻知道它也是其一,卻不曾想,這次才是真的被震懾住了。剛走進這個古老的小鎮,我就開始猶豫起來,是走著看風景還是乘船看風景。在這裏,可以沿著路的方向前行,也可以沿著水流、沿著小橋前行,因為水,所有的事物開始變得靈動。

來烏鎮最好是住一夜,這樣,你可以看到它的清晨與黃昏。清涼的早晨,晨光微曦,太陽剛剛升起,推開木製的門窗,柔柔的光線將眼前的景色映照得清新秀麗。整個世界一片寧靜,藍色的印花布在空中輕輕搖曳,天色藍得純淨,與這些布匹形成了漸變色。那些花是這個叫做“烏鎮”的小鎮盛開的,在小鎮的上空與澄藍的天空靜靜地對話。岸邊,停靠著一艘艘船,水麵上波平如鏡,陽光投射在水中,船的影子清晰可見,櫓安然地躺在船頭,一切都靜謐得如同一幅畫麵,分不清是人在畫裏,還是畫在人的視線裏。烏鎮的黃昏也是不容錯過的,夕陽將這個小鎮映照得有幾分羞澀,仿佛所有的一切都披上了一條薄薄的輕紗,那種美是朦朧婉約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座橋上靜靜地坐下,看著夕陽慢慢地落下。晚風輕輕地吹拂,拂動了岸邊的楊柳,和那纖長如睫毛的蘆葦。也可以在岸邊的藤椅上坐下,看入夜後的烏鎮,依然是那片河,依然是那座橋,隻是,一切都在槳聲燈影裏悄然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