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行走(2 / 3)

慢慢走,慢慢欣賞,水流去了哪裏,景色就在哪裏。

這個小鎮,像是天空裏的一幅長長的畫卷。背景是淡藍的天空,畫軸是碧波的流水。而那幅畫,是一幅水墨畫,一色的粉牆黛瓦,枕河而建,如一個個恬靜的少女,臨水梳妝。碧綠水波中,是一隻隻船,輕輕地搖著櫓,櫓聲“吱呀吱呀”地響著,像是均勻的呼吸聲,小橋、流水、人家,在畫麵裏一動一靜、完美結合著。

我開始數數,走過一座橋,走過又一座橋。一二三四五六七,我願意把七座橋放在一起。這樣的韻律,讓人開始對橋產生了興趣,每一座橋的背後都有一個典故。我似乎跌進了一首首古詩詞裏,那七座橋,便是最長的一首七言吧。我默默地念著那些橋上刻下的名字:雨讀橋,放生橋,將這些名字放在舌尖咀嚼,竟真的品出了詩詞的味道。

水是小鎮的語言。我靜靜地聽著它的傾訴,我在橋上聽,水波安然、平靜,隻偶爾泛起漣漪。像是耳畔響起的一首催眠曲,寧靜,安詳。我在船上聽,它動人的語言令人沉醉,輕輕搖櫓,水便有了律動,那節奏,仿佛一首小夜曲。上善若水,它是善於包容的,看似空無一物,卻又擁有所有的東西,那些房子、小橋、楊柳、船隻,都在它的懷抱中。仿佛安然熟睡的嬰兒,在母親的懷抱裏,安詳而踏實。

這裏的居民,幸福地生活在畫裏。在枕河而建的屋子裏,想起了一句話,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在烏鎮,我會忽視那些屋子的門,但是絕不能忘記那些窗子。透過那些窗,可以看水流深深,楊柳拂岸,可以看粉牆黛瓦,也可以攬明月清風。

喜歡去弄堂裏走走,弄堂很深,仿佛一頁一頁翻開的書,要看結局,得走到最裏麵。而其中的情節也很吸引人。拐一個彎,便像翻開新的一頁,故事在哪裏,斑駁的粉牆,牆角叢生的綠色植物,老舊的木門,還有爬了滿牆的藤蔓。弄堂裏有很多的故事,仿佛那一堵石牆,不知留下了多少歲月的痕跡,如一個年紀很大的老人,卻精神矍鑠。在弄堂裏來來去去,一年又一年。

喜歡踩著弄堂裏的青石板路,沿著一堵堵高大的石牆,一路慢慢地走。仿佛來到另外一個世界,邂逅一段狹長的記憶,如那條深深的弄堂。也喜歡在弄堂裏看天,天空隻露出藍藍的一部分,那一部分屬於弄堂。天氣晴好,卻想起了雨巷,和雨巷裏的那個女孩,一把傘,雨滴落在傘上,仿佛整條弄堂也結著愁怨。

弄堂裏是有故事的,那牆上的每一扇窗子,窗子的裏麵,都有訴不盡的人事。藤蔓爬滿了石牆,綴在窗戶外,形成一幅天然的畫麵,引人遐想。

在弄堂裏時常會遇到乘涼的阿婆,玩耍的孩童。而行人,隻是在弄堂裏穿梭。仿佛穿越一段記憶,一段時光。

想起一個詞,詩意。

我從水鄉走來,進入另一個水鄉。畫麵裏沒有喧囂,隻有寧靜,靜得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找個地方,靜靜地欣賞。這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畫,天地為背景,主題為小橋、流水、人家。流水靜靜地從腳底汨汨流過,小船悠悠地劃過,留下淺淺的漣漪。

在這裏,更深刻地理解了“詩意”這個詞,原來,詩意是一種生活態度。找一家小飯館,臨窗而坐,拉開木製的鏤刻的門,詩意一下子襲來,水在身旁,橋在水上,橋上還有攜手而過的戀人。小飯館裏餐桌上玻璃瓶裏的插花,是田間小路上隨處可見的野菊花。爬滿了藤蔓的圍牆,將秋日的詩意鐫刻。民居的牆邊,一樹竹林,一叢芭蕉,陽光傾瀉,鳥雀啁啾。涼亭外,樹影婆娑。詩意當然少不了水,靜坐一葉小舟,斜陽下,聽水,賞花,看夕陽,行人。時光如流水般逝去,此刻,卻停止了。光陰在這一刻,永遠地屬於這些彌漫著詩意的事物。

朋友喜歡在這個小鎮的郵局,寫下一張張明信片,寄給好友。烏鎮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它的古典、優雅、詩意,不僅讓來過的人沉醉其中,亦會讓沒來的人也感受到它的詩意時光。

在這裏,視線會隨著流水而深入,而記憶,也開始靈動起來。

澳洲散記

今年春節,我在南半球的另一個國家,小住了一段時間。在飛機上的十個小時,是興奮而充滿期待的,夜已深,卻睡不著,隻是不停地吃著飛機上的食物。偶爾開燈,看幾頁王安憶的《月色撩人》,仍時不時打開窗,看外麵的天色。是深夜,沒有任何光。再打開的時候,滿天繁星出現。飛機行駛了五個小時,位置大約在新加坡的上空。之後天色漸明,晨光微曦,在飛機裏看了一場華麗的日出。氣勢盛大,雲海時隱時現,令人分不清天上人間。十個小時後,飛機終於抵達墨爾本機場。弟弟開著車子來機場接我們,除了久違的親人的笑臉,一股暖流撲麵而來。這裏是夏天,而且非常熱。弟弟帶著我們在墨爾本市區繞了一圈,然後才上高速,去他家裏。

所有的疲憊在旅行的時候竟然都不再記起,這便是旅行的魅力。隻想用自己的眼睛、心靈好好去感受眼前的一切,因為這是一個陌生的地方,而我在這裏,隻有短短數日。透過汽車玻璃窗,第一次見到這裏的花,還有大片的綠色植被。一路上,綠色從來沒有從眼前消失過,無論是道路旁還是居住區。公園很多,草坪很大,陽光暖暖地照著車窗外的一切,如果有夢,那麼連夢都是綠色的。居民的住房是典型的花園洋房,充滿著濃濃的泥土氣息。每家屋子都有大大的院子,矮矮的籬笆邊上種滿了各種植物。遠遠望去,已被吸引。很多房子的牆邊種滿了綠色植物,那些碩大的花球,一簇簇的紫色,在風裏輕輕搖曳。花型很美,且碩大,在國內並不多見。小草花在草坪裏隨處可見,一般都在自家的院子裏,一個個在青青草地裏探出小腦袋,俏皮可愛。一路上隻是看花,也覺得眼睛不夠用。因為花朵和綠色植物一樣多,每家的主人都是辛勤的園丁,將自己的花園打扮得精致、美麗。

還沒有近距離地接觸這個城市,就因為那些花花草草,滿眼盎然的綠色,充滿蓬勃生機的一切,便已喜歡上這裏。因為眼前的一切告訴你,這是生活本身的美好。

弟弟的家在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州,車子左彎右拐,如迷宮般抵達目的地。真的看到了家家戶戶種植的碩大的紫色的花,因為時間是下午的緣故,花朵有點萎靡,但仍舊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弟弟家有兩個院子,前院有棵高大的紫薇樹,紫薇花盛開在枝柯間。抬頭看紫薇花,羞澀地在藍色的天空裏點染朵朵粉紅,天空藍得徹底。一樹紫薇,前一次欣賞還是在家鄉的園林裏,現在,竟是在南半球的另一個地方,有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

後院是一個袖珍的植物園。這個院子,總是神秘地吸引著我。院子裏的兩棵蘋果樹上綴滿了蘋果,因為蘋果的重量,樹枝有些傾斜。青青的蘋果,摘下來,洗了便吃,酸甜可口。另一側有兩棵檸檬樹,檸檬正綠,偶有微黃的,弟弟將它摘下來,灑在海鮮上食用。櫻桃樹剛剛過了季節,隻看到它高高的、穩穩地守護著院子。月季和茶花已經謝了,想象著春天裏,它們該有多美,滿目繽紛落英,美不勝收。檸檬樹下,有一簇簇的繡球花,像一把把淡綠色的小傘,又如同一個個美麗的繡球,忍不住將它捧在手心。柔軟的葉子,卻有著無窮的力量,那是多麼團結的花,一朵一朵簇擁在一起,締造一份質樸的美麗。

鳥兒嘰嘰喳喳地在耳畔不停叫著,天空裏時常有他們的身影,慚愧的是,它們在向我這個陌生人熱情地打著招呼,我卻不知它們叫什麼,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有時,天空裏鳥兒成排飛行,有時,隻看到三三兩兩躲進了樹叢。這裏的鳥兒很幸福,因為空氣清新,綠樹成蔭,到處都是他們的棲息地。它們也不怕人類,它們擁有自由,可以選擇翱翔廣袤天空,也可以選擇停留在人的身邊、草地上,嗅嗅青草的味道。

這是一個鳥語花香的地方。這裏,鳥的叫聲從來沒有遠離過人的耳朵,鳥的身影從來沒有遠離過人的視線。即使夜深人靜的時候,鳥兒們也閑不下來。多好的地方,人類幸運的同時,連植物、動物也一樣幸福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幸福於每個人可能都有不一樣的感受,然而有一點卻大致相同。在新的時代裏,很多人開始漸漸地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我們不需要現代化帶來的一切,有時,隻是想要那麼一點返璞歸真。離鮮花綠草近一點,離樹木鳥雀近一點,離藍天白雲近一點,離土地自然近一點。我們在快速奔跑的同時,卻丟掉了很多最質樸的東西。不妨看看這裏,其實這裏的一切不過如此。所謂生活,不過是一種態度。態度亦是哲學,如陶淵明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真諦,就是這樣。而不是被汽車鳴笛充斥雙耳,被陣陣尾氣籠罩全身。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幾乎個個都是稱職的園丁。草長了,要及時除去,院子裏植物的枝幹,要不停地修剪。土地上可以適時地種上些什麼,等到果子成熟,摘下來便可以食用。所謂的舒適,亦是離自然近一點,再近一點,生命的奧秘有時在一棵樹、一株草中可以尋覓。

我坐在草坪上,呼吸著這裏的空氣,清新舒適。偶爾抬頭看看純藍的天空,雲層緩緩移動,幾隻鳥嘰喳著在空中掠過,隻留下一些回聲。對麵人家的草坪上同樣熱鬧,幾個孩子在草地裏嬉戲,黃色的小野菊依然晃動著腦袋,嬌俏可愛。有時,天會很快地變臉,雨下起來的時候,趕緊去院子裏收完該收的衣服,隻聽得檸檬樹、蘋果樹的樹葉被雨打的嘀嗒嘀嗒直響。聽一會兒雨聲,看一會兒雨絲落下的樣子,歪歪斜斜,像是天空描繪的一幅畫。那些聲音,則像是一首來自大自然的奏鳴曲。溫度是瞬間就會變化的,雨一來,仿佛就帶來另一個季節,先前還是豔陽高照,這會兒卻變得冷雨瀟瀟,煙雨淒迷。

雨過,能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氣,運氣好的話,會見到彩虹。我選擇在雨後去附近的路上獨自走走,路過一棟又一棟房子,每家的花園便是一處景致,有賞不完的花。停頓片刻,主人便會跟你問好,路是有點坡度的,不停地上坡、下坡,走幾步便不由自主地對下麵的景致充滿了期待,那些花兒呢,那些人們呢?他們在做什麼?而我,隻想不停地走下去,就這樣,一直在路上。

才發現這樣的地方是如此適合散步,綠樹成蔭,鮮花綻放,小鳥自在地在頭頂飛來飛去,一路啁啾,仿佛快樂的人們,在路上哼著歌行走。

想起友善這個詞。在我們的身邊,人與人之間似乎變得越來越陌生了。生活在同一棟樓裏的人們,抬頭不見低頭見,見了卻連個招呼都沒有,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而在這裏,卻讓人有了一種時光逆流的感覺,仿佛回到若幹年前,那時的我們也曾經擁有樸素的情感,而現在,時代發展,卻遺失了很多珍貴的東西。

每天,你都會用上很多遍“hello”,與不同的人問好。也許隻是匆匆的一麵之緣,主動打招呼的卻是那裏的人們。笑臉是國際通用的名片,一個微笑,讓人與人之間沒有一切的溝通障礙。

弟弟家的鄰居是一對意大利老人,夫妻倆一個八十四歲,一個八十二歲,說著一口意大利式的英語。老兩口很友善,第一次去他們家是因為被一棵橄欖樹吸引,那棵樹種在院子的一側,樹上結滿了橄欖。其實我並沒有見過橄欖樹,因為問起,才恍然明白,樹上掛著一個個青澀的果實就是橄欖,老人告訴我橄欖再過兩個月就會成熟。說這話的時候竟有一絲小小的憂傷,我與這座城市的緣分,甚至等不到一棵橄欖樹的成熟。不過,老兩口的熱情友善讓人忘記這些,他們帶我去看了他們的院子。院子裏種了很多番茄,香料植物,還有高高的仙人掌,約有一兩米高。老人津津樂道地說著他們的院子,他們的生活,還帶著我們看了他們的房間,房間裏整潔一新,被子鋪得整整齊齊。茶幾上的花瓶裏,插著一朵朵剛剛從院子裏摘下的花。這樣精致的生活,竟出自兩個年齡如此大的老人之手,讓人欽佩。走時,老人還給我們遞上幾個番茄,讓我們帶走。天涯如此大,卻處處存在著細膩溫暖的情誼。

瑪莎是在超市裏認識的朋友,隨意的交談,因為投緣,很聊得來。熱情的瑪莎讓我在她的紙上寫下了郵箱地址,從此就有了這樣一位異國朋友。瑪莎是混血兒,父親是非洲的,母親是澳洲的,她有五個孩子。她仔細地問我來自中國哪裏,才知道她也來過中國,並且也是一位老師。這樣的經曆,讓我們有更多的話題可以說。

在那兒,隨時都可能會認識不同的人。因為熱情,因為友善,你會情不自禁地用僅有的一些英語和他們交談,哪怕隻是簡單的問好,卻讓人覺得舒坦,感動於那份久違的熱情。

悉尼是值得一去的,因為那裏有歌劇院。很早以前,悉尼在我的心裏似乎與歌劇院劃上了等號,因為它有著代表性。這樣的建築,如同一件精致的藝術品,是值得細細玩味的。我們買了船票,坐船去歌劇院。傍晚時分,在悉尼市區逛了一天,人也有些許的疲憊,在船上正好有了歇息的機會。夕陽很美,夕陽下的景色有著別樣的韻味。遠遠地看著海港大橋和歌劇院,兩處建築一水之隔,卻有著不同的美感。海港大橋,充滿著陽剛之氣,像一把巨大的彎弓,直指蒼穹。而歌劇院,則充滿著陰柔之美,像一個恬靜的少女,靜靜地倚在水上。它富於變化,每個角度看都不一樣。時而如白帆高揚,時而如張開貝殼的大蚌,時而如碧波中怒放的白蓮,怎麼看都有不同的感受。這兩組建築,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是鐵黑與雪白的完美搭配,是壯美與精巧的強烈映襯。

在這裏,讓人更加明白什麼是和諧,什麼是大美。

輪船靠岸,我們在歌劇院的附近散步,天地廣闊,湛藍的天空和碧藍的湖水,仿佛是兩塊背景,主角是帆型的歌劇院,在這迷人的風光裏,傳來天籟般的音樂,令人陶醉。這一天,歌劇院因為有大型活動,不能買票進去參觀。於是,有更多的時間在它附近散步,遠遠地,仿佛看得更加透徹。音樂,在心中響起來……

凱恩斯是一個小鎮,是通往大堡礁和熱帶雨林的必經之地。凱恩斯行程的第一天,我們要去綠島,通往綠島的交通工具是乘坐玻璃底船。透過船底的玻璃,可以看到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這裏有最大的珊瑚礁群,海底的珊瑚是另一個世界的生物,有的像藍色的花椰菜,有的像彩色鹿角,也有的像是各種各樣的花朵。造型也是千姿百態,長城、比薩斜塔……看海底珊瑚群,就像是看七月裏的巧雲,看什麼,像什麼。隻是,那一天天氣突變,在海上經曆了狂風暴雨。冷雨不斷地打在身上,鞋子衣服幾乎濕透,船在太平洋上行駛,風浪很大,搖搖晃晃,海底世界也有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很多小醜魚在腳邊遊來遊去,像極了《海底總動員》裏的片段,大海是它們的依賴,無論風暴或是陽光,都對它們沒有影響。而人呢,畢竟不是魚,一遇到大風大浪,總期盼著回到陸地,隻有依賴了陸地,才讓人安心。因為中途的風浪,姑父甚至希望船隻能返回港口,不再去綠島。其實,風暴很快會過去,看那些海上低飛的海鷗,勇敢地在海上盤旋。在著陸的那一刻,心中的不安心終於放下。我們用最好的心態去感受自然賦予的一切,發現雨中的世界同樣美麗。雨林,下了雨,才更有生機。

太平洋的沙灘上,雨還在落著,一片蒼茫。沙灘上,滾落著一個個椰子,遠處的海麵上漂浮著一個足球。想起了電影《荒島餘生》,人在最孤獨無助的時候,一個足球可能成為最好的傾聽者,它永遠都在靜靜地聽著,直到你離開這個地方。

這個島的名字叫“綠島”,我總把它錯誤地當成“綠島小夜曲”裏的綠島,我知道它並不是,但是我願意把它們放在一起。因為這個島嶼也像一隻船,也似一首動聽的小夜曲,安靜、迷人,海浪與海鷗、沙灘、椰樹、珊瑚交織成一首最動聽的小夜曲,音樂起伏,節奏輕緩,太平洋上的這個小島,就是在這樣的襯托下,散發一種蒼茫的美感。

綠島上的一封封信,深深地吸引了我。其中有一封來自年月號,是一位弟弟寫給姐姐的信,敘述了他為期兩天的綠島之旅,旅途愉快同時也帶著冒險的心情,信上說,綠島上並沒有發現蛇的蹤影。

那一刻,也想寫一封信或是寄一張明信片,告訴朋友們:我在綠島……

想起了熱帶雨林裏土著人的表演,他們為遊客演繹了屬於他們民族的音樂、舞蹈和運動。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曾經提到音樂教育和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因為體育運動能提高身體素質,音樂能陶冶心靈,當人的身心都得到了發展,其他的一切自然也會好起來。澳洲土著人表演的這三個項目雖然原始,卻各具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柏拉圖的理想。投擲標槍逮袋鼠,用他們的樂器模擬各種動物,惟妙惟肖。土著人的舞蹈也很有特色,在肢體的扭動中,仿佛看到了一條條舞動的靈蛇,一隻隻蹦跳的袋鼠……

不是沒有見過樹木,也不是沒有坐過纜車,但是,當最原始的熱帶雨林,最廣袤的綠色風光就在自己的腳下的時候,還是被震驚了。那些樹木,幾乎叫不上名字。隻記得有一種植物叫“等一會兒”,任何人經過,它都會把人纏住,需要慢慢地解開才能繼續前行。還有一種叫“梭羅”的植物,在它的身上,還寄生著很多其他的蕨類植物。這裏有鬱鬱蔥蔥的植被,它們安然地生存著,遠離喧囂,遠離汙染,隻剩下靜謐和純淨。

開始試著擁抱整個熱帶雨林,雨林裏的空氣在瞬間布滿了水氣,仿佛下起了濛濛細雨。再仔細看,天空依然晴朗,隻是雨林對麵的山穀中有一處瀑布,是拜倫瀑布。遠遠望去,瀑布奔流直下,氣勢磅礴,無比壯觀。這是森林峽穀裏的瀑布,從高高的山峰傾瀉下來,遙望,是萬綠叢中的一點白色,是靜謐中的一點生機。鏡頭開始失去作用,這樣的動態美無法在照片中展現。

飛機在墨爾本機場降落,再一次來到這個城市。兜兜轉轉之後,發現對這個地方產生了特別的感情。其實,與它的相處隻有那麼幾日,內心卻感覺無比親切。有些風景適宜欣賞,而有些地方,適宜居住。回到墨爾本,便迫不及待地走進弟弟家的院子,院子裏,一樹紫薇依然綻放,檸檬樹逐漸成熟,檸檬開始變黃。蘋果似乎又大了很多,盡情地采下,口味酸甜如蛇果。那對意大利的老人依然平靜地過著日子,種植他們的番茄,香料植物,滿園綠色,鬱鬱蔥蔥。偶爾摘下院子裏的鮮花,插在玻璃瓶裏。這裏的一切都因為同一種色彩,滿世界的綠色,變得充滿生機與希望。我的心底開始響起一首歌,那首歌是很多人的一個夢,夢裏有一棵橄欖樹,生長在遙遠的地方。那棵樹,曾潛藏在每一位旅人的心靈深處,在內心最深處的某個地方,我們播撒了一顆“流浪”的種子。

不去想旅行的意義,隻想多看一眼遠方的風景。於是在某一天的清晨,早早地起來,感受這個城市剛剛醒來的樣子。天色微亮,這個城市有一種素顏的美麗,也無風雨也無晴,隻有滿世界的寧靜和鳥雀啁啾的叫聲。

散步吧,那是最好的方式。眼前一切如昨,蔥蘢的樹木,隨處綻放的小野菊、繡球花,碧藍的天空,來回盤旋的小鳥……

用心去感受這座城市,然後輕輕地哼一首歌: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總有一朵花是為你而開

我是在夏日的某一天來到這個小鎮的。如果說每個地方都有一種屬於它的花,那麼,屬於這裏的花便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因為荷花,我在與它初相見的那一刻,就喜歡上了。來之前,我仰慕它那美麗的名字:小蓮莊,它是劉庸的私家花園。據說,取這個名字也是因為仰慕一個人,趙孟頫,他建過一個蓮花莊。因此而得名。還記得第一次看到趙的字,就如在這園子裏看到滿池的荷花,也給人一種恬淡、寧靜的感覺。走進小蓮莊,我便迫不及待地尋找十畝荷花塘。雖然已是夏末,卻仍有荷花盛開著。這裏的荷花種植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在這漫漫歲月裏,荷花依然恒久地開著。碧綠的荷葉,高高的,擎托著一朵朵飽滿的花朵。蓮花在這裏,仿佛古時一位高貴的小姐,舉止優雅,外表嫻靜,姿容美麗。它靜得令人不忍打擾,偶有微風拂過,它在風裏輕輕搖曳。十畝荷塘,實則是一份閑情逸致。初夏的時候,聽“驟雨打新荷”,荷葉是新生的生命,是一片又一片小小的圓,歪歪斜斜的雨滴時而落進水中,時而落在青青的荷葉上,這定是初夏最美麗的畫麵。盛夏,荷葉田田,一一風荷舉。荷塘的情景亦如今日所見,荷香醉人。當秋的腳步匆匆走近時,荷塘仍然值得一看,滿池枯葉是另一種美,且留得它還可以聽雨聲,這定是最浪漫、豪邁的情節吧。

沿著五曲橋,走過一座六角小亭。小憩片刻,坐在石凳上,身旁是熟悉的太湖石。這樣的時光是慢的,閑散的。靜靜地賞荷,坐在荷塘邊看水中荷花的倒影,沒有人來打擾。是孩子的聲音提醒了自己,他摘了一片荷葉,將它當作帽子,或將水滴落荷葉,因為這些,他也喜歡上了這片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