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梵高
一次逛書店,看到一本漂亮的小畫冊《我為畫狂——梵高》,心動不已。簡單地翻看過後,立刻被凡高的畫震撼。他的畫一幅幅地呈現眼前,極大地視覺衝擊力。即使不懂得畫,也沒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我想也會有頃刻之間的感動。他是真正的色彩大師,如此大膽的用色,又有多少人敢為之。自然界綺麗的美景與絢爛的色彩在他的筆下熠熠生輝。
封麵是梵高的《星空》。靜謐的夜空,繁星滿天。星星是黃色的旋渦,在深藍色的天空中旋轉。在星空的襯托下,麥田與柏樹安靜地與之形成對比。為畫而狂,不再是美妙的色彩組合。畫也由心而來,真正表達的是人的內心。難以想象一個間歇性精神錯亂的人,還能在生命彌留之際創造出如此偉大的作品。他用盡一切可能的時機作畫,畫病房,病人,風景,花朵,也畫肖像。他渴求美好的生活,一個如此懂得生活的人,卻活得這麼痛苦。生命短暫,罹病,這麼豐富的作品,卻在死後才被人所認識。悲劇性的一生,讓人慨歎。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是那幅《向日葵》。每一朵花都像一團火,細碎的花瓣像是火苗。整幅畫像是火焰般燃燒著畫布,燃燒著人們的眼球。此外,他還畫了鳶尾、玫瑰、杏花、薔薇、蝴蝶花、紅罌粟。足以看出他是一個有品位並且懂得生活的人,捕捉了一切的美麗。他喜歡用花布置自己的房間,看畫的人卻幻想著能擺上一幅這樣的畫,陶醉其中。特別喜歡他的《插在瓶中的鳶尾花》,《薔薇花》《瓶中的紅罌粟》。深藍色的鳶尾映襯在黃色的背景上,花瓶與桌麵是另一種黃色,較暗些。神秘與奔放並存畫中;粉綠的背景,綠色的桌麵,嬌柔的薔薇與綠色的葉子曼舞其間,令人心生憐惜之感。鮮亮的紅罌粟花即使襯托在較暗的背景下,色彩也是如此豐富。想想他的生命就像是他筆下的種種花卉,如此明亮,狂熱,短暫。
他筆下的風景自然,美麗,散發著濃濃的,浪漫的生活氣息。《秋天的白楊樹》,畫麵是統一的黃色基調,秋天的蕭瑟的景象自然呈現;《羅納河畔的繁星之夜》畫的是美麗的夜景,藍色的基調。這也是愛情的顏色,浪漫的顏色。羅納河畔,靜靜的河水蕩漾著月光與燈光,滿天的繁星散發著燦爛的光芒,一對情侶伴著這美好的夜色相偎而過。他描繪了這般美輪美奐的風景,內心定比這還豐富。憧憬著一切美好,強烈地在畫中表現自我。
畫冊中,還有一些畫描繪了窮苦人的生活狀況。《錢與窮人》,《吃馬鈴薯的人們》……可以看出他對這種生活充滿了深切的同情。
他的畫,其實看到的是一個偉大的文森特梵高。他的畫是色彩鑒賞,是生活藝術的學習。每一幅都是一門色彩的大學問,以及對畫家內心的窺探。他的畫,讓人記住的是一個為畫而狂的藝術大師——永遠的梵高。
聆聽肖邦
有一陣子,我的周圍縈繞著肖邦的琴聲。第一次沉下心來聆聽他的鋼琴曲,正好是江南的梅雨時節。我開始遇見他的降D大調前奏曲“雨滴”。江南正是梅子黃時,雨淅淅瀝瀝地下,下到終於有了停下來的意思,突然變成了嘀嗒嘀嗒的聲音,那聲音仿佛從江南青黛色的瓦當上滴落而至。是我最愛的故鄉的雨滴,每一滴都落至內心,爾後蔓延出一圈圈的漣漪。而我,竟然在肖邦的琴聲中找到了同樣的感受,那一刻,仿佛他鄉遇故知,淚嘩然而至,竟有了說不完的話,如這雨滴,嘀嗒嘀嗒,嘀嗒嘀嗒,落下,又落下。音樂是相通的,創作這首“雨滴”的時候,肖邦正在地中海馬爾島療養,那是一八三八年,肖邦的肺病已開始惡化,在喬治桑的陪伴下,他來到了馬爾島。他們輾轉找到了山上的一座古老寺院,但是寺院的居住條件非常差,且屋簷會漏水。有一次,喬治桑外出買東西,正好天下起了雨,她遲遲沒有回來,圍繞著肖邦的是這綿綿不盡的細雨,他在等待喬治桑的同時做些什麼呢,或是艱難地在屋中踱來踱去,咳嗽幾聲,抑或是在鋼琴上尋找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伴隨著雨聲,他終於有了靈感,一段旋律從他的指尖流出,與這連綿不斷的霏霏細雨和在一起,那是心靈與自然的契合,天衣無縫。
那屋簷下的雨滴,似乎隻有一個音,單調地不斷重複。此刻,與他的心情是如此相像,那雨聲也是他的知音麼?他如此熱愛音樂,疾病卻纏上了他。如同天空需要陽光,這一刻卻陰雨連綿。是這般相像,他的靈魂走進了雨中,他的手指觸摸到了那黑白分明的鍵盤,是他找到了音樂,還是音樂湧上了他的手指,連他都有些分不清楚。
他隻記得,有一個單音不斷出現在他的指尖,滴答滴答的,如雨滴,落在了琴鍵上。他疲憊的身體開始漸漸得到緩解,他落下左手,抬起右手,行雲流水般,琴聲與雨聲,形成了美妙和諧的二聲部。這音樂的確是來自梅雨季節,馬爾島或是江南,些許憂鬱的情緒,飄來的卻是梅雨時節不斷盛開的梔子花香。
我的房間、電腦上、汽車裏都有肖邦的鋼琴曲。有時候,我仿佛快忘了他,碟片上漸漸蒙上了灰塵。然而他是很難被真正忘記的了。總有一些時刻,他會成為一個知己,而這個知己,隻需你靜靜地坐下,聆聽,便能完成所有的對話。
某個秋日,雨嘩啦啦地下了起來。我坐在車裏,窗前的玻璃被突如其來的陣雨模糊了所有的視線,索性放慢車速,停車,然後打開車裏的CD,音樂如水般湧來,我慶幸我選擇了一張肖邦的碟。此刻,他來的剛剛好。他帶來了一首“幻想即興曲”,雨中,我的思緒不斷後退,後退至回憶深處。那時候在師範裏,琴房的走廊裏,總能聽到他的曲子,可是那時候,除了旋律,別的我什麼也聽不出。
有時,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分,我靜坐,攤開一本書,在CD機裏輕輕地放著肖邦的音樂,它讓我的心沉下來,仿佛沉至平靜的水麵,然後他的琴聲與那些淺淺的文字,開始在如鏡的水麵上泛起漣漪。這是多美的情節,令人眷戀。
他的音樂是任何一個時候都適合聽的,也有輕快活潑一些的。我反複地聽著他那首“一分鍾圓舞曲”,其實,我更願意叫它“小狗圓舞曲”,那是多麼形象的名稱。那條小狗,是喬治桑的,他在音樂裏歡快地跑了起來,繞著地板,和主人嬉戲。那是肖邦與喬治桑最快樂的時光吧,音樂頓時明媚、調皮起來。
想起了電影《一曲難忘》中的片段。那是在肖邦小的時候,他坐在鋼琴前練琴,他的老師進來看他,問他是在彈莫紮特嗎?他調皮地回答:“不,是在彈肖邦。”原來,他的少年時期,就已呈現天才的素質。後來,他從波蘭來到了法國,他的老師帶他來到一家唱片公司,希望能為肖邦舉辦演奏會。可是,他們看中的是少年時期的肖邦,而非此時的肖邦。正在此時,肖邦聆聽到了自己的音樂,鏡頭中李斯特坐在了琴凳上,看著琴架上的譜子,音樂從他的指尖流淌出來,許是知音吧,他詢問這是誰的作品,鏡頭隨即轉移到肖邦身上,那一刻是美妙的。李斯特希望能和肖邦握手,可是雙手卻無法離開這首“波洛奈茲”。之後,肖邦提出他彈奏主旋律,李斯特彈奏配音,終於他們的右手都空了出來,轉身兩隻手握在了一起。總是被這個情節打動,真正的音樂是來自內心的,恰如肖邦的性格。在這個畫麵中,那些流動的音樂,還有鋼琴家的手,仿佛是最美的定格,音樂不是每個人都能懂的,此刻,終於有人聽懂了他的音樂。
一直覺得對於音樂,他是極度專一的,他的一生,隻創作鋼琴作品。無論是圓舞曲、瑪祖卡、前奏曲、夜曲,都來自一個個性格分明的黑白琴鍵。仿佛離了鋼琴,他的音樂便會失去,他的人生便會空白。他熱愛自己的祖國,他的音樂,常常會為了募捐等活動而彈奏,卻不會為了貴族而彈。對於他的祖國波蘭,他在作品中傾注了極大的愛國情緒。每次聆聽他的瑪祖卡舞曲,都會深深感動。這本是波蘭的一種民間舞曲,卻因為肖邦,因為他的一係列瑪祖卡,而使這種舞曲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一種舞曲形式。
有時覺得他的性格中有一些憂鬱,但那不是全部。傅聰曾經說,早期肖邦是李後主;到了後期,他的意境反而變成李商隱了。的確,在經曆了人世滄桑後,世界在他眼裏已然改變。
對於愛情呢,也許在世人看來,也是那麼獨特。他愛上的是一個寫字的女人,她穿長褲,抽著煙,所有的一切都像是來自一個異性,有人說,她的性格正好與肖邦的性格互補,然而在我看來,他們至少有一點是相似的,她們同是用雙手表達思想的,喬治桑是一個左手抽雪茄、右手寫字的女子,而肖邦,是在用雙手,將簡單的音符變成流動的旋律。他的音樂,能將人帶到任何一個如詩如畫的地方,月光朗照的寧靜的夜,陰雨綿密的寂靜午後……從他指尖流出的不僅是音樂,也是詩歌。
那些歌
俄羅斯是如此的廣袤遼闊,像一首豪放詞。可在那些歌聲裏,我分明聽出了它的委婉憂傷。
那年我剛中學畢業,考入了一所藝術學院學習音樂教育。入學的第一年,教我們聲樂的是一位剛從歌舞劇團退休的歌唱演員。時光流逝,很多學生時代的記憶已漸漸遠去,但是,有一首歌,卻成了當時的背景音樂。在所有情節的背後,緩緩地流著。
那首歌,是音樂這扇大門為我敞開後呈現的第一道風景。是那本《聲樂曲選集》裏留下最深印象的一首歌。
這是一條曲曲彎彎的小路,一直通向迷霧的遠方……最初喜歡的是它的旋律,初聽的時候,覺得音樂很美。隻是柔柔地傾訴,卻又充滿著力量。那時候還不知道什麼是小調以及這種音樂的特點。喜歡這樣的旋律,開始愛屋及烏地喜歡俄羅斯這個民族。於是找來許多其它的歌曲,竟然都沒有讓人失望。《三套車》、《喀秋莎》、《山楂樹》……那些風格相似卻旋律不同,然而相同的是音樂都有一種純純的美感,怎不叫人心動?
當然,若沒有歌詞,僅有旋律是不夠的。那些詞,用一種文學性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形象。在《小路》裏,有這樣一個女子,她的丈夫要上戰場去打仗了,而她要留在後方。可是她的心,也已隨著這條深邃的小路漸漸遠去,她要陪伴丈夫,她要為他包紮,她要和他一起,平安地回來。原來令人心動的,是旋律背後的這位女子,她對丈夫的思念,和她的一顆勇敢的巾幗不遜須眉的心。
因此,這首歌的好,是多方麵的,包括它的透著淡淡憂傷的旋律,令人無限回味的歌詞,以及這樣一個清純美麗、執著勇敢的女子形象。
我國的民歌中,也有類似的歌曲。
比如這首《梅娘曲》。
初聽歌曲,能聽到一個女子在低聲地傾訴。隻覺得旋律動人,又有一種難言的憂傷與思念,隱隱地,讓人為之心痛。再聽歌詞,才覺得旋律與歌詞是如此貼切,仿佛是一個人在說話,用旋律的高低起伏來表達內心的憂思。
“哥哥,你別忘了我呀,我是你親愛的梅娘……”
是一個男子忘了女子,拋棄了女子嗎?不,不是的。隻因為戰爭,他離開了南洋。一聲又一聲的“哥哥”,唱不盡一個女子對他的思念。曾經,他們如此幸福美好,坐在紅河的岸邊,他彈吉它她唱歌,每一根琴弦,每一聲輕吟,都深深地傳遞著彼此的情誼。可如今,那個令人思念的男子卻已經受了傷,他已不認得她,縱有千萬聲呼喚,“哥哥,你別忘了我……”他也未必能聽得到。這個女子,一定是一個溫柔賢淑卻不失勇敢的人,是有著真性情的女子。為了她思念的人,她違背了爹娘的意願,準備好用自己的眼淚去為心上人療傷。這是多麼好的一個女子,重情重義,堅強勇敢。這個叫“梅娘”的女子,讓人深深地感動,也讓人由衷地喜歡。
每次聽到“我預備用我的眼淚,擦好你的創傷”一句,便會為這個女子心疼。她是多麼地無奈、無助,不顧一切地離開父母,尋找到了她的心上人,卻沒有辦法去幫助他。而隻有眼淚,這樣的思念裏似乎有一份淒涼,當然也有一份對美好的追求。是一個女子的堅決,她哭著說,一定會好的,一定會好起來的。那個時候,眼淚簌簌地,如憂傷的旋律,流了出來。
想到另一個女子,黛玉。在她和寶玉相見之前,已被一個故事感動,那就是“木石前盟”。一塊玉,與一株草,亦是有緣的。這株草,為了報答她的恩人,曾經施恩於她的人,她料想,下一世她將用眼淚來還報恩情。眼淚,也許並沒有什麼,但對於一個人,一個柔弱的女子,卻往往代表一顆最真的心。當她什麼也沒有的時候,若她還有最珍貴的東西,那也是眼淚,她的眼淚,隻為某個人而流。
先是很喜歡這個曲牌,“一半兒”,既不多,也不少,隱隱透出一股禪意。美酒飲至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酒飲微醉,花開一半,想必都是最美的境界。而這個曲牌,這個“一半兒”,卻讓人有另一種感受。
元曲是有曲調的,而我從來沒有聽過它的旋律。不知道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曲子一定能深深地吸引我。也許,也是因為那一份情誼,一份思念,一份惆悵,或者,是一個令人回味的曲名。而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有些曲子,即便沒有旋律,隻因為有了朗朗的詞,也就有了幾分動人之處,比如這一首。
一半兒
宋方壺
別時容易見時難,玉減香消衣帶寬。
夜深繡戶猶未拴,待他還,一半兒微開一半兒關。
又是一個女子的娓娓訴說,自始至終都是她的思念。她在等待一個人,為了他,她連門閂也舍不得拴,而門閂“一半兒微開一半兒關”的形態,正如她的心,半開半閉,充滿矛盾。這個思念,深深的,使她的人也瘦了。最惆悵的,是她和他,相見的艱難。一定有什麼,是她沒有訴說的,是曲子裏沒有的,令人猜測,令人同情。也許相見很短暫,匆匆一麵卻又要離別,也許,他們的戀情得不到父母的成全……這個夜深時飽含思念的女子,分明能讓人看到她的眼淚,看到她的愁緒。
隻是,在這樣的文字裏,卻什麼也沒有看到。隻看到那九個字“一半兒微開一半兒關”,從這兩個“一半兒”裏,我看見了另一份動人的情感,讓人更加憐惜地喜歡這個女子。
她哭,卻看不見眼淚;她愁,卻看不見緊鎖的雙眉。但她,的確是瘦了,身子和內心都瘦了。她定是一個內斂的、婉約的、為愛執著等待的深情女子,隻期望,那個男子和現實裏的一切,別辜負了她。且給她一半兒的驚喜,一半兒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