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藝術(2 / 3)

想念一首古老的民歌,於是,翻開《詩經》,重新讀了起來。詩三百,放在現代,不過是一些歌曲,隻是與歌詞相配的樂曲早已失傳,隻剩下這些樂歌中的歌詞。

《詩經》中同樣有很多表達思念的詩,比如這一首《君子於役》。君子於役,不知其期。

女子思念到遠方服勞役的丈夫,卻不知他什麼時候才會回來。丈夫留給她的,是一日又一日的思念。日子一天一天逝去,日出,日落,連牛羊都回穴了,可是他,什麼時候能回來?沒有答案,沒有日期。古時亦不是現在,沒有電話,沒有一切聯絡設備,離別便失去了音訊。這個女子,隻有等待,無盡的等待。

更深一步地被感動,是因為這首詩的最後一句:君子於役,苟無饑渴?在長長的思念背後,開始關注這樣一個女子。她的容貌也許並不美麗,她的衣著也許十分樸素,然而她心思細膩,待人真誠。她思念她的丈夫,這份思念不是少男少女情竇初開的思念,而是一對夫妻,擁有至真親情的男女,對彼此的思念。他在遠方服勞役,她在家鄉等著他。她日日擔心,他是否安全,他是否在忍受饑餓?人世間最動人的情誼便是這樣,是最平淡樸素的一份情感。有時看到這樣的畫麵,會被深深觸動。一對夫妻手牽手去菜場買菜,這樣的情節遠遠勝過一對男女去看電影,去購物,也許這樣的畫麵才是最恒久、最動人的。生活,最後都將歸於平淡,而這個女子,她想著她的丈夫是否在忍饑挨餓,這也是最動人的情愫。

再讀這首《君子於役》,一個女子的細膩心思,一份素樸的思念,還有等待後的無奈,最終融為一份感動,如潮水般湧來,漫過一切。

是啊,思念可以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悸動,也可以是柴米夫妻間的細膩關照。思念,是內心最自然的表露,將素樸的情感無限延長,像夏日裏的蟬聲,不知疲倦地鳴叫,將整個夏日叫得悠長悠長。於是,這思念成了一份情調,教人欣賞,讓人感動。思念很美,當然,其中也有無奈、痛苦,但思念總讓人相信,幸福會如期而至。如同甘甜,總會在澀苦之後出現。

戲曲印象

我對戲曲的印象,如今想來已經很深。從前,覺得戲曲是年紀大的人才會喜歡的。比如媽媽、奶奶,她們喜歡聽越劇、評彈。那些咿呀的唱詞、婉轉的調子,在空氣中繞來繞去,把人的思緒也繞了進去。音樂停了,人卻沒有出來。那是我看到的戲曲和年紀大一些的人之間的默契,我雖聽著,卻始終是在音樂的外麵。那些緩緩的調子,把節奏放得很慢。我總是迫不及待地把曲子的詞看了個遍,才發現,這些意蘊,是要“慢慢的”才能感受。

那一年,學校的越劇班來了一批新生。清一色的女孩,十五六歲的年紀。天真爛漫的年華,卻都選擇了這樣一門專業,並且默默與之相伴。她們的身上都是朝氣,每日依舊是練功、吊嗓,學它的唱腔。常想著,她們和戲曲,是否如同一場忘年戀。然後,她們的血液裏,她們的一輩子,都流淌著曲中慢慢悠悠的調子。因為好奇與關注,我的思維漸漸地變了。戲曲也是屬於年輕人的,她美得穩重、端莊;她像一朵花,開到最飽滿的時候,卻還沒有凋謝。

越劇和黃梅戲令人想起了《詩經》裏的一句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確實,她們是來自南國的佳人,亭亭佇立於水邊。眉目秀麗,聲音婉轉動聽。曾經有過很多盤關於戲曲的碟,都是一些經典劇目中的選段。從毫不在意,到主動地去聆聽,這才聽出了她的好。在戲曲中,越劇和黃梅戲是接近於通常意義上的流行歌的。兩個劇種都是長於抒情的,當然旋律各式各樣,或明快,或淒怨。越劇中很喜歡經典劇目《梁祝》中的一些選段,比如“十八相送”,旋律從清新明快轉而進入送別的深沉無奈,曲調於耳朵,是一聽鍾情式的。音樂如陀螺般繞著某處旋轉,繞來繞去,停下來的時候,依然在原處。黃梅戲源於一種采茶調,也是清麗婉轉的。尤喜韓再芬的唱腔,因此總是不自覺地把對黃梅戲的感受和對韓再芬的感覺聯係在一起。因為語言的關係,它似乎更接近於現在的流行歌。這些曲子,應該如《詩經》一樣,本是來自生活,來自人們的口中。看過兩出現代黃梅戲《徽州女人》、《公司》,都是韓再芬主演的,也是她在藝術上的深入實踐,在傳統音樂中加入創新因素的。這些音樂,有舊的影子,樣子卻是新式的。新式的造型,新式的唱詞,新式的情節,很有意思。

京劇和錫劇,把它們放在一起,是因為曾經我們有機會選擇其中一種作為選修科目。一個是陽剛的北方漢子,另一個則是清麗的南方佳人。各有誘人處。我當時選了錫劇,其實學的隻是皮毛,隻是在回憶中又分外珍惜。教我們的老師是適合戲曲的,因為內心細膩,肌膚如雪。她看《人間》,會感動得哭很久。她教我們數板,一板一眼,然後唱了《孟薑女》中的選段,是關於哭長城、送寒衣的,淒婉、動人。京劇則要熱鬧得多,生旦淨醜、唱念做打,仿佛樣樣都要沾著一點,隻覺得眼耳不夠用。

昆曲是最不易發現它的好的,尤其是在那個內心浮躁的年紀。實際上,這個劇種最耐人尋味,更能體現觀者的素養。看過很多遍《牡丹亭》中的選段《遊園驚夢》,說的是杜麗娘與柳夢梅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杜麗娘因為教書先生教了《詩經》中的詩句,便萌生了傷感之情,與丫環一起遊覽自家的後花園。回來後竟在夢中與一手持折柳的男子相遇……這樣一則故事,起先聽的時候隻覺得拖遝,完全沒聽懂。唱詞出來的太慢,往往一個字要占好幾拍。也因為這樣,倒是留意起了它的曲牌。昆曲有一千多個曲牌,和詞牌一樣,都有著動聽的名字,如《繞地遊》、《步步嬌》、《皂羅袍》。以《皂羅袍》為例,光是唱詞,就夠回味的了: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就是這般美豔的唱詞,念過,餘音便還在心中回蕩,美極了。其實,昆曲的美真是有內涵的,還有她的唯美的身段,組合起來,真是天衣無縫的。隻是,原先一點不懂得它的好。到最後,多虧了時間這個最公正的審判者,它的陽春白雪式的美,終於能感覺到。

倘若,時光倒流……

颶風來臨,那隻倒著走的鍾終於淹沒在大水中。

這是電影《返老還童》中結尾的一個鏡頭,正好與開始時的鏡頭相呼應。凱克先生做了一隻反轉的大鍾,以表達對在戰爭中失去生命的人們的紀念。如果時間倒流,他們的兒子,以及其他逝去的人,將會重新回到他們身邊,享受完整的人生。

可是時光無論順流逆流,都將消逝,且一切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被淹沒。

所有人都懼怕孤獨,害怕變老,可是如果時光倒著走,正如那口反轉的鍾一樣,那麼又將會怎樣?

本傑明,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所以他的人生,也注定會和別人不一樣。從出生起,他就開始過早地衰老,生理上的一切都表明,他將在不久之後死去。他擁有所有老年人身上的衰老特征。他的母親因為生產而死去,他的父親因為視他如怪物而將他遺棄在養老院。

隻有奎尼,視他為寶貝,將他撫養大。她說,沒有人知道明天將要發生什麼。本傑明能活著,超過預期的時間,本身就是一種奇跡,因此他心裏常懷感恩。

養老院是最適合本傑明成長的地方。那裏的人們會拋棄所有現實裏的爭鬥,而靜下來談論天氣、落日等等。他們靜靜地來,都為了等待同一個日子。那些人雖然隻占據了本傑明生命中的一部分日子,卻在他的人生裏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有人教他彈琴,告訴他彈琴並不在於你彈得有多好,而是你對於彈的東西有什麼感受,是為自己而彈;有人在他五歲的時候教他閱讀;有人跟他講述生命裏的遭遇,曾經七次被閃電劈中;有人告訴他,你可以像瘋狗一樣抱怨人生,詛咒命運,但是到了最後一刻,都得安靜地放手離開。所有人的結局都是一樣。

而黛西,是他的人生中永遠無法忘記的人。

第一次相遇,他是一個老人,而她,是一個小女孩。可是她那湛藍的眼神令人難忘,她相信本傑明不像他的外表那麼年老。

第二次相遇,她長大了,而他,褪去了那副老態龍鍾的模樣。那時候的黛西,是人生中最閃亮的時刻,她跳舞,世界和她一起旋轉。

第三次相遇,她發生了車禍。她不能再跳舞,而他,變得更為年輕帥氣。她拒絕他的幫助,他隻能觀望後默默離開。直到她再次站了起來,他們重新相遇。無論時間順流逆流,他們終於有了一個相交點,那時候,一切都在應該發生的時候發生了。沒有太早,也沒有太晚,所有的一切在時間上來說都是剛剛好。他們相愛了,並且有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的成長,本傑明開始意識到那是他該離開的時候了。

第四次相遇,他離開了很久,去了東南亞的幾個地方,之後又回來。那時候,他已經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而黛西,有了丈夫,並且已經在漸漸地變老。

最後一次相遇,本傑明已經變成了少年。人們在他的日記本的鎖上看到了黛西的名字,並且找到了她。本傑明,拒絕所有人,卻願意和黛西接近。盡管他的記憶力在逐步減退,開始有了癡呆的跡象。最終他越來越小,直到變成一個嬰兒,在黛西的懷裏閉上了雙眼。

那個養老院,正是黛西第一次見到本傑明的地點。而那時,年老的黛西也住了進去,她照顧著他。

一切,仿佛時間給予的一個輪回。

在他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他們問彼此:

如果我滿臉皺紋,你還會愛我嗎?

如果我臉上長滿了粉刺,並且要用尿布時,你還會愛我嗎?

他說,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恒的。

而她說,有些東西就是永恒的。

在時間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是孤獨而無奈的。所有的一切,它們的結局都是一樣。無法違背。逐漸老去的人們,不得不麵對自己蒼老的容顏;時光倒流中,漸漸年輕的本傑明,也無法逃脫愛他的人先他而去的事實。所幸,有人告訴他,“我們的生命,就是在不斷地失去愛我們的人,否則,我們怎麼能知道自己是多麼愛他。”

而隻有愛,是可以永恒的。也許隻有它,沒有被時間淹沒。在本傑明消失的時候;在他寫了一個又一個明信片,對未曾相處的女兒寫滿愛的寄語的時候;在他變成嬰兒靜靜地躺在黛西懷裏死去的時候;在女兒讀信落淚的時候……

無論年老的,高個的,白人,都是孤獨的。無論是不是詛咒命運,最後都將靜靜地放手離開。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倘若時光倒流,所有的一切,也將被時間淹沒……

打開一扇心靈的窗戶

有些電影不論拍得好壞,至少能算作是一件好事。比如一些勵誌電影,在一兩個小時的光影世界裏,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個精彩的人生。有些人生盡管陷入困境,卻始終如同一朵朵深夜裏盛開的花,總在盡最大的力量照亮漆黑的夜色。在黑夜裏的奮鬥雖無人能見,但是隻要不凋謝,便能迎來天色明亮、陽光照耀的一刻。

還記得《阿甘正傳》裏的阿甘,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迎來屬於他的人生與愛情;《遺願清單》裏那兩個因為癌症而相遇的老人,如何在生命中最後的日子裏活出此生從來沒有過的精彩;《當幸福來敲門》中相依為命的父子,他們不斷地在追求幸福,永遠都沒有放棄。他們不知道結果會不會成功,但是仍然不會錯過任何一次幸福來敲門的機會。

好的電影,給人啟迪,令人向上,激勵人心。

近日上映的《海洋天堂》也同為這一類型。片中主演也是一對父子,同樣的遭受著生活中的不幸,兒子是一個自閉症的患者。自閉症也叫孤獨症,患有此病的人終日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甚至喪失某方麵的生活能力。通過電影,讓更多的人了解了自閉症。這一類型的人物無法通過自己單方麵的能力來獲得幸福,更需要的是一份社會的關心與保障。這樣的電影是能得人心的。

電影主演文章曾經在采訪時說,片中“大福”的原型其實是北京“星星雨學校”創辦人田慧平的兒子。曾經在她兒子還小的時候,在公交車上發生了這樣一幕:田慧平的兒子不小心打了另外一個孩子,而對方的父母一定要打回來,最後,田慧平苦苦地哀求並告訴他們,她的兒子患有自閉症,請他們原諒。而那時,會有多少人知道自閉症,又有多少人會去理解它?

想起了另外一部也是以自閉症為主角的經典電影《雨人》,敘述了一番動人的兄弟情。弟弟竟不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哥哥,而哥哥的離開,是因為父母怕他會去傷害弟弟。直到父親去世後,從遺囑上才得知自己竟還有一個親哥哥。這樣一個呆傻的、活在自己世界裏的人物,起先並沒有與自己的親弟弟產生任何的兄弟深情,直到經曆了幾個日夜的相處,才發現原來與患有自閉症的人也能有所溝通,這樣的人也有自己的簡單願望,也能有感受情感的能力,同時還可能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某方麵的天才。

這樣的電影,總在某個細節中提煉出人性中最純的部分,如同下過雨的天空,清新無比。看過後,便覺得似是打開了一扇窗戶,那扇窗戶是嵌在心裏的。如果心是寬廣的,窗外就會是碧海藍天;如果心是溫暖的,窗外一定是鮮花爛漫;如果心是充滿愛的,那麼窗外的風景,便是和幸福有關的一切事物。

非洲之歌

最近一直在聆聽的是電影《走出非洲》的原聲,約翰巴裏的配樂,音樂寬廣沉穩,抒情流暢,仿佛站在東非遼闊的草原上,或是巍峨的群山之巔,俯瞰整個非洲大地。多年前看過這部片子,深受感動。這兩天再次找來《走出非洲》的碟,重溫這部經典影片。

也巧,最近閱讀的書籍、電影,很多都是與非洲這片土地緊密相連的。多麗絲萊辛的《野草在歌唱》,今年的奧斯卡參賽電影《相助》。這其中的情節或令人壓抑惋惜,或令人歡欣叫好。然而即便是令人沉醉的閱讀與觀影,這些不過是其中的一些情節而已。在非洲這樣遼闊蒼茫的土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界中的一個微小的部分。即使是一個悲涼的故事,也有令人欣慰的地方,故事的背景中總會有遼闊的草原,草原上奔跑的獅子,夕陽下行走的大象……當然,電影《走出非洲》帶來的不止這些。盡管有人說,電影似一部紀錄片,然而對我來說,她最美的正是它紀錄片似的風格,風景奇美,自然壯觀,再加上一個真實的令人感傷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