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張安道讀杜詩
大雅初微缺〔1〕,流風困暴豪〔2〕。
張為詞客賦〔3〕,變作楚臣騷〔4〕。
展轉更崩壞〔5〕,紛綸閱俊髦〔6〕。
地偏蕃怪產〔7〕,源失亂狂濤〔8〕。
粉黛迷真色〔9〕,魚嘏易豢牢〔10〕。
誰知杜陵傑〔11〕,名與謫仙高〔12〕。
掃地收千軌〔13〕,爭標看兩艘〔14〕。
詩人例窮苦〔15〕,天意遣奔逃〔16〕。
塵暗人亡鹿〔17〕,溟翻帝斬鼇〔18〕。
艱危思李牧〔19〕,述作謝王褒〔20〕
失意各千裏〔21〕,哀鳴聞九皋〔22〕。
騎鯨遁滄海〔23〕,捋虎得綈袍〔24〕。
巨筆屠龍手〔25〕,微官似馬曹〔26〕。
迂疏無事業〔27〕,醉飽死遊遨〔28〕。
簡牘儀型在〔29〕,兒童篆刻勞〔30〕。
今誰主文字〔31〕,公合把旌旄〔32〕。
開卷遙相憶〔33〕,知音兩不遭〔34〕。
般斤思郢質〔35〕,鯤化陋儵濠〔36〕。
恨我無佳句,時蒙致白醪〔37〕。
殷勤理黃菊〔38〕,未遣沒蓬蒿〔39〕。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四年(1071)五月,時蘇軾在汴京,官官告院。張方平(安道)時知陳州,弟蘇轍為州教授。方平是蘇軾兄弟最敬重的長輩。方平作的讀杜詩,蘇軾兄弟都有次韻。
此詩分三段,首十四句為第一段,曆敘詩歌發展源流,說明杜甫是《詩經》、楚《騷》、漢賦的繼承者。第二段十四句寫杜甫的遭遇,兼及李白。著重寫了杜未能得所用。第三段十二句,寫杜詩是後代學習的典範。兒童學,方平和作者皆學,並有唱和詩篇。
此詩為五言排律,除尾聯外全詩皆對仗,不同於五律的隻中間四句對仗。今觀此詩對仗工穩、自然,功力非凡。此詩為次韻,必須用原唱之韻,不同於自唱的自由用韻。此詩次韻卻如自唱,驅遣難韻,若無其事,且不乏“詩人例窮苦,天意遣奔逃”這樣的名句。張方平原韻之題為“讀杜詩”,次韻內容亦為讀杜詩。方平以博學聞,詩亦為時所稱,平生服膺杜甫,其讀杜詩乃精心結撰。其詩論杜詩成就,見解深刻,敘杜甫遭遇,哀惻動人。然較之蘇軾次韻,則高下判然。軾詩從曆史高度,時代廣度論杜甫,為方平所不及。軾詩讀杜,學杜,似杜,杜詩步步為營,深穩嚴謹,軾此詩亦然。然亦有杜詩所未有者,軾詩句句直下,一氣嗬成。論者謂軾此詩麵目是杜,氣骨是蘇,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