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大雅:《詩經》的組成部分,有大雅、小雅。《稚》為周王畿內樂調。《大雅》為西周初年作品,舊訓雅為正,或指與“夷俗邪音”不同的正聲。後世以反映讚頌封建王朝的重大措施或事件的詩歌為“大雅”。初:開始,漸漸。微:衰微。缺:缺乏。〔2〕“流風”句:此句之意為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時尚和風氣也在變化,影響到了詩歌;詩歌被一種新興的、強勁勢頭的、與正聲不協調的(甚至是缺乏素養的)勢力所困擾。流:時尚;風:風氣。〔3〕張:鋪張。客:由戰國時代的門客演變而來。詞客:這裏指戰國荀況、漢司馬相如、揚雄、班固等賦家。此句承上句,意為:於是出現了以鋪張、鋪陳事物為創作方法的新體詩歌——賦和一批賦家。〔4〕變:變體。楚臣:指屈原及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他們都是楚地的人。騷:楚詞,包括《離騷》、《九歌》、《九章》等。宋朱熹《楚辭集注》卷一說楚人之詞屬於變《風》、變《雅》之類。以上四句謂詩亡而演為辭賦。〔5〕“展轉”句:意為隨著時代不斷的推移,詩的創作,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了危機,以致到了崩壞的地步。展轉:指時間。〔6〕紛綸:又多又亂的樣子。髦(máo):古代幼兒下垂至眉的短頭發,此謂年青人。俊髦:指有傑出才能的後輩。閱:檢閱,引申為出現。〔7〕蕃:外來的、與正聲不協調的。〔8〕“源失”句:意謂,詩歌創作迷失了源頭,狂風卷著波濤,到處亂流。〔9〕黛: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女子用以畫眉。真色:本色,沒有打扮妝飾。此句之意為,擦脂抹粉的女子與天然美的女子在一起,人們分不清,比喻以假亂真。〔10〕豢(huàn):原意為飼養牲畜。牢:原意為關養牲畜的欄圈。豢牢:這裏指牲畜(牲牛就叫太牢)。此句之意為,以魚嘏代替牲畜,比喻詩歌創作中,以瑣細代崇高。〔11〕杜陵傑:謂杜甫,杜甫是傑出的詩人.杜甫乃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12〕謫仙:李白。〔13〕“掃地”句:《後漢書·杜密傳》有“掃軌”之語,軌,軌跡,車轍的跡。“掃地收千軌”,把地上各種各樣的軌跡掃除掉,歸之於一軌,比喻杜甫吸取各家的長處。〔14〕爭標:眾船競渡時爭奪錦標。兩艘:兩船。爭奪錦標,就看兩艘船,意謂杜甫與李白並列。〔15〕例:照例,毫無例外。指杜甫。〔16〕“天意”句:意為杜甫一生東奔西走,流離失所,是上天安排的。〔17〕塵暗:灰塵揚起,一片昏暗,比喻朝政。人亡鹿:《漢書》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之語,鹿指政權;人謂秦人;亡,失去,丟掉。此句字麵之意為,由於秦代政治昏暗,秦人失去了政權。實際之意為,由於唐玄宗(李隆基)後期政治昏暗,引發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大地更加昏暗。〔18〕溟(míng):海。溟翻:大海翻騰。帝斬鼇:鼇指巨大的龜;《列子·湯問》有從前女媧煉石補天,“斷鼇之足以立四極(四根柱子)”之語;帝:唐肅宗。此句之意為,在波浪翻騰的大海中,唐肅宗乃巨鼇;指肅宗平定安史之亂,中興唐王朝。〔19〕李牧:戰國時趙國的名將。此句之意為,當國家處於艱難、危急的時刻,想到了李牧。〔20〕述:述他人之意以成文;作:創作。這裏指為朝廷撰文。王褒:西漢的文學家,據《漢書·王褒傳》,王褒作頌頌朝廷,漢宣帝升了他的官。此句之意為,在國家處於承平時期,看重王褒這樣的人。此句與上句言外之意為,由於唐王朝當時的形勢,杜甫得不到重用。〔21〕各:並指李白。此句意為,李白、杜甫都失意,李白更在千裏之外,流放夜郎。〔22〕九皋:眾多的湖澤地;九:多。《詩經·鶴鳴》有“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之句。此句意謂杜甫作詩懷念在夜郎的李白,愁苦之聲,很感動人。杜甫有這類詩篇。〔23〕“騎鯨”句:指李白。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有李白“東將入海隨煙霧”之句,又有“若逢李白騎鯨魚,道甫問信今何如”之句。滄海:東海。〔24〕“捋虎”句:《唐書·杜甫傳》謂甫流落劍南,嚴武節度西川,乃依之。《雲溪友議》說,杜甫得罪了嚴武,武大發脾氣,說甫想“捋虎須”(嚴武把自己比作老虎)。綈袍:粗布大褂。《史記·範雎傳》:須賈在魏國陷害過範雎,雎逃至秦,更名張祿為相;賈使秦,睢故作貧寒之狀,賈以綈袍賜之。後人以贈綈袍事比喻戀舊,憐惜老朋友。以上為本句所據事實,意為杜甫觸犯嚴武而又受到他的周濟。〔25〕巨筆:具有超常筆力的人。屠龍手:《莊子·列禦寇》記載有人學屠龍(屠殺龍),三年學成了,而無所用其巧的故事,因為無龍可屠。此句之意為,杜甫文才高而不能得所用。〔26〕馬曹:出《世說新語·簡傲》;該書謂:晉王子猷作桓衝的車騎騎兵參軍,衝問他現在幹什麼,他說隻是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馬曹是管馬衙門的屬官,言其低微。此句意為杜甫官位低。甫曾任京兆府兵曹參軍等微官。〔27〕迂疏:不合時宜。無事業:不能得所用,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此句謂杜甫。〔28〕遨(áo):嬉遊,遊樂。遊遨即謂遊。《舊唐書·杜甫傳》,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因為亂,杜甫出四川,經江陵,沿湘江,遊衡山,寓居耒陽,嚐遊嶽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縣令親自駕舟迎他回來。不久,吃牛肉,飲白酒,一夕而卒;時為永泰二年,年五十九。此句意謂杜甫死於遊離轉徙之中。〔29〕簡牘:書籍,著作。儀型:典範,榜樣。此句意謂杜甫、李白的著作是後世的榜樣。〔30〕“兒童”句:謂兒童不辭辛勞,篆刻(亦可理解為抄寫)杜甫、李白的詩,努力學習。〔31〕主:掌握,主管,領導。文字:指詩歌,詩歌是文字的藝術。此句意為,當今誰是詩壇的盟主。〔32〕公:謂張方平(安道)。把:拿在手中。旌旄:用旄牛尾和彩色鳥羽作竿裝飾的旗,此即謂旗。此句意謂張方平應當扛起這麵旗。〔33〕“開卷”句:是說張方平讀杜甫詩。說方平打開杜甫詩卷,便沉浸在遙遠的懷想中,杜甫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34〕“知音”句:是說方平是杜甫的知音,可惜不生在同一時。遭:遭遇。“兩不遭”說杜甫也是方平的知音,“兩”的意思謂此。作者用這種寫法,是強調方平是杜甫非同一般的知音,進一步說明方平對杜詩的研究達到了很深的程度。〔35〕般斤:出《莊子·徐無鬼》。《莊子》說,郢地有個人以白粉漫在鼻端,好像蒼蠅的翅膀,叫石姓匠人用斧子把白粉斫去,石匠人拿起斧子來,如風一般轉動,隻是憑聽覺(而不是憑視覺)把白粉斫去,鼻沒有傷。後人於是以“郢人”比喻知己。般:同搬。斤:斧。郢質:指郢地的那個人。此句是說,石匠的神技,得到郢人而後得以揚名,郢人是石匠的知己。張方平把杜甫看作郢人,認為杜甫是知己。〔36〕鯤化:出《莊子·逍遙遊》。《莊子》說,北海有魚名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裏。儵(tiáo):白鰷。濠:護城河。《莊子·秋水》說“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說“儵僚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此句以“鯤化”比方平原作,以“儵”比自己和作之“陋”,落到“次韻”,方平原作有“達觀念在濠”之句。〔37〕白醪(láo):糯米酒。此句謂方平常送酒。“蒙”有看得起的意思。〔38〕“殷勤”句:謂殷勤、周到地栽培好黃菊花。〔39〕未遣:不使。沒蓬蒿:蓬蒿草長得很高,把道路都埋沒了。此句與上句是說修葺居室,期待方平來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