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何人遺公石屏風〔1〕,上有水墨希微蹤〔2〕。
不畫長林與巨植〔3〕,
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鬆〔4〕。
崖崩澗絕可望不可到〔5〕,孤煙落日相溟〔6〕。
含風偃蹇得真態〔7〕,刻畫始信天有工〔8〕。
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山下〔9〕,
骨可朽爛心難窮〔10〕。
神機巧思無所發〔11〕,化為煙霏淪石中〔12〕。
古來畫師非俗士〔13〕,摹寫物像略與詩人同〔14〕。
願公作詩慰不遇〔15〕,無使二子含憤泣幽〔16〕。
【題解】
熙寧四年(1071)九月間,蘇軾由汴京赴杭州通判新任中,途中迂道到了潁州(今安徽阜陽),拜謁了歐陽修。其時,歐陽修以太子少師致仕(退休)居潁州。蘇軾與修盤桓了大約二十天,修叫軾為他所藏的石屏風作詩,軾遂寫此詩。
以天然紋理形成的孤鬆的石屏風,是作詩的好題材,然僅就屏風上的孤鬆寫詩,其著墨點亦有限。作者把它和峨嵋山西雪嶺上的實實在在的孤鬆聯係起來,它就立即變得不尋常起來。當作者把它和唐代著名的畫鬆畫家畢宏、韋偃並和石屏風的老家虢州聯係起來時,也就賦與了石屏風一種奇異的色彩。當作者把石屏風上的孤鬆的作者由推測而肯定為畢宏、韋偃時,他自己也沉浸在他所想象、所創造的環境中。他勸歐陽修作詩安慰畢宏、韋偃,把想象和現實結合了起來,於是想象仿佛變成了真實。石屏風的價值也因此得到突出。詩人、藝術家需要有奇思——豐富的想象力,並合理運用這種奇思,此詩提供了形象思維的範例。
此詩為七古,應以七言為主間有九言、十一言。此詩中出現十六言長句,是作者為了自由抒發思想感情而突破習慣限製的一項創造,也是他以文為詩的嚐試,用得很巧妙。
【注釋】
〔1〕屏風:以屏障風。石屏風:用石做的屏風,常用整塊的石。遺:送。〔2〕希微:隱約不明的樣子。蹤:蹤跡,影子。此句之意為,石屏風上的畫,有水墨蹤跡,隱隱約約,不十分清晰。因為此畫是天然形成的。〔3〕長林:成片的、綿延很長的樹林。巨植:大的樹木。〔4〕峨嵋山:在今四川境內。雪嶺:泛指四川西部的群山。《蘇軾詩集》引宋人注文,宋時峨嵋山有鬆。〔5〕澗:夾在兩山間的流水。絕:盡,斷絕。這裏是說澗水從山的盡頭(最高處)流下。〔6〕溟濛:模糊不清的樣子。〔7〕偃蹇:形容不受拘束、伸屈自如、肆意放縱的樣子。〔8〕天有工:由大自然的力量所形成的工巧。此句意為,石屏風上的畫的高度技巧,出自於自然的力量,即天工。到現在始相信。〔9〕畢宏、韋偃:唐玄宗、肅宗時的畫家,擅長畫鬆。杜甫《戲為雙鬆圖歌》有“天下幾人畫古鬆,畢宏已老韋偃少”之句。虢(guó)山:在虢州(今河南盧氏縣),石屏產地。〔10〕“骨可”句:畢宏是河南偃師人,韋偃是長安人,並非葬於虢山。此句是想象他倆葬於虢山(骨可朽爛),但畫未已(心難窮),才在本地所產的石屏上作出奇畫。〔11〕神機:藝術家(詩人、畫家)進行創作的靈感爆發的時刻。〔12〕霏:雲氣。煙霏:煙雲繚繞。朦朧不清。淪:陷入。此句是說石屏風上的煙雲霏微,是畢宏、韋偃他們神機巧思的產物。〔13〕俗士:具有世俗氣息的讀書人。世俗氣息指貪錢財,講逢迎、吹捧等等。世俗與高雅相對。〔14〕摹寫物像:指表現社會和自然景象。〔15〕不遇:指畢宏、韋偃所遭遇的時代不好,他們的所長不能很好地發揮。〔16〕幽宮:墳墓。以上已言畢宏、韋偃二人“死葬虢山下”,此處則言石屏風上的孤鬆是畢、韋二人抒發內心悲憤之作,進了一步。
遊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發源〔1〕,宦遊直送江入海〔2〕。
聞道潮頭一丈高〔3〕,天寒尚有沙痕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