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泠南畔石盤陀〔5〕,古來出沒隨濤波〔6〕。
試登絕頂望鄉國〔7〕,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8〕,山僧苦留看落日〔9〕。
微風萬頃靴文細〔10〕,斷霞半空魚尾赤〔11〕。
是時江月初生魄〔12〕,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13〕,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競何物〔14〕。
江山如此不歸山〔15〕,江神見怪警我頑〔16〕。
我謝江神豈得已〔17〕,有田不歸如江水〔18〕。
【題解】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初三日,蘇軾在赴杭州通判任途中遊了京口(鎮江)的金山寺,作此詩。金山寺,原名龍遊寺,又名澤心寺、江天寺,宋真宗賜今名。為諸禪刹之冠。
金山寺時在江心,詩自高遠處著眼,先點江,寫江水發源,寫送江入海,順勢入金山寺,登金山寺,再寫金山形勝。中間十句寫登臨所見。首寫“落日”:紅霞半空,微風萬頃,空曠幽靜。次寫“月落”:二更江心突明炬火,飛焰照山,神異莫測,掀起一道巨大的波瀾,轉入下文。末四句著重寫江神:由於神異現象的出現,警戒自己戀祿,表示有田後一定歸鄉。照應首句“我家”,結構嚴謹。
蘇軾此次離汴京,赴杭州,心情很複雜。杭州有佳山水,可以助文思,然個人政見與朝中當政者相左,每遭壓抑。思鄉之念,乃由此產生。
【注釋】
〔1〕江:長江。《孔子家語》說“江始於岷山”。岷山距眉山不遠,故作者如是雲。〔2〕宦遊:官員以上任、卸任為目的的遊訪。作者此時赴杭州通判任,即為宦遊。作者從家鄉起步,見長江經眼前的金山寺入海,故雲“送江入海”。〔3〕長江夏秋之間漲水,“潮頭”謂此。作者未親見,故雲“聞道”。〔4〕天寒:水落石出,顯出了潮水退了以後的痕跡。〔5〕中泠(líng):泉名,俗稱天下第一泉。南畔:南邊。石盤陀:巨石突兀不平的樣子,指金山。〔6〕“古來”句:唐、宋時,金山遠在江中,故雲出沒隨濤波。〔7〕絕頂:最高處。此指登金山。〔8〕羈愁:寄居在外引起的愁緒。羈:寄居。歸楫:回去的船。作者要回鎮江。〔9〕山:山野。指狀貌樸實。〔10〕靴文:即靴紋。微風吹來,江麵上出現靴子上皺紋般的細浪。〔11〕魚尾赤:寫血紅的晚霞,重重疊疊,和魚尾上的鱗一般。〔12〕魄:月缺時的有圓形輪廓而光線暗淡的部分。舊說每月初三以後,此部分逐漸明亮,謂之成魄。《禮記·鄉飲酒義》:“月之三日而成魄。”初生魄:即初三。作者來遊金山寺,正當十一月初三日。〔13〕江心:江中間。炬火:本指束葦而燒的火炬,但這裏顯然不是。下句“飛焰照山”,就是指這個炬火,束葦而燒的炬火,發不出那麼大的光亮;作者說“似有”,隱約其詞,也不能肯定是炬火。〔14〕“悵然”二句:作者當時對江心突然出現的類似炬火的現象不能理解。“非鬼非人”:意為,是鬼造成的?還是人造成的?弄不清楚。竟:終究。此句之下有注:“是夜所見如此。”〔15〕江山:指眼前出現的壯美江山和由此擴展開去心中所想到的壯美江山。歸山:到山中隱居。〔16〕怪:指以上的“炬火”現象。警我頑:對我的頑固戀俗表示譴戒。此句意為,江神以為,“怪”的出現,是“警我頑”。“警”原作“驚”,據另一本改。〔17〕謝:告訴。豈得已:難道能遂己願?意為戀俗實在是不得已。〔18〕“有田”句:意為對江水發誓,有了田產以後,一定回到家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晉公子重耳流離在外時對他的舅舅說:“有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此類指水為誓的故事,古代多有。
戲子由
宛丘先生長如丘〔1〕,宛丘學舍小如舟〔2〕。
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3〕。
斜風吹帷雨注麵〔4〕,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從飽死東方朔〔5〕,肯為雨立求秦優〔6〕。
眼前勃蹊何足道〔7〕,處置六鑿須天遊〔8〕。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9〕。
勸農冠蓋鬧如雲〔10〕,送老齏鹽甘似蜜〔11〕。
門前萬事不掛眼,頭雖常低氣不屈〔12〕。
餘杭別駕無功勞〔13〕,畫堂五丈容旃旄〔14〕。
重樓跨空雨聲遠〔15〕,屋多人少風騷騷〔16〕。
平生所慚今不恥,坐對疲氓更鞭棰〔17〕。
道逢陽虎呼與言,心知其非口唯諾〔18〕。
居高誌下真何益〔19〕,氣節消縮今無幾〔20〕
文章小技安足程〔21〕,先生別駕舊齊名〔22〕。
如今衰老俱無用,付與時人分重輕〔23〕。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四年之末,初到杭州通判任。
詩分三段,首十六句寫蘇轍(時為陳州教授),次十句自寫,末四句合寫。
此詩詩題為“戲子由”。戲,開玩笑。蘇轍住房矮,站起來就碰壁頂,所住房少,家人紛擾,顧不上。確有可笑處,然而這種笑是苦笑。蘇轍吃的是鹹菜加鹽,他不計較,無怨言。一般認為他自己不爭取改善,不合時宜可笑,然而這正看出他的氣誌。作者寫自己,則是與轍相比。自己住寬房大廈,轍不如;而自己不得已鞭打疲民,與不願結交的人敷衍,氣節消縮,不及轍。二者相較,高下立分。結尾寫文章無用,則為二人共同感受,異中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