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乃為寄蘇轍而作。兄弟手足,於他人所不能言、不願言者,可於此發之。此詩充滿憤激之情。蘇軾不滿王安石新法,此詩有代表性。蘇軾憤激之情,源於對大部分新法認識上的分歧。新法在執行過程中,由於諸多原因,出現不少問題。然而整個說來,新法是經過長時間反複考慮提出來的,自是強國富民的係統方案,蘇軾對這一點有不同理解。
雖然如此,就詩而論,此詩是一首好詩。蘇轍的形象,個人形象的自我刻畫,躍然紙上。高度誇張而又十分可信,因為蘇軾敞開心扉,真實。
唐人亦在詩中發牢騷,然常以委婉出之,蘇軾此詩憤激過甚,未免有些過頭。唐詩與宋詩的區別,此其一。
【注釋】
〔1〕宛丘先生:謂蘇轍。轍時為陳州(宛丘)教授,弟子稱師為先生(見《禮記》鄭玄注),故雲。丘:孔子名。《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身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轍身長,戲以孔子比。〔2〕學舍:陳州州學教授之所。〔3〕欠伸:伸懶腰。〔4〕帷:帳幕。古人建立館舍從事教學叫設帳;校舍中設有帳幕,大約是分學生為幾等,以帳幕隔之。〔5〕東方朔:《漢書·東方朔傳》:東方朔曾經對漢武帝說,身長僅三尺多的矮人的薪俸是一袋粟,二百四十錢,我長九尺多,和矮人的薪俸一樣,矮人飽得欲死,我卻餓得要死。漢武帝大笑,稍稍做了一些改變。任從:聽便,不管。此句意為轍不管那些吃得飽得要死的矮人們的譏笑。〔6〕優:扮演雜戲的人。秦優;秦國的優人,謂優旃(zhàn)。《史記·滑稽列傳》載,旃是一個矮人。秦始皇時,一次安排酒宴,天下起雨來,站在階下拿著武器做保衛工作的人,淋了雨,有寒意,旃很憐憫他們。一會兒,殿上上壽呼萬歲,旃大呼那些拿武器做保衛工作的人,你們個頭高,有什麼用,卻在雨中站著,我雖然很矮,卻能舒舒服服地在屋裏呆著。於是,秦始皇命令那些人分做兩半,輪流工作。此句之意為,蘇轍寧肯站在雨中,不求秦優這樣的人。〔7〕勃蹊:爭吵。此句意為,眼前屋小,家人爭吵,不值得計較。〔8〕六鑿:由喜怒哀樂好惡六情造成的紛擾。天:自然。天遊:遊於自然,超然物外。此句之意謂,處置六情紛擾,須心靈與自然共遊。出《莊子·外物》。〔9〕“讀書”二句:《烏台詩案》:“是時朝廷新興律學,軾意非之,以謂法律不足以致君於堯、舜。今又專用法律而忘詩書,故言我讀萬卷書不讀法律,蓋聞法律之中無致君堯、舜之術也。”按,朝廷新興律學,在熙寧四年六月。作者此二句乃反語譏諷。又,《烏台詩案》乃記錄神宗元豐二年蘇軾被逮進禦史獄始末情況的書,其中大部分是供詞,以上“是時”雲雲即供詞。〔10〕冠:禮帽;蓋:車蓋。此指官吏的服飾和車。鬧如雲:熱鬧得很,就像不斷出現的雲彩一樣,言多。熙寧二年四月,朝廷派遣官員,到各地考察農田水利賦役諸法執行的情況。勸:勉勵、鼓勵。原來目的,是鼓勵農民生產。〔11〕齏(jì):調味。引申為調味的細碎鹹菜。此句之意謂蘇轍以鹹菜加鹽的清苦生活自甘,有以此送老之意。〔12〕“門前”二句:謂蘇轍堅持操守,不向權勢者和宵小之徒屈服。〔13〕餘杭:舊郡名,即杭州。別駕:通判的別稱。餘杭通判,蘇軾自謂。〔14〕畫堂:泛指用畫等藝術品裝飾起來的廳堂,五丈:寬和闊,言辦公的地方寬敞。旃:上畫龍形竿頭係鈴的旗。旄:竿頭用旄牛尾為裝飾的旗。容旃旄;能容旃旄豎立,足見其高。〔15〕重樓:樓上有樓。跨空:兩座以上的樓相連,跨於空中。雨聲遠:因為樓高、樓多,下起雨來,雨聲好像在很遠的地方。言所住屋多屋高。〔16〕騷騷:風聲。因為屋多人少,行動起來,覺得有風聲。〔17〕“平生”二句:《烏台詩案》:“是時多徒配犯鹽之人,例皆饑貧,言鞭棰此等貧民,平生所慚,今不恥矣。以譏諷朝廷鹽法太急也。”疲氓:勞累過度,沒有精氣神的農民。棰(chuí):馬鞭。當時,不少老百姓為了能活下去,販賣一點私鹽,逃避鹽稅。鹽法規定,對販私鹽的人,嚴厲處罰,首先是用馬鞭抽打。雖然用馬鞭子抽打貧苦百姓是作者平生所恥,但鹽法苛急,現在自己處在通判的位上,也不得不抽打。〔18〕“道逢”二句:《烏台詩案》:“是時張靚、俞希旦作監司,意不喜其人,然不敢與爭議,故毀詆之為陽虎也。”陽虎:即陽貨,春秋後期魯國季孫氏家臣,後專擅國政。他想結交孔子,孔子不喜歡卻又不得不敷衍。蘇軾以張、俞不可得罪,不得不敷衍,“心知”雲雲即寫敷衍。〔19〕“居高”句:抒發對自己不滿的情緒。居得高,誌氣低下,有什麼真正用處。〔20〕“氣節”句:承上句言,說自己氣節所剩無幾了。〔21〕程:效法。〔22〕“先生”句:謂與轍舊日文章齊名。〔23〕“如今”二句:意謂文章既無用,就交給時人評論吧。
吉祥寺賞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1〕,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裏珠簾半上鉤〔2〕。
【題解】
《蘇軾文集》卷十《牡丹記敘》:“熙寧五年三月二十三日,餘從太守沈公(立)觀花於吉祥寺僧守磷之圃(園)。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數。酒酣樂作,州人大集,金盤彩籃以獻於坐者,五十有三人。飲酒樂甚,素不飲者皆醉。自輿台阜隸(地位低微的人,如仆人等)皆插花以從,觀者數萬人。”作者並作詩記此。吉祥寺,據《成淳臨安誌》,寺乃宋初建,寺甚大,多牡丹。
官民一起賞花同樂,是一件盛事,雖可用多一點篇幅鋪敘,然而作者隻凝煉於此七言絕句之中。作者著重寫兩個細節,一是簪花。雖說當時禮俗士大夫集會時可以簪花,但老人簪著花成群結隊走在街市上,終覺有些不好意思。為了突出這種心態,作者掀起一道小小的波瀾,說花不願上老人的頭。而事實是,不管花願意與否,還是上了老人的頭,添了不少情趣。說明包括作者在內的官吏最終還是樂於在百姓麵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這種亮相進一步縮小了官民距離,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