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細節即卷簾。十裏街市上的老百姓把簾卷上,走出門來觀看這支浩蕩的插花隊伍的經過,隻需要點出這一點,當時盛況就好像在眼前。於是,官民同樂的主題也就圓滿地表現出來了。這裏還要提一點,就是作者為什麼在珠簾上鉤時用“半”字?這是因為作詩需要留有餘地,給讀者以想象空間,說全上鉤,這就太實了,不活。詩貴活。

【注釋】

〔1〕簪花:插花。羞:不好意思。《蘇軾詩集》卷十六有《坐上賦戴花得天字》。戴花和插花,一類的活動。〔2〕“醉歸”二句:用杜牧之詩:“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上鉤即卷簾。

雨中遊天竺靈感觀音院

蠶欲老〔1〕,麥半黃,前山後山雨浪浪〔2〕。

農夫輟耒女廢筐〔3〕,白衣仙人在高堂。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五年(1072)夏初。

靈感觀音院,在杭州上天竺。五代石晉時,刻觀音像,吳越王錢俶(chù)夢白衣天人,乃廣殿宇,號天竺看經院。仁宗嘉祐末,以禱雨有應,賜名靈感觀音院。

首三句敘所見所聞,蠶快要吐絲,麥快要黃熟,雨不停地下著。大約雨已經下了一些時候,作者出來,決不是遊玩,而是觀察雨情,體察民情。下二句既寫所見,又寫所感。男人不能下地耕作,眼看著麥子被雨水淋泡,將來吃什麼;女人不能挎籃采桑,蠶吐不了絲,將來穿什麼。作者隻點了一下現象,留下了許多潛台詞。作者到靈感觀音院,自然會想到屢次給一方百姓帶來福音的白衣仙人——觀音菩薩。那麼,她現在在哪裏呢?啊,她高高地坐在佛堂之中,一如平時。也隻是點了一下,留下了更多的潛台詞。這裏有責斥,作者的祖父蘇序就曾毀過妖神的廟,作者在治平二年(1065)年初從鳳翔回京師途中也曾責神。當然更多的是陳訴,希望觀音菩薩施展法力,讓雨不下。作者的深意不僅止於此,“白衣大士”還指有權勢而無做為的官僚。

此詩有古謠諺之風,用來陳民之情,十分得體。

【注釋】

〔1〕欲老:快要老,指蠶快要吐絲。〔2〕浪浪(láng):形容雨聲之響。〔3〕耒:鋤土的農具。輟耒:不能拿耒去鋤地。筐:采桑葉用。廢筐:把筐廢棄不用,即不能出去采桑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其一

黑雲翻墨未遮山〔1〕,白雨跳珠亂人船〔2〕。

卷地風來忽吹散〔3〕,望湖樓下水如天〔4〕。

其二

放生魚鱉逐人來〔5〕,無主荷花到處開〔6〕。

水枕能令山俯仰〔7〕,風船解與月徘徊〔8〕。

【題解】

望湖樓,吳越王錢氏建(時已為宋太祖的初年),在西湖邊。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作者遊西湖後,回到望湖樓上,作此組詩,共五首,這裏選錄其中的二首。

其一寫江南地區夏天常見的驟雨自將下到下、到收、到睛迅速變化的過程。其始則黑雲翻墨,繼則白雨跳珠,再則風驅雲散,終則雨過天晴,湖光依舊。開闔起伏,應接不暇。首句“黑雲翻墨”對次句“白雨跳珠”,“未遮山”對“亂入船”。形成強有力的聲勢,自然工穩。第三句一個“忽”字,突出驟雨說下即下說收即收、實非人所預料的特點。末句寫湖麵平靜,望湖樓倒映湖中,湖天一色。此種景象,平常固有之,驟雨後更明顯。作者善於把握動景,清代評論家紀昀謂為“人莫能及”。

其二無大起伏,相對平靜,然靜中有動,靜中寓動。作者坐在船上,看到魚鱉逐人,野荷花盛開,動、植物的個性是那樣得到尊重,各適其樂,自由自在。作者與他們已融為一體,享受這和諧的大自然。作者坐在船上,躺在水枕之上,隨著櫓的擊水,船的起伏,他看到的是兩岸的山的俯仰,仿佛山對他特別有情;他的小船隨風飄蕩、徘徊,月兒跟著船一起行動、徘徊,仿佛船兒、月兒都對他特別有情。他還是享受這和諧的大自然。這種情致,值得細細體會。

【注釋】

〔1〕未遮山:這是夏天驟雨時常見的景象。黑雲不用遮住整個山才下雨。劉禹錫詩“東邊日出西邊雨”,寫的也是這樣景象。〔2〕跳珠:言其大,言其急,言其猛。〔3〕卷地風:風卷著地,來得快,也去得快。〔4〕水如天:水中所映出的,和天上、和地麵上一樣。〔5〕“放生”句:《蘇軾詩集》宋人注文謂,宋真宗時,杭州地方官王欽若奏以西湖為放生地,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仁宗時,杭州地方官沈遘也請朝廷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見《宋史·沈遘傳》。放生,釋放魚鳥等小生物。有人為了祈福,買來釋放。逐,你追我趕。〔6〕“無主”句:西湖既是禁捕區,同時也成為禁植區,私人不得占用湖麵種植,於是出現了“無主荷花到處開”的景象。無主:自然生長的,野生的。〔7〕水枕:放在船上的枕頭。船行在水麵上,就好像枕在水上。令:使得。俯仰:起伏。枕在船上,船動,兩岸的山隨著動,好像是枕的力量,實際是船的力量。枕能令俯仰,寫法新穎。〔8〕解:理解,懂得。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寫的也是與月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