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樓晚景
其一
海上濤頭一線來〔1〕,樓前指顧雪成堆〔2〕。
從今潮上君須上〔3〕,更看銀山二十回〔4〕。
其二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誇。
雨過潮平江海碧〔5〕,電光時掣紫金蛇〔6〕。
其三
青山斷處塔層層〔7〕,隔岸人家喚欲應。
江上秋風晚來急,為傳鍾鼓到西興〔8〕。
【題解】
熙寧五年(1072)八月,作者入試院監試。在試院中,登望海樓賦此組詩,其五首,錄其三。望海樓,在西湖南鳳凰山腰,能觀錢塘江潮。
詩其一首句鎔鑄前人《海潮賦》語,使之更加形象、生動,富表現力,易為讀者所理解,可謂“出新”。次句寫出海潮之變化迅速。末二句敘與友人觀潮興致甚高,作者與友人書,言此時心情“快適”。
其二首句“橫風吹雨”的壯觀景象,以轉眼雨過潮平,未得展開。“雨過”一句寫潮平,心情亦平。清代評論家王文誥謂此句“確是逐日閑坐樓上看潮人語”。末句當時已傳誦。熙寧六年,作者的前輩蘇頌見到了此詩,有“樓上金蛇驚妙句”之語。
其三寫眺望隔岸西興。末二句寫秋風吹鍾鼓聲入西興。弦外之音,悠悠不絕。作者神馳西興,與西興人共聽此鍾鼓之聲,而西興人亦與作者同觀此錢塘江潮,可以引起聯想者很多。
【注釋】
〔1〕“海上”句:盧肇《海潮賦》:“夾群山而遠入,射一線而中投。”意思是,海潮從兩岸夾峙高山的狹窄江麵上遠遠襲來,海潮潮頭被逼集中到江的中流,形成一條線。作者此句寫的就是這個海潮初來時的景象。〔2〕指顧:一會兒。指:手指,觀看。指一指一看的極短時間。此句寫海潮很快來到望海樓前,一會兒,洶湧咆哮,你擠我奪,你追我趕,卷起一堆堆的雪花。〔3〕“從今”句:上二句即是寫上潮時的景象。此句寫錢塘江上有弄潮兒,到潮水中,迎著潮頭看潮。作者是和一些朋友一起登望海樓觀潮的,大約是被漲潮時的壯觀所吸引,有的人興頭很高,作者於是建議他們不妨迎潮頭看潮。“君須上”謂此。君:指作者友人。〔4〕銀山:洶湧奔來、卷起巨浪如雪堆的潮頭。〔5〕“雨過”句:是說一陣雨過後,向樓外一望,天色暗下來了,潮水穩定地、緩慢地向上漲,錢塘江和與之相連的大海,碧玉似的。〔3〕“電光”句:意為遠處幾個地方烏雲還集結在一起,醞釀著雨,不時一閃一閃地發出電光,在天空中劃過,就像時隱時現的紫金蛇,要騰躍起飛。掣(cè):牽動,引動。〔7〕青山斷處:不相聯而相近的青山之間的中間地帶。〔8〕“江上”二句:西興離杭州很近,所以杭州的鍾鼓聲,西興也能因風勢很急的秋風傳到。西興在錢塘江南,今杭州市對岸,蕭山縣治之西。上麵說的“隔岸人家”,據《蘇軾詩集》宋人注文引《杭州圖經》,也是指西興。
梵天寺見僧守詮小詩清婉可愛次韻
但聞煙外鍾,不見煙中寺〔1〕。
幽人行未已〔2〕,草露濕芒屨〔3〕。
惟應山頭月〔4〕,夜夜照來去。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五年(1072)八九月間。梵天寺,在杭州城內鳳凰山。吳越王錢氏建。守詮,一作誌詮、惠詮。守詮原韻雲:“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柴扉竟未掩,片月隨行屨。時聞犬吠聲,更入青夢去。”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謂此詩“幽深清遠,自有一種林下風流”。
此詩首二句寫尋寺。時間是清晨。清晨的鍾聲更清晰,沿著寺裏的鍾聲所指示的方向尋去,還是找不到。高入的住處真是與俗人不同,這麼難找。中二句寫人未見。寺總算找到了,但沒有見到人,隻看到他沾滿露水的剛剛穿過的草鞋。他又走了。高人真是與俗人不同,不願意和俗人打交道。末二句寫高人與月為伴。寫隻有月亮才能在夜裏他回來時見到他。高人喜歡幽靜。
清代評論家汪師韓直以高、潔評此詩,說此詩有唐代詩人王維、韋應物的“遺風”。蘇軾大才,無適而不可。在作者詩集中,此類詩比較少見,清代評論家趙翼稱之為“別調”。
【注釋】
〔1〕煙:濃濃的晨霧。〔2〕幽人:樂於幽靜不與世交的人,作者心目中的高人。〔3〕芒屨:草鞋。芒:如茅草但大些,長四五尺,快利如鋒刃,可作繩或草鞋。屨:鞋。〔4〕應:應該。這是作者的一種推測,但這種推測實際是一種肯定。應是虛寫字,如果字麵肯定,那就是實寫。這裏,虛寫留有餘地,更活。
畫魚歌
天寒水落魚在泥,短鉤畫水如耕犁。
渚蒲披折藻荇亂〔1〕,此意豈複遺鰍鯢〔2〕。
偶然信手皆虛擊〔3〕,本不辭勞幾萬一〔4〕。
一魚中刃百魚驚,蝦蟹奔忙誤跳擲〔5〕。
漁人養魚如養雛,插竿冠笠驚鵜鶘〔6〕。
豈知白梃鬧如雨〔7〕,攪水覓魚嗟已疏〔8〕。
【題解】
熙寧五年(1072)冬,作者作於因公務赴湖州途中。畫,同劃,即鉤。此詩,蘇轍有和韻。轍自注雲:吳(今江蘇、浙西一帶)人用很長的釘子加在杖(大約是竿子一類的東西)頭上,用杖畫水捕魚。叫畫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