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首四句寫捕魚者意不善。天寒,魚在泥,易捕。畫魚者以鉤畫水,勢如耕犁,渚蒲披折。耕犁,泥都翻過來,渚蒲披折魚無藏身之地。畫魚者之意不僅想捕盡水中之魚,泥中之魚,連鰍鯢也不肯放過,深刺畫魚者手段太過分。中四句寫畫魚者行為後果。畫魚者常常有失手的時候,但他們還是不停地畫著。一些魚終於被擊中,一下子許多魚都跳躍起來,連蝦、蟹也忙亂地跟著一起跳。畫魚者破壞了他們寧靜的生活。末四句由畫魚者的畫魚擴展到其他人捕魚。養魚者非常愛魚,因為他們的生活所需;插竿冠笠,防止其他生物如鵜鶘的侵擾,保護措施很周到。如今捕魚者一味以捕魚為樂,養魚人該如何生存。
此詩為短篇七古,但有波有瀾,局麵開闊。記親身所見,刻畫如畫。意存時事,略過常度。蓋激情所至,麵對新法擾民的現實,欲不言而不可。
【注釋】
〔1〕渚:水中小塊陸地。這表明畫魚者捕魚的所在是湖。蒲:生在水中的一種草。藻:生在水底的水草。荇(xìng):一種水生植物,即荇菜。此句意為,畫魚者在湖中橫衝直撞,擾亂了水鄉的平靜生活。〔2〕鰍:俗所說的泥鰍。鯢:《蘇軾詩集》引宋人注,鯢有鯨鯢之鯢,有魚子之鯢,此乃言魚子;按,魚子當謂小魚。遺:遺留。〔3〕虛擊:沒有擊中。〔4〕幾萬一:幾乎萬分之一。言很少擊中目標。〔5〕誤:沒有目標,慌亂中不知所措。〔6〕插竿冠笠:插著竿子,在竿子上戴上鬥笠,好像有人站著做守衛。鵜鶘(tíhú):一種水鳥,沉到水中吃魚。〔7〕梃(tǐng):木棒。白梃:白色木棒。此句意為,人們拿著白色木棒,鬧個不停,“插竿冠笠”又有什麼用呢?〔8〕攪水:攪動湖裏的水,搜索魚。上句和此句已從捕魚者用畫魚不擇手段地捕魚,擴展到其他人的捕魚,因為用白梃鬧魚和攪水搜索魚,不是畫魚的力量所能達到,而且很有聲勢、規模,手段也更猛更暴。這種擴展,是順勢形成的,人們不注意,就覺察不到。如果說,作者寫畫魚者的捕魚,還可以就事論事,而在這裏,矛頭就非常明顯了。
吳中田婦歎
今年粳稻熟苦遲〔1〕,庶見霜風來幾時〔2〕。
霜風來時雨如瀉〔3〕,杷頭出菌鐮生衣〔4〕。
眼枯淚盡雨不盡〔5〕,忍見黃穗臥青泥〔6〕。
茅苫一月隴上宿〔7〕,天晴獲稻隨車歸。
汗流肩赬載入市〔8〕,價賤乞與如糠粞〔9〕。
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10〕。
官今要錢不要米〔11〕,西北萬裏招羌兒〔12〕。
龔黃滿朝人更苦〔13〕,不如卻作河伯婦〔14〕。
【題解】
熙寧五年(1072)冬初,作者因公務到了湖州,結識了賈收。收字耘老,湖州烏程人。他極佩服作者,有《懷蘇集》,又作過懷蘇亭。此詩作於湖州,詩題下自注:“和賈收韻。”
此詩分兩段。上段八句寫秋天久雨帶來的災害。“杷頭”一句寫出雨之久,平常景物變成了表現力極強的奇句。“黃穗臥青泥”,寫雨害之深。農民“眼枯淚盡”又有何用,然又不得不於無可奈何之中,搭棚隴上,采取一點挽救的措施,盡點心意,讀來令人心酸。非深入農村、了解民情者不能道。
下段八句,寫錢荒為災過於雨災。納稅要錢,而稻賤不值錢;稅還得交,邊防費用還得出,錢從何來?賣牛。“慮淺”一句極沉痛。農夫非不知無牛田不能耕,無屋何處庇風雨?然除此以外,別無他法。朝廷當官的是善良農夫最後的寄托,然而他們表裏不一,信不過。農夫的活路完全堵死了,最後一條路就是去死。筆墨凝煉而深刻。末句點“婦”,知道以上雲雲,乃是吳中田婦的感歎之聲,安排巧妙。
此詩是作者表現民生疾苦的名篇。作者體恤民情,此詩實為不滿新法而發。雖然後來他被迫承認了認識上有片麵之處,但新法由於執行的偏差帶來很多嚴重的問題,也是事實。作者形之筆墨,給當政者參考,是有意義的。
【注釋】
〔1〕粳(gēng)稻:吃起來不黏的稻。吃起來黏的叫糯稻。〔2〕庶:庶幾,表示推測或希望之詞。霜風:霜隨著秋風到;霜風起,已是深秋。此句之意為,渴望不幾天深秋就來到了。〔3〕瀉:言其大,言其猛。不是黃豆般那麼大,而是一股股地傾倒。〔4〕杷(pà):通鈀,農具,有齒,用以耙梳、聚攏。杷頭出菌:因潮濕不使用而生菌發黴。鐮生衣:指長了鏽。〔5〕跟枯淚盡:出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6〕忍見:不忍心見到。穗(suì):穀類結實的頂端部分。黃穗:指成熟的粳稻。青泥:肥沃的田裏,泥帶青色。〔7〕茅苫:用茅草編成的覆蓋物,乃草棚之類。壟上:田邊上。壟,原意為田埂。〔8〕赬(chēng):紅色。肩赦:言不堪重擔,肩被壓得紅腫了。〔9〕乞:請求。與:賣給。粞(xī):碎米。此句意為,米價低賤,和糧、碎米一樣,還得請求買主買。〔10〕慮淺:見識短。不及:(想)不到。〔11〕“官今”句: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的免役法,叫老百姓出錢雇人服應服的差役;青苗法用錢來開支;農田水利法中有給農民發放貸款的內容,放、還貸都是用錢。於是下麵就出現了嚴重的錢荒。這是這句詩所表現的現實。〔12〕羌(qiāng):我國古代西部民族之一。此乃泛指西部少數民族。熙寧五年,朝廷為了抗擊西夏,王安石接受王韶的建議,對西北沿邊少數民族武裝進行招撫,組成正兵三萬。史書稱之為“蕃兵”。組織這支隊伍,花去不少錢糧(“蕃官”更給以很優厚的待遇)。參《宋史·兵誌》。“萬裏”,言其遠,非實指。〔13〕龔黃:龔遂、黃霸。遂作漢朝的渤海太守,霸作漢朝的潁川太守,都是曆史上著名的寬政愛民的好官。“龔黃滿朝”是反語,諷刺朝廷官員標榜自己是好官,而實際正是反麵。〔14〕河伯:河神,水神。戰國魏文侯時,鄴(yè)地(今河北臨漳)的鄉紳、官員和女巫假托“河伯娶婦”,愚弄老百姓。西門豹作鄴的父母官,為民除害,把巫婆擲往河裏,此事遂絕。此句意為走投無路不如投河自盡。“作河伯婦”乃借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