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複秀才所居雙檜

其二

凜然相對敢相欺〔1〕,直幹淩空未要奇〔2〕。

根到九泉無曲處〔3〕,世間唯有蟄龍知〔4〕。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五年(1072)冬。王複,錢塘人。精於醫術,目的是濟世活人,築室在杭州候潮門外。除此詩外,作者還為他作了《種德亭》詩;作者說以“種德”名王複的亭子,因為他所種的是德。秀才是說才能優秀的人,宋代對未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人的美稱。檜,檜柏,俗稱子孫柏,幹直立,長丈餘。

此詩謂檜“直幹淩空”,言其外;根也直,言其內。讚揚王複是一個高尚的人,表裏如一。

此詩後兩句曾經引起過很大的風波。作者在黃州,宋神宗幾次要用他,宰相王珪說蘇軾有“此心唯有蟄龍知”的詩句,是對陛下不敬,因為陛下飛龍在天,他反而把地下的蟄龍引作知己。神宗說從古以來稱龍的很多,如荀氏八龍(東漢時),孔明臥龍,難道是人君嗎?作者的詩雖然得到神宗的正確理解,但也沒有用他。以上所雲,出自王鞏《聞見近錄》。王鞏與作者的關係在師友之間。此外宋代尚有多種書記載此事,內容略有不同。

【注釋】

〔1〕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敢相欺:誰敢相欺。〔2〕淩空:迫近天空;言其高。未要奇:不要奇;守其本分,不以高自居。〔3〕九泉,地下深處。此句謂根是直的。〔4〕蟄龍,伏藏在地下的龍。

法惠寺橫翠閣

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縱〔1〕。

吳山故多態〔2〕,轉側為君容〔3〕。

幽人起朱閣〔4〕,空洞更無物〔5〕。

惟有千步岡〔6〕,東西作簾額〔7〕。

春來故國歸無期〔8〕,人言秋悲春更悲〔9〕。

已泛平湖思濯錦〔10〕,更看橫翠憶峨眉〔11〕。

雕欄能得幾時好〔12〕,不獨憑欄人易老〔13〕。

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台〔14〕。

遊人尋我舊遊處,但見吳山橫處來。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春。

法惠寺,五代吳越王錢氏建,舊名興慶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改名法惠寺。

詩寫法惠寺橫翠閣。閣在吳山上,先寫吳山。首二句,作者抓住吳山朝夕景象不同多變化的特征,朝為橫,暮為縱。這可以和作者元豐七年寫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句聯係起來體會,進一步得到其妙處。作者賦予吳山以人的思想感情,三四句寫吳山峭拔就顯得特別親切。接著寫入橫翠閣,從靜中觀察吳山,表現出吳山的美,山、閣相倚生輝。

以上八句寫景,以下十句言情。

此時,正值新法推行,作者產生了一些情緒,思鄉之念於是出現。“春來”四句寫思鄉。春悲更超過秋悲,一反前人之意,可見心中淒苦。“雕欄”四句由思鄉感歎百年興廢,滄桑代謝,寓人生哲理於中,讀者不禁為之愴然。末二句從傷感而曠達,自信可與吳山長存,“吳山橫處”與首二句自然呼應。開闔起伏,顯出非凡功力。

全詩光色鮮明,清代評論家汪師韓謂為“清麗芊(qiān)眠,神韻欲絕”。紀昀則謂之“短峭而雜以曼聲,使人愴然易感”。

此詩上八句五言,後十句七言,仍屬七言古詩。隨意之所之,韻腳變換轉折,整齊中有變化。蘇軾大才,各種體裁都能得心應手,七古馳騁天地廣闊,更適合他。

【注釋】

〔1〕吳山:在杭州城中,杭人祠伍子胥於山上,因名曰胥山(據《鹹淳臨安誌》)。吳山的麵貌早晚不一樣,清早看它,長長的橫在麵前,像一條帶子,晚上看它,隻見高高的一堆。並不是因為吳山本身有什麼變化,而是因為早晚的光線不一樣。〔2〕故:原本,原來。〔3〕轉側;轉過身,側過身,不斷變換自身的位置。為君容:為您獻上修飾過的容貌。〔4〕幽:幽靜,幽雅。幽人:高雅之士。起:建起。朱閣:這裏是指法惠寺的橫翠閣。古代寺院裏的樓閣常常是紅顏色,紅樓朱閣不但指婦女的閨閣,也可以指寺廟。唐李涉《早春霽後發頭陀寺》就有“紅樓金刹倚晴岡”之句。〔5〕“空洞”句:意為閣裏空空洞洞,什麼東西都沒有。更:承上整個吳山而言。吳山呈獻給大家的是自己的容貌,除此以外,再沒有別的;而閣裏麵更是如此。〔6〕千步岡:千步長的山嶺、山脊。岡:嶺,脊。此乃指吳山。〔7〕東西:自東到西,自左到右。簾:窗簾。額:額頭,門麵。此句與上句意為,隻有一座吳山自左到右擋在朱閣的窗外,仿佛是遮窗的簾子。暗點閣名“橫翠”。〔8〕故國:故鄉,老家。〔9〕秋悲: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之句。〔10〕泛:漂浮。泛平湖,乘船漂浮於平湖之上。平湖:指西湖。濯錦:成都濯錦江,即錦江。傳說古人在江洗織出來的錦,愈洗色澤愈鮮明。濯:洗。〔11〕峨眉:嘉州峨眉山。作者家鄉眉山離峨眉山不遠。〔12〕雕欄:雕刻的欄杆,指高貴華麗的建築。〔13〕憑欄:倚靠著欄杆,以欣賞、品味欄杆外的景色。以上兩句襲用南唐李後主“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及“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詞意,呼應“春更悲”。〔14〕懸知:料想。草莽化池台:為“池台化草莽”的倒裝。莽:叢生的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