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後雨
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1〕,山色空蒙雨亦奇〔2〕。
若把西湖比西子〔3〕,淡妝濃抹總相宜。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之春。
第一句寫晴天的西湖,晴天西湖湖光的美妙;第二句寫雨天的西湖,雨天西湖山色的迷人。此詩詩題是“飲湖上初晴後雨”,說明上二句是實際見到的景象。詩人巧用虛詞:一個“方”字,一個“亦”字,就把湖光、山色、晴天、雨天完全聯結在一起。擴而大之,無論朝夕,無論春夏秋冬,西湖都美妙,它寫的不是一時和一處。上述描寫隻是西湖的外貌。
西湖的美妙,更為重要的是在其神韻。後二句,詩人靈感湧發,把西湖貼切地比作古代美女西子。因為西湖和西子,都天姿自然,有其神似之處。西湖和西子都美在神韻。“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濃妝也好,淡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隻能增添其美”(陳邦炎)。
近代評論家陳衍在他的《宋詩精華錄》中說蘇軾“西湖比西子”的比喻,“遂成為西湖定評”。其所以成為定評,是因為它經住了時間的考驗,得到了中外各地讀者的普遍讚同。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又超越了空間。清代評論家王文誥在他的《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說此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以從這裏去深入理解。
【注釋】
〔1〕瀲灩:水盛而波濤翻動的樣子。〔2〕空蒙:隱隱約約,縹緲。〔3〕西子:戰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西施。
湖上夜歸
我飲不盡器〔1〕,半酣味尤長〔2〕。
籃輿湖上歸〔3〕,春風灑麵涼。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蒼蒼〔4〕。
清吟雜夢寐〔5〕,得句旋已忘〔6〕。
尚記梨花村〔7〕,依依聞暗香〔8〕。
入城定何時〔9〕,賓客半在亡〔10〕。
睡眼忽驚矍〔11〕,繁燈鬧河塘〔12〕。
市人拍手笑,狀如失林麞〔13〕。
始悟山野姿〔14〕,異趣難自強〔15〕。
人生安為樂,吾策殊未良〔16〕。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的春天,詩中“春風”句可見證時令。這首詩實際上是蘇軾的一篇生活速寫。
開始二句,作者自己說飲酒的老習慣,這次飲酒也是這樣。“半酣”,沒有到醉的程度,然在朦朦朧朧之中。第三句說的“湖”,點題,即西湖。第四句寫“灑麵涼”,因為酒半酣,麵部發熱,經春風一吹故如此。“行到”二句點夜。“清吟”二句仍然切“半酣”,詩人作著作著,又睡著了,但一會兒又醒了,所以剛剛得到一句,馬上就忘了。清代評論家紀昀說這兩句是“神來”之筆。“尚記”二句說到“梨花村”,作者此時大約自梨花村來,其時梨花已開,暗香依依,作者似以為此時自身尚在梨花村,還是寫“半酣”。“入城”兩句,緊緊扣住“半酣”,寫朦朦朧朧中的思維。“睡眼”兩句,寫河塘人聲鼎沸,作者自朦朧中開始清醒過來。“市人”以下四句,實實在在是妙文,寫出了杭州的老百姓與蘇軾作為一個通判這樣的相當高的級別(對於一州來說是如此)的官員之間的親密無間。“失林麞”寫半酣的失態,欲藏而無處藏,而此正顯示出作者極為真率的一麵。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官吏能如此揭示自身,實屬難得。此無他,胸裏坦蕩,毫無芥蒂之故。末二句,似乎是說後悔從仕,其實不然,作者如實錄下此場麵,正以其難忘,有記下價值,其內心正以此為樂。
在蘇軾的作品中,這一首別開生麵。
【注釋】
〔1〕器:酒器,如酒杯、酒盞之類。不盡器:謂喝不完一杯或一盞。〔2〕“半酣”句:意為喝到半酣更好。〔3〕籃輿:竹轎,用竹子做的轎子。〔4〕蒼蒼:深青色。天色蒼蒼,已經入夜了。〔5〕清:排除睡意努力使自己頭腦清醒起來(由於處在“半酣”狀態,觀以下“雜夢寐”可知)。〔6〕旋:一會兒。〔7〕梨花村:不一定有這個村名,以這裏梨花多而雲。〔8〕“依依”句:梨花發出的香味,從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正因為如此,所以對梨花有依依不舍之意。〔9〕定:究竟。〔10〕亡:走了。〔11〕矍(jué):驚懼,急視。〔12〕河塘:《蘇軾詩集》引宋人注:“沙河塘,乃杭州街名也。”河塘當即沙河塘。又,《西湖遊覽誌》雲,沙河塘,宋時居民甚盛,碧瓦紅簷,歌管不絕。〔13〕麞:獸名,即獐,鹿屬,似鹿而小,無角,黃黑色。〔14〕山野:山林田野。山野姿:由於從山林田野中來,舉止不合禮法的姿態。蘇軾不止一次說自己有“野性”,自稱自己是世農。〔15〕異趣:意為自己與世俗禮法、富貴人的意趣格格不入。難自強:意為很難適應世俗禮法、適應富貴人的意趣“振作”起來,和他們一樣。〔16〕策:打算,決定,此處意為出來做官。未良:不完美,不好。此句意為不該出來做官。
贈別
青鳥銜巾久欲飛〔1〕,黃鶯別主更悲啼〔2〕。
殷勤莫忘分攜處〔3〕,湖水東邊鳳嶺西〔4〕。
【題解】
此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
這是一首愛情詩,隱含有一個愛情故事;嚴格地說,此詩是這個故事的上半部分。是男贈女。